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构建学科知识中的应用
——以高一信息科技复习课为例
上海市实验学校 陆伶俐

师寄语

浦东新区课例研究课程化工坊在初始阶段就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希望借助课例研究的方法和理念,帮助青年教师“回归”课堂、“浸润”教学。这组文章就是记录了自2012--2018年期间部分学员的探索。她们在浦东新区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的平台上,与研究小组成员一起,与科研导师一同,每周一次持续一年围绕教学中的典型课例,进行实践与反思。最终走向提升教师PCK的研究之路。有些人已经成为学校科研和教学的骨干,更多人的正在将自身的眼光放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力图把衡量教学成效的最终标准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中。


摘要
高中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点多而零碎,不易理解,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而思维导图能将人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构建知识点彼此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形式与绘制工具、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知识点的原则和制作过程的研究,提出用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复习课教学的五个环节,即“预复习——问题导向下的知识梳理——习题巩固——个人初展示(课堂小结)——团队展示(下一节课)”,并设计了基于评价量规、基于测试数据的实验研究两种评价,以期有效地辅助信息科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供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应用模式,与信息科技老师及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导图、信息科技学科知识、复习课教学五环节、教学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这离不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构建与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难以理解,而且零碎,掌握较难。而思维导图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述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的一种图形技术。一方面可以快速增加知识的累积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知识间的彼此联系,使知识不再孤立,而且知识分层储存,条理分明、清晰、可视,知识的提取将更加方便,这在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如何用思维导图呈现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体系;
二、如何进行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知识体系的复习课教学;
三、如何检测与评价思维导图运用于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辅助信息科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提供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应用模式,与信息科技老师及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探讨。
思维导图的形式与绘制工具
一
(一)
常用的思维导图形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形式的呈现工具,不同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联系。目前常用的思维导图形式有气泡图、双气泡图、树状图、括号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等,每种思维导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将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阐述、类比、分类、过程、因果等关系进行详细表达(表1)。
表1 思维导图的各种表达形式
(二)
思维导图绘制工具
思维导图软件众多,如Mindmanager、Xmind、iMindMap、FreeMind、MindMapper、NovaMind等,每款软件均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及使用习惯选择。
那么,是否思维导图一定要用软件制作呢?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但在教学的实际中需考虑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学生使用软件的熟练程度等因素,而在复习课中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是运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手画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水平或是对软件、手绘的偏爱程度,选择简便、适合自身的工具,将碎片的、理论的、枯燥的知识点,构建出清晰的知识脉络。
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知识点的原则
二
1
以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为前提
思维导图并不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罗列,而是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只有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才能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教师可以在复习课开始前,向学生提供知识内容、内容的学习要求、经典习题及详细知识点的学习单,让学生能进行预复习,这样在上课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堂,关注预复习中的重难点,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2
倡导在协作学习中完成思维导图
信息科技学科在中小学学习中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多在于课堂上能使用计算机,对于信息科技理论性的知识点感兴趣程度相对较低。如果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可能存在知识点遗漏或是知识点构建不合理的问题,或是学生应付作业,草草了事。
为了解决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倡导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思维导图。小组协作学习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能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的图形技术和非线性的记录方式将知识结构可视化。同时,协作学习可以让各个组员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点呈现的想法,将想法进行归类,形成一张清晰、完整并能代表小组文化的思维导图。当然,协作学习存在组员任务分配、积极程度有差异的问题,这可以通过组员评价、组内任务自领等方式协助解决。
3
充分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每一节课所复习的信息科技学科知识是固定的,但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多样化的。于教师而言,能从图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于学生而言,能展现自己的思维、个性特点,在学习的同时能展现自身的创意、想法,同时也能结合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来完善自己的知识脉络。
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知识点制作过程
三
无论是手绘或是工具绘制思维导图,其绘制过程是一致的,主要为:第一步,找准核心要素,层层递进;第二步,建立不同模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步,根据考点要求,标注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第四步,在薄弱知识点旁补充典型习题;第五步,添加个性化元素。其中,第五步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精力来取舍。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思维导图呈现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体系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
找准核心要素,层层递进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种放射性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呈现知识点时也应该由核心主题到核心主题包含的模块,再到各模块包含的其它内容,一层层递进。
在“信息与数字化”一节复习内容中,核心主题是信息与数字化,所以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要素,以此展开这一节的知识脉络,此为思维导图制作第一步:找准核心主题。第二步,考虑核心主题包含的不同内容模块。“信息与数字化”包含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编码)概念、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各类信息(字符、声音、图像)的数字化、数据压缩四块,所以在核心要素确定的基础上延伸四块内容。第三步,将第二步中产生的各个要素当作核心要素进行内容的生发。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呈现出本节所有的知识点。
第二步
建立不同模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除了能将知识点按以上的方式呈现,还能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信息与数字化”一节中提到信息的数字化是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的过程。各种形式包括哪些?这就可以和字符、声音、图像的信息化建立连接,用特定符号表示,让学生能想到信息数字化的同时回忆起各类信息数字化的方式。
第三步
根据考点要求,
标注各知识点重要程度
学生、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Xmind)里的不同颜色的旗帜标注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也可以通过手绘不同图标的方式表示,这能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关注到不同考点的重要程度,合理分布复习时间。
第四步
在薄弱知识点旁补充典型习题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很好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典型习题以备忘的形式加入思维导图,便于后期的再复习,强化薄弱知识点。
第五步
添个性化元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其独特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表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在思维导图上添加个性化的元素。
在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前,将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做介绍,并结合信息科技学科知识呈现用不同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知识点的案例,如表1中的案例;同时,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绘制工具,并演示各项功能,然后根据思维导图绘制的步骤带领学生操作体验。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思维导图形式,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或者手绘方式,不限于教师所讲。
构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复习课教学
四
(一)
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五环节
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并非单纯的让学生最后将知识点图画出来,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得的、理解的知识点以结构化、有逻辑的顺序呈现出来,展现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思维过程。
考虑到信息科技学科复习时间较短,知识点分布广而散,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基础较弱的特点,笔者在信息科技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预复习——问题导向下的知识梳理——习题巩固——个人初展示(课堂小结)——团队展示(下一节课)”的教学五环节。
第一步: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将某一专题的知识点以学习单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复习,在预复习的基础上提前制作思维导图。
第二步: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入主题及主题包含的内容,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初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接着,对提出的各个问题进行知识梳理,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组、呈现。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通过思维导图软件一点点呈现出知识结构。
第三步:习题巩固,习题巩固并非是在所有知识点讲解完之后,而是习题结合知识点,巩固所学,即第二步的知识梳理与第三步的习题巩固交替进行。
第四步:修正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展示。
第五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善预习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并在下节课一开始选取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二)
基于教学五环节的案例设计
——以“信息与数字化”复习课为例
下面以“信息与数字化”教学为例,呈现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信息与数字化”是信息科技复习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信息的数字化、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字符的编码、声音的编码、图像的编码、数据的压缩,内容较多,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为保证复习效果,在正式复习课前,让学生进行预复习。
第一,预复习阶段:准备数字化学习单,将本节的知识内容及其学习要求放在我校信息科技学习的moodle平台(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上,提高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单主要呈现三部分内容:知识内容、学习要求、例题/详细知识点,这里的例题/详细知识点并没有囊括所有,只是作为题型的一种或是知识点的部分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认识。表2是“信息与数字化”一节的学习单。
表2 信息与数字化学习要求
学习单制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课前就能对所复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以便课堂上能更有目的性地学习。此份学习单呈现的知识内容并没有具体到一个个知识点,因为我校信息科技学科有专门的学习平台——Moodle平台,所有的知识点均在平台上呈现,时刻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预复习,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第二步,问题导向下的知识梳理:以问题开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将信息与数字化包含的内容模块一层层展开。笔者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了系列问题并进行引导,如图2所示。首先提问“计算机如何识别各类信息?”,这个问题能引出信息的数字化概念、存储单位及二进制,进而引出进制及进制的转换。由此,学生知道了进制转换,也知道了信息数字化的必要性。紧接着提问“各类信息如何数字化”,引出字符、声音、图像的数字化,最后提问“各类文件容量太大怎么办”,引出数据压缩。每个引出的内容都需要针对知识点再进行详细讲解。
图2 问题导向
第三,习题巩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选取部分知识点对应的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要能解答,也要能说出习题所考察的知识点。
第四,修正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展示:根据课堂复习收获,学生修正预复习阶段制作的思维导图,选取2~3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第五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善思维导图,可以加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的区分、知识点对应的经典习题等,并在下节课一开始选取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效果评价
五
(一)
基于评价量规的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强调评价主体与过程性评价,因此在信息科技课中笔者关注学生的自评、他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协作学习情况等,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因此,笔者从思维导图和学生个体两个角度设计了评价量规,思维导图的评价指标包括准确性、完整性、丰富性,学生个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参与度、贡献度。评价主体为学生自己、同学还有老师,最后呈现的总评成绩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看评价者评价出的各个指标的差异性,找出差异原因。
表3 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的评价量规
(二)
基于测试数据的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量规从构建知识体系本身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欲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测试无疑也是评价方法之一,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检测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也能反映思维导图在复习教学中是否真正起到作用。这种评价方式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
首先,设定研究的假设:即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五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整体框架及知识点的理解,表现为理论知识成绩的提高。
其次,找实验对象,两个自然班的学生,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对他们的成绩进行t检验,若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可开展实验研究。
接着,控制各种变量(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以保证两个班唯一的区别为是否采用思维导图教学。
最后,对每次的测试成绩做t检验,看是否产生显著性差异,若产生,即代表此项实验研究的有效,即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体系是有效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班级等情况,选择评价工具,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评价量规。
问题与反思
六
思维导图进入课堂,帮助学生构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还存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与结果呈现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解决。
1
思维导图的使用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但也占用了较多的教学课时,在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复习教学不符合教学实际。而且,并非信息科技学科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必须要用思维导图完成,对于部分关联性不强的知识点或是程序设计中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时间来确定是否使用思维导图。
另一方面,限于课时,教师不能让所有学生展示团队的思维导图,这势必会遗漏优秀作品,学生间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于现有的信息技术交流工具,搭建作品交流平台,如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
2
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
与结果呈现之间的矛盾
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众多,学生短期内无法熟练掌握,这势必让其知识点图因技术问题而存在缺陷。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强调手绘,另外一种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引入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复习时已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
本次研究还存在不足,对于后续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的使用,在复习课时开展两个班的教学研究,通过数据来体现学生在思维导图构建自身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习效果,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苑冰. 运用思维导图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2]学多多绘本森林.当思维导图遇上绘本精读,会擦出什么火花[DB/OL] http://mp.weixin.qq.com/s/VGqlGFpqEn_xRpoOvWvPiw
[3]白浩斌. 学习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4]李明.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覃香積. 应用思维导图建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实践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6]苑冰. 运用思维导图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7]王青雪. 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8]魏丹. 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9]贺建虎. 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学员简介

陆伶俐,华师大教育技术学硕士,上海市实验学校信息科技教师。曾获2017浦东新区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三等奖。


组稿:郑新华
编辑:黄小淘
【学员风采】 戴晔慧:在观察与体悟中提升六年级学生人物细节描写能力
【学员风采】 黄艳嬿:应用小组合作 促进高中生阅读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上)
【学员风采】 黄艳嬿:应用小组合作 促进高中生阅读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下)
【学员风采】 叶冬凉:基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初二学生创编热身操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