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我曾经说过,为了实现在互联网上构建超链接文档系统的设想,蒂姆·伯纳斯 - 李发明了万维网,使用 HTTP 协议传输“超文本”,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自由地共享信息。
“超文本”里含有“超链接”,可以从一个“超文本”跳跃到另一个“超文本”,对线性结构的传统文档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能够使用“超链接”在网络上任意地跳转也是万维网的一个关键特性。它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档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用户可以在查看时随意点击链接、转换页面。再加上浏览器又提供了“前进”“后退”“书签”等辅助功能,让用户在文档间跳转时更加方便,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交互性。
那么,点击页面“链接”时的跳转是怎样的呢?具体一点,比如在 Nginx 的主页上点了一下“download”链接,会发生什么呢?
结合之前的课程,稍微思考一下你就能得到答案:浏览器首先要解析链接文字里的 URI。
|
再用这个 URI 发起一个新的 HTTP 请求,获取响应报文后就会切换显示内容,渲染出新 URI 指向的页面。
这样的跳转动作是由浏览器的使用者主动发起的,可以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