1952年,25岁的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资产组合的选择”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均值一方差模型,奠定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标志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的开端。
马科维茨用收益率的期望值来度量收益,用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推导出的结论是,投资者应该通过同时购买多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
1990年,马科维茨凭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资者不仅关心投资收益率,也关心投资风险。
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如果在两个具有相同预期收益率的证券之间进行选择,投资者会选择风险小的。要让投资者承担更高的风险,必须有更高的预期收益来补偿。
在回避风险的假定下,马科维茨建立了一个投资组合分析的模型,其要点如下:
首先,投资者组合具有两个相关的特征:一是预期收益率,二是各种可能的收益率围绕其预期值的偏离程度,这种偏离程度可以用方差度量。
其次,投资者将选择并持有有效的投资组合。有效投资组合是指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下使得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投资组合,在给定的期望收益率上使得风险最小化的投资组合。
再次,通过对每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收益率的方差和每一种证券与其他证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协方差来度量)这三类信息的适当分析,可以在理论上识别出有效投资组合。
最后,对上述三类信息进行计算,得出有效投资组合的集合,并根据投资者的偏好,从有效投资组合的集合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投资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