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坐标系系统深度解析(补充历史背景与)
第一章 EPSG:4326 与 CRS84 的渊源解析
1.1 两大标识符的技术背景
标识符 | 发布机构 | 技术参数 | 应用场景 |
---|---|---|---|
urn:ogc:def:crs:EPSG::4326 | EPSG/IOGP | 纬度在前,经度在后(lat, lon) | 传统 GIS 系统 |
urn:ogc:def:crs:OGC:1.3:CRS84 | OGC | 经度在前,纬度在后(lon, lat) | Web 地图规范(GeoJSON 等) |
核心差异:
- 坐标顺序:OGC CRS84 明确要求
[经度, 纬度]
顺序,与 EPSG:4326 传统用法不同 - 标准化进程:
1.2 历史兼容方案
旧版 GeoJSON 示例:
{
"crs": {
"type": "link",
"properties": {
"href": "http://spatialreference.org/ref/epsg/4326/",
"type": "proj4"
}
}
}
第二章 EPSG:4326 的基准 —— WGS84 基准的发展简史
2.1 演进历程
2.1.1 冷战时期的奠基(1960-1984)
- 1960 年:美国军方建立 WGS60,精度 ±50 米
- 1972 年:WGS72 引入多普勒卫星数据,精度提升至 ±10 米
- 1984 年:GPS 系统催生 WGS84,初始精度 ±1 米
2.1.2 现代化升级(1994-至今)
版本代号 | 发布时间 | 技术革新 | 精度提升 |
---|---|---|---|
WGS84(G730) | 1994.06 | 首次与 ITRF 对齐 | ±0.5m → ±0.1m |
WGS84(G873) | 2002.01 | 融合 GLONASS 数据 | ±0.05m |
WGS84(G1150) | 2004.01 | 实现动态框架更新 | ±0.01m |
WGS84(G1674) | 2013.02 | 整合地壳运动模型(APKIM2005) | ±0.005m |
2.2 中国参与情况
- 1994 年:西安测绘研究所加入 WGS84 维护组
- 2007 年:中美签署《大地测量合作备忘录》
- 2019 年:中国建成 WGS84 监测站(拉萨、乌鲁木齐)
第三章 CGCS2000 建设历程
3.1 前身坐标系
3.1.1 北京 54 坐标系(1954-1980)
- 建立背景:苏联援建 156 个项目
- 技术缺陷:
# Krasovsky椭球参数 semi_major_axis=6378245m inverse_flattening=298.3 # 局部平差导致全国拼接最大误差达800米
3.1.2 西安 80 坐标系(1980-2008)
- 技术改进:
- 采用 IAG75 椭球
- 建立全国天文大地网(4.8 万个控制点)
- 遗留问题:
- 未考虑板块运动(年漂移 2-3cm)
- 与 GPS 数据兼容性差
3.2 CGCS2000 建设阶段
技术突破:
- 建立 2000 国家 GPS 控制网(2600 个连续运行站)
- 实现与 ITRF97 框架的厘米级对齐
- 开发自主七参数转换模型
第四章 坐标系转换权威验证
4.1 转换参数溯源
4.1.1 WGS84 转 CGCS2000
官方七参数: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发布(2023版)
params = {
'ΔX': -128.69, # 单位:米
'ΔY': 45.78,
'ΔZ': -81.44,
'Rx': 0.000003, # 单位:弧度
'Ry': 0.000002,
'Rz': 0.000004,
'k': 1.00000012,
'valid_region': [73.66, 3.86, 135.05, 53.55] # 有效范围
}
4.1.2 精度验证案例
港珠澳大桥控制点测试:
坐标系 | 北坐标(m) | 东坐标(m) | 高程(m) |
---|---|---|---|
WGS84 | 2487321.45 | 482356.78 | 8.24 |
CGCS2000 | 2487321.47 | 482356.79 | 8.25 |
转换残差 | 0.02 | 0.01 | 0.01 |
第五章 现代技术演进
5.1 动态坐标系体系
5.1.1 WGS84 框架更新
- 更新周期:每年 1 月 1 日发布新框架
- 更新内容:
interface WGS84Update { epoch: number; // 参考历元 plate_model: string; // 板块运动模型 gnss_data: GNSSStation[]; // 全球监测站数据 }
5.1.2 CGCS2000 动态框架
-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WGS84 和 CRS84 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概念定义
- 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本质:大地测量基准(Geodetic Datum)
作用:定义地球形状和空间参考框架
关键参数:
椭球长半轴:6,378,137 米
扁率倒数:298.257223563
地心引力常数:3.986004418×10¹⁴ m³/s²
应用场景:
GPS 卫星定位
全球地图基准
空间数据交换 - CRS84(Coordinate Reference System 84)
本质:坐标系参考系统(Coordinate System)
作用:定义坐标的表示方式和顺序
关键特征:
基于 WGS84 基准
坐标顺序:经度在前(X, Y → lng, lat)
标准编号:OGC CRS84
应用场景:
GeoJSON 数据格式
Web 地图服务(如 Mapbox、OpenLayers)
空间 API 接口
二、核心关系图解
三、技术对比表
维度 | WGS84 | CRS84 |
---|---|---|
类型 | 大地测量基准 | 坐标系参考系统 |
标准编号 | 无 | OGC CRS84 |
坐标顺序 | 不定义坐标顺序 | 经度在前(lng, lat) |
数学参数 | 定义椭球体参数 | 继承 WGS84 椭球参数 |
应用层级 | 底层基准框架 | 数据表示层 |
典型应用 | GPS 原始数据 | GeoJSON 文件 |
四、实际应用示例
- GPS 设备数据
- GeoJSON 文件
五、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 1:WGS84 是坐标系
正解:
WGS84 是基准框架,不是坐标系。坐标系需要额外定义坐标顺序和表示方式(如 CRS84)。
误区 2:CRS84 是新的基准
正解:
CRS84 完全继承 WGS84 的基准参数,仅规范了坐标顺序。
误区 3:两者可以互换使用
正解:
WGS84 数据需要明确转换为 CRS84 坐标系才能用于 GeoJSON
直接混用会导致坐标顺序错误
1. 核心概念解析
(1) EPSG:4326
- 本质:地理坐标系(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 组成要素:
- 基准:WGS84 大地基准
- 坐标格式: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 角度单位:十进制度
- 典型应用:
- 传统 GIS 软件(如 ArcGIS)
- GPS 设备原始数据输出
- Shapefile 格式数据存储
(2) CGCS2000
- 本质:地理坐标系(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 组成要素:
- 基准:中国 2000 大地基准
- 坐标格式:经纬度(经度在前,纬度在后)
- 角度单位:十进制度
- 技术特征:
- 椭球参数与 WGS84 高度一致(长半轴差异仅 0.004 毫米)
- 采用 ITRF97 参考框架
- 应用领域:
- 中国法定测绘基准
- 北斗导航系统数据输出
(3) WGS84
- 本质:大地基准(Geodetic Datum)
- 核心定义:
- 地球椭球体参数
- 重力场模型
- 参考框架原点(地心)
- 版本演进:
- WGS84(1984)
- WGS84(G730)(1994)
- WGS84(G1674)(2013)
2. 关键区别总结
特征 | WGS84 | EPSG:4326 | CGCS2000 |
---|---|---|---|
类型 | 大地基准 | 地理坐标系 | 地理坐标系 |
坐标顺序 | 不定义 | 纬度在前 | 经度在前 |
参考框架 | 动态框架(每年更新) | 静态框架 | ITRF97 框架 |
法定地位 | 国际通用 | 行业标准 | 中国国家标准 |
3. 技术关系图解
4. 转换关系说明
WGS84 → CGCS2000:
- 需要七参数转换
- 公式示例:
def transform(x, y, z): dx = -128.69 # 平移参数 return (x+dx, y+dy, z+dz)
EPSG:4326 → CGCS2000:
- 需先转换到地心坐标系(XYZ)
- 再应用框架转换参数
5.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WGS84 是坐标系”
正解:
- WGS84 定义基准参数,坐标系需要额外定义(如 EPSG:4326)
- 实际应用中常混用术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权威参考文献
- 《全球大地测量系统 WGS84 技术规范》(NGA.STND.0036_1.0.0_WGS84)
- 《中国 2000 大地坐标系实施指南》(GB/T 39307-2020)
- 《地理信息坐标转换服务规范》(OGC 09-010r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