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的原理和代码实现

 一、k-近邻算法的基本原理

对于未知类别属性数据集中的点:

(1)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每个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使用欧式距离公式,计算两个向量点xA和xB之间的距离公式如下:

                

(2)按照距离递增次序排序;

(3)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

(4)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二、k-近邻算法的三要素

k值的选择、距离度量、分类决策规则

 

三、k-近邻算法的评价

1.  优点

(1)k-近邻算法是分类数据最简单最有效的算法,它是一种lazy-learning算法;

(2)分类器不需要使用训练集进行训练,训练时间复杂度为0。

 

2.  缺点

(1)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kNN分类的计算复杂度和训练集中的文档数目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训练集中文档总数为n,那么kNN的分类时间复杂度为O(n);

(2)耗内存:必须保存全部的数据集,如果训练数据集很大,必须使用大量的存储空间;

(3)耗时间:必须 对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计算距离值,实际使用时可能非常耗时;

(4)无法给出任何数据的基础结构信息(数据的内在含义),这是k-近邻算法最大的缺点。

 

四、k-近邻算法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1:当样本不平衡时,如一个类的样本容量很大,而其他类样本容量很小时,有可能导致当输入一个新样本时,该样本的k个邻居中大容量类的样本占多数。

解决:不同样本给予不同的权重项

问题2:数字差值最大的属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大

解决:在处理不同取值范围的特征值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数值归一化,如将取值范围处理为0到1或者-1到1之间。

 

五、k-近邻算法的代码实现

#导入科学计算库
import numpy as np
#导入运算符模块
#k-近邻算法执行排序操作时将使用这个模块提供的函数
import operator as op
def createDataSet():
    #定义6个训练样本集,每个样本有2个特征
    group = np.array([[3,104],
                [2,100],
                [1,81],
                [101,10],
                [99,5],
                [98,2]])
    #定义每个样本点的标签值
    labels = ['A','A','A','B','B','B']
    return group,labels
#k-近邻算法代码
#inX:待分类点;dataSet:训练数据集;labels:标签;k:最近邻居数目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
    #dataSet.shape[0] :第一维的长度(行);dataSet.shape[1] :第二维的长度(列)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步骤1:计算距离
    #作差:首先将待分类点inX复制成dataSetSize行1列,然后再和训练数据集中的数据作差(对应元素相减)
    diffMat = np.tile(inX, (dataSetSize,1))-dataSet
    #平方
    sqDiffMat = diffMat ** 2
    #按行求和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 = 1)
    #开根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argsort():返回的是数组值从小到大的索引值(注意是索引值)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步骤2: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点
    #classCount:字典 key/value键值
    classCount={}
    for i in range(k):
        #返回距离较小的k个点labels值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字典中的key取值value
        #get():返回指定键voteIlabel的值,如果值存在字典就加1,如果值不在字典中返回0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1
        
    #步骤3:对字典classCount进行排序
    #逆向排序,从大到小(出现次数value值)
    #sortedClassCount:对字典排序 ,返回的是List列表,不再是Dictionary字典。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返回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标签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classify0([18,90],group,labels,3)

六、算法中一些函数的说明

1.  .argsort()函数:返回的是数组值从小到大的索引值

Examples
    --------
    One dimensional array:一维数组
    
    >>> x = np.array([3, 1, 2])
    >>> np.argsort(x)
    array([1, 2, 0])
    
    Two-dimensional array:二维数组
    
    >>> x = np.array([[0, 3], [2, 2]])
    >>> x
    array([[0, 3],
           [2, 2]])
    
    >>> np.argsort(x, axis=0) #按列排序
    array([[0, 1],
           [1, 0]])
    
    >>> np.argsort(x, axis=1) #按行排序
    array([[0, 1],
           [0, 1]])

#######################################

例1:

>>> x = np.array([3, 1, 2])
>>> np.argsort(x) #按升序排列
array([1, 2, 0])
>>> np.argsort(-x) #按降序排列
array([0, 2, 1])

>>> x[np.argsort(x)] #通过索引值排序后的数组
array([1, 2, 3])
>>> x[np.argsort(-x)]
array([3, 2, 1])

另一种方式实现按降序排序:

>>> a = x[np.argsort(x)]
>>> a
array([1, 2, 3])
>>> a[::-1]
array([3, 2, 1])   

另外说到排序,还有两个常用的函数sort和sorted,详细内容请看:

 

2.  sorted()函数

 

更多AI资源请关注公众号:大胡子的AI

欢迎各位AI爱好者加入群聊交流学习:882345565(内有大量免费资源哦!)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如要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 15
    点赞
  • 5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华科大胡子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