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计算机的原理,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既是计算机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专著,又是用抽象数学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应用专著。它囊括了(微积分学开创、由微分方程和复变函数等继承与发展的)精确思维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信息论开创、由模糊数学等发扬光大的)不精确思维,并包括“纯粹”数学中近世代数在内的几十门数学分支,运用于应超级电脑之运而生的并行处理这一工程技术前沿,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内容基本按“公理—定义—引理—定理—证明—推论—应用”的数学演绎体系编写,以满足关系国计民生的高科技所要求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它也是作者近半个世纪跨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两大专业方向科研成果的结晶,由于透彻地把握住了本质,有能力深入浅出地展现给读者。 全书共14章,内容几乎穷尽硬件,语言,以及语句、变量、元素、指令、迭代等五大相关视图,以及离散与简洁、分割与分布、并行死锁等并行处理软件涉及的所有方面。

中文名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

外文名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Parallelity Analysis

作    者

范植华 廖名学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1日

语    种

简体中文ISBN

9787312030024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页    数

824 页

开    本

16 开

品    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基本介绍

编辑

语音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内容简介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可供计算机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特别是有志于把抽象数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研人员阅读。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作者简介

范植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1942年生于南京,1960年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系,1965年本科毕业于其应用数学专业,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从事计算机软件科研与教学;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专业;1987年调入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991年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至今。在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工程应用中提炼尖端理论问题,灵活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合理解决后反哺工程实践。在并行处理与实时处理两大前沿领域,分别首创元素视图理论与专用实时母系统理论,近年来又在软件系统自动生成方面,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向量化理论》,科学出版社,1990;《数据相关性理论及其在并行处理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年退休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课程,在历年教学奖评中保持各项指标全优。

并行性分析的数学原理图书目录

编辑

语音

总序

第一章硬件并行设施

1.1计算机并行性的发展

1.2流水线并行原理

1.3多向量流水

1.4向量指令系统与向量汇编语言

1.5阵列与数据流方式

1.6多核芯片

1.7紧耦合多处理机

1.8松耦合多计算机

1.9集群

1.10单体巨型机

1.11复体巨型机

1.12源于小微巨型机的可伸缩性

1.13云计算平台

第二章语言并行机制

2.2三元挑选符与下标对应规则

2.3向量函数

2.4向量过程

2.5流水线处理

2.6向量链接

2.7向量屏蔽

2.8数组运算

2.9PFORTRAN语言

2.10HPF语言

2.11BXC语言

2.12时序算子

2.13控制结构

2.14点对点通信

2.15并行程序设计

第三章显数据相关性的三种视图

3.1并行处理的三种粒度

3.2相关依赖等价条件下的并行处理

3.3单层赋值循环的适应性

3.4临时变量与归纳变量

3.5三种赋值与限制条件

3.6繁衍层次

3.7结合链同体链与年长顺序定理

3.8元素间的优先关系

3.9数据相关与输入相关

第四章语句视图与依赖片断

4.1语句间的相关依赖

4.2语句图与并行性判别

4.3解析判别法与非整除规则

4.4变序点

4.5A0型循环的层次片断

4.6计算实例

4.7A1型和A型循环的层次片断

4.8循环体的最简形式

4.9指令级的并行性

4.10加权汇编语句图

第五章变量视图

5.1坐标方法

5.2超平面方法

5.3相关分析方法

5.4图论方法

5.5统一的解析判别法

5.6拓扑排序

5.7临时数组与暂存语句

5.8改写算法

第六章元素视图

6.1以元素为结点的困难和片断的概念

6.2有待跨越的“鸿沟”

6.3判别准则

6.4判别举例

6.5等价类与R—P逆对所引起的暂存

6.6时序层次等价类的数学抽象

6.7结点的数学抽象

6.8循环间包含关系的直观含义

6.9生存带的胀缩

6.10包含关系的数学表示

6.11强化定理

6.12偏序结构

6.13比较判别法及其在循环体上的应用

6.14比较判别法在取值点集合上的应用

6.15元素视图A型算法全过程

第七章控制依赖向数据依赖的转换

7.1不定因素与参数集

7.2I0型循环及其闭体

7.3I0型循环的并行处理

7.4关于I0型循环并行的充要条件

7.5再识别算法

7.6再改写算法

7.7优化算法

7.8识别改写优化链

7.9两道例题演示I0型算法全过程

第八章多岔控制转移的结构化重构

8.1简单三岔控制转移

8.2三岔控制转移的完备形式

8.3程序变换应满足的集合方程

8.4型组合方式的嵌入载体

8.5型组合方式的嵌入载体

8.6型组合方式的嵌入载体

8.7程序变换目标程序的优化

8.8退化情形

8.9简单多岔控制转移

8.10简单多岔控制转移的并行处理

8.11多岔控制转移的完备形式

8.12双阶律

8.13完备形式多岔控制转移的结构化变换

8.14GN型计算实例

8.15结构化的多岔控制转移

8.16GNS型计算实例

8.17G型实现算法

第九章离散连通与简洁冗余

9.1离散层次的概念

9.2具有离散层次的A型循环的可并行性质

9.3向I0型循环的拓广

9.4时序层次离散性的判别方法

9.5一类简单的具有离散层次的A型循环

9.6一类简单的具有离散层次的I0型循环

9.7下标表达式单调变化的循环类

9.8下标表达式单调变化的例题

9.9反原形与拟离散性

9.10简洁循环与冗余循环的概念

9.11A型简洁循环与A型冗余循环

9.12同态定理

9.13向I0型循环的拓广

9.14向I1型和G型循环的拓广

……

第十章分部并行与循环分布

第十一章变序点分割

第十二章递归分割与并行划分

第十三章向多重循环的拓广

第十四章并行死锁的静态检测

附录一从“银河”到“天河”

附录二对范植华并行处理理论与工程成果的专家评价

参考文献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软件介绍: 并行性分析数学原理:与现代并行处理计算相伴而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并行性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业已走过40余年的光辉历程(附录1)。先驱者依据各自对并行性的理解,发挥各自长期形成的数学优势,采取各色各样的数学观点,研制出各具特色的分析工具,为并行的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本书以作者几十年贯穿于“下标追踪法一元素视图一数据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在我国某两种并行序列中的工程实践为基础,几乎涵盖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研究成果,统一到“公理一定义一引理一定理一证明一推论一应用”的演绎系统里,形成工程技术领域不多见的像非欧几何那样缜密、可靠的演绎理论,并且把它们及时地反哺工程实践以创造效益。依托并行处理技术的各类巨型计算,是并行性分析理论的首要服务对象;迄今为止,它们的首要任务是求解各类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课题。所以,正确性与可靠性始终居第一位。建立演绎体系,无疑是其恰当的保证。    本书前13章由我撰写,其运行环境以SIMD/SPMD为主,MIMD为辅;最后一章“并行死锁的静态检测是我的“下标追踪法一元素视图一数据相关性”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其运行环境则彻底迁移到MIMD。“下标追踪法一元素视图一数据相关性”的主体,诞生于作者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系研制某巨型期间;经过总装系统所研制某实时操作系统的升华,到中科院软件所,尤其是其综合信息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为我系统地总结~归纳,提高、发展这些成果达到理论上的完整,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