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 /etc/my.conf.d/server.cnf:
#lower_case_tables_name = 1
#错误日志
log_error = /var/log/mysql_error.log
#慢查询日志
slow_query_log='ON'
slow_query_log_file='/mnt/lnx_log/mysql/slow.log'
long_query_time=1 #单位秒,超过此值则记录为慢查询
#通用查询日志,可以查看客户端发送的sql查询语句,一般用来调试,生产环境关闭。
general_log='ON'
general_log_file='/mnt/lnx_log/mysql/general.log'
#Binlog日志
server-id = 1 #需要设置server-id,才能开启bin log.
log_bin:设置此参数表示启用binlog功能,并指定路径名称
log_bin_index:设置此参数是指定二进制索引文件的路径与名称
binlog_do_db:此参数表示只记录指定数据库的二进制日志
binlog_ignore_db:此参数表示不记录指定的数据库的二进制日志
max_binlog_cache_size:此参数表示binlog使用的内存最大的尺寸
binlog_cache_size:此参数表示binlog使用的内存大小,可以通过状态变量binlog_cache_use和binlog_cache_disk_use来帮助测试。binlog_cache_use:使用二进制日志缓存的事务数量
binlog_cache_disk_use:使用二进制日志缓存但超过binlog_cache_size值并使用临时文件来保存事务中的语句的事务数量
max_binlog_size:Binlog最大值,最大和默认值是1GB,该设置并不能严格控制Binlog的大小,尤其是Binlog比较靠近最大值而又遇到一个比较大事务时,为了保证事务的完整性,不可能做切换日志的动作,只能将该事务的所有SQL都记录进当前日志,直到事务结束
sync_binlog:这个参数直接影响mysql的性能和完整性
sync_binlog=0:当事务提交后,Mysql仅仅是将binlog_cache中的数据写入Binlog文件,但不执行fsync之类的磁盘 同步指令通知文件系统将缓存刷新到磁盘,而让Filesystem自行决定什么时候来做同步,这个是性能最好的。
sync_binlog=n,在进行n次事务提交以后,Mysql将执行一次fsync之类的磁盘同步指令,同志文件系统将Binlog文件缓存刷新到磁盘。
Mysql中默认的设置是sync_binlog=0,即不作任何强制性的磁盘刷新指令,这时性能是最好的,但风险也是最大的。一旦系统绷Crash,在文件系统缓存中的所有Binlog信息都会丢失.
查看Bin log: >mysqlbinlog /tmp/mysql-bin.log
删除Bin log:
1) 通过binlog参数(expire_logs_days )来实现mysql自动删除binlog.
2) 手动删除:
mysql> reset master; //删除master的binlog
mysql> reset slave; //删除slave的中继日志
mysql> purge master logs before '2020-03-30 17:20:00'; //删除指定日期以前的日志索引中binlog日志文件
mysql> purge master logs to 'mysql-bin.000001'; //删除指定日志文件的日志索引中binlog日志文件
如果日志没写成功,请注意更改mysql账户的写文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