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风港。
今天给大家推荐两本很有趣的书《显微镜下的大明》和《清代的案与刑》。
《显微镜下的大明》的作者马伯庸,堪称鬼才,他的虚构类作品情节构思缜密、文字亦庄亦谐;他的历史小说在详实史料支撑的基础上,往往脑洞奇大,被称作“考据型悬疑文学”。近日在各大网络平台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和《古董局中局》等剧集,都是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

今天推荐的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亲王的第一本非虚构类作品。亲王以自己作家的笔法描写非虚构的历史纪实,使历史叙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具备了文学的美感。
这本书的选材也非常用心,全书由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组成,内容生动有趣,有详实的史据,也有幽微的细节。见惯了课本或影视剧中的帝王将相史,我们往往以为历史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而看看这本书小故事的名字就知道,它绝不是枯燥的历史读物。它是一本比小说还好看的历史纪实 ,让我们与历史亲近,与古人神交。
-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
-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
-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写明史的书很多,但这本书更像是从历史的毛细血管入手,拿着显微镜去看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从而复活出一段鲜活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由谁来执笔撰写历史,深刻的影响着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面貌。多数时候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总是高高在上的,看朝代更迭的风起云涌,看朝堂上的尔虞我诈,都是“神仙在打架”。
回想一下我们脑海里的历史,好像从来就没有小人物的位置,他们只是历史的灰白背景。但其实历史永远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用生命去书写的,往往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张宏杰评价这本书说:“读者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编织起来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一起读读这本书,换个角度看看历史。
接下来还有一本同样有意思的书推荐给大家——《清代的案与刑》。如果看了上面一本书,你觉得还不错,不妨也来试试这一本。

豆瓣评分8.5
这本书同样是通过“以小见大”式的写法展开,是一部写在纸上的清代“探案剧”。作者郑小悠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专业的学术训练使作者的历史普及类作品也严格遵照史料和学术规范。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年羹尧之死》也是一经推出便深受好评。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故事,下编讲制度。在上编中作者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个民间“无名小案”是如何在官场利益、社会风气以及传统观念的撕扯下,变成了震惊朝野的“惊天大案”,又如何在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完成一个个惊天逆转,制度的设计初衷如何在人性和利益面前被扭曲破坏。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不拘泥于单单陈述曲折婉转的故事,而是对其背后的制度设计也进行了介绍。在下编中,我们能看到审案的流程,看到掌握人间生死杀伐的秋审处拥有多么巨大的权柄,看到上至天子下至提审官、书吏、仵作与狱卒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而上下编结合来看,我们能看到古人在制度的夹缝中如何寻找权变的可能。经权之道,确为国人的大智慧。
这两本书的小故事个个引人入胜,让我们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解,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小伙伴们,不妨和我一起试试!
希望你喜欢这两本书,欢迎和我一起,开始慢慢阅读!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在看+关注”哦!
注: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