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目录

核心观点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原因论or目的论

勇气心理学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所谓自卑感

人际关系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课题分离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共同体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活在“此时此刻”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畅销书,作者是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和哲学家古贺史健。该书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一名青年与一位哲学家的对话,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念。

文章大部分观点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更好地认识自己及人际关系、提升自信并达到自我实现,少部分观点是反直觉的。总体来看,值得一读。

核心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核心观点:

1. 阿勒泰心理学的核心是勇气。勇气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关键,我们需要学会面对问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2. 阿勒泰心理学的目的论提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强调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是指人类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美、成长和发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舍弃原因论。

3. 自我肯定是人生的基础。我们需要学会对自己的存在和个性进行肯定和认可,才能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自卑情节只是一种借口。

4.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保持:“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5.课题分离:1.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2.解法是课题分离,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3.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6.共同体: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7.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是指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喜欢和不喜欢等等;他者信赖指的是相信他人的善意和能力,建立起互信的关系,相互支持和帮助。他者贡献指的是为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帮助他人实现幸福和成长。

8.活在此时此刻:现在是最重要的时刻。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当下,不要沉迷于过去或担忧未来,而是要专注于当下,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原因论or目的论

原因论的信徒,将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目的论是指:“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阿勒泰心理学的目的论提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强调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并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实现是指人类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美、成长和发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哲学史上,除了佛罗伊德,德容。还有阿德勒心理学”。阿勒泰心理学更推崇“目的论”。“原因论”永远在看向过去;“目的论”永远活在现在看向未来。一个是我从哪里来;另一个是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如果医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诉你说“你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得太薄”,你对这样的话会满意吗?因此,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另外,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比如:大声呵斥了洒咖啡在你身上的服务员。是因为,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您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哲人: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青年:就是啊!正因为过去无法改变,生命才如此痛苦啊!

哲人: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勇气心理学

阿勒泰心理学的核心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人们常常下定决定"不改变"。

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哲人: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所谓自卑感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自卑情节只是一种借口。

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哲人:以身高为例,我身高160,但我从朋友“你有让人感觉轻松的能力”这句话中得到了启发,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从“让人感觉轻松”或者“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之类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一种主观臆想。

哲人: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但是,现实问题是拥有高学历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啊!先生您应该也有这种社会常识吧。

哲人: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青年: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啊?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考虑他人的隐藏目的,不争口舌之力。比如: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

哲人: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逻辑的力量。除此之外,过于咄咄逼人不是好事;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青年:那么,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哲人: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在这三大课题中,保持这样的目标和心理: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比如两个人分手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课题分离

1.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2.解法是课题分离,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3.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个要求。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少操点别人的心: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怎么判断是否为自己的课题?要看:谁要为这个结果负责/付出代价,谁就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

《人间告白》中: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青年:否定认可欲求?

哲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哲人: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就是课题分离。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哲人:你刚才说课题分离是肆意践踏对方好意。这其实是一种受“回报”思想束缚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这其实并非是不辜负好意,而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哲人: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哲人:不要害怕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哲人:我们都苦恼于人际关系。那也许是你与父母或哥哥之间的关系又或许是工作上的人际关系。而且,上一次你也说过吧?希望获得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的建议是这样。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共同体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上下级关系,尊卑有序),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需要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干涉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预,做出“要好好学习”或者“得上那个大学”之类的指示。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并非命令,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做加法而不是减法。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

对待别人,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所谓鼓励,不是居高临下的表扬,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谢谢。

哲人:如果考虑一下平等的伙伴给你提供工作帮助的时候,答案自然就出来了。例如,当朋友帮助你打扫房间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

青年:应该会说“谢谢”。

哲人:是的,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哲人:认可欲望强烈的人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 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哲人:1.人害怕面对课题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勇气。人只有在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 2.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能够带来“我对别人有用”的实际感受,继而增加生活的勇气。 3.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看待他人,存在就有价值。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指的是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喜欢和不喜欢等等。自我接纳的关键是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否认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和要求过高。

他者信赖指的是相信他人的善意和能力,建立起互信的关系,相互支持和帮助。他者信赖的关键是要认识到自己需要他人,不要过于孤立和自我封闭,同时也要学会为他人着想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者贡献指的是为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帮助他人实现幸福和成长。他者贡献的关键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阿勒泰心理学中,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个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模型。只有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他人的信任和关系;只有在信任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他人的贡献和支持。这种模型强调了个体和集体的相互依存和互惠互利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自我接纳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减少自我批评和否定,提高自尊和自信。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做到自我接纳:

1.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是自我接纳的第一步。学会听取自己的内心声音,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并且不要否认或压抑它们。

2.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和要求过高。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

3.放下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过去的错误和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学会放下它们,并从中吸取教训,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4.培养自我同情和自我关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会给自己一些同情和关爱,像对待好友一样对待自己,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和要求过高。

5.找到支持和帮助。与他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接纳自己,同时也可以增加与他人的联系和互信。

6.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从而更容易接纳自己。

活在“此时此刻”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人生有什么意义?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常年近视的人突然戴上眼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在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我的眼中,世界已经不是曾经的世界了。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张云瀚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