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早已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
过去的 10 年,Qi 等相关标准逐渐完善,无线充电也以 Lumia 当做跳板,成为了部分品牌旗舰系列的标配。
小米今天正式发布了 40W 无线充电技术,配合 MI-FC 闪充,在 40 分钟内可充满 4000mAh 电池,今年可能会量产。
vivo 近日发布的 APEX 2020 能够实现 60W 无线快充,理论上与最高 65W 有线充电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你认为无线充电会代替有线充电吗?
从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无线充电仍然不普及?
近年来,苹果、三星和小米等厂商逐渐在自家产品当中加入无线充电功能,市面上也出现了售价百元左右的无线充电底座。
如果你想要体验无线充电的话,购买一部小米手机,再配上一个百元左右的充电器,整体的花销并不大。
但是,无线充电仍然是比较小众的选择。
潮老师分析一下,首要原因是大多数无线充电依旧主要属于旗舰手机,功率较小并且不是真正的「无线」。
价格上,目前除了小米以外,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没有一款是便宜的;
充电功率方面,前几年手机的无线充电功率大多为 10W 左右及以下,两个小时能充满 4000mAh 就很厉害了;
接着,虽然叫无线充电,但充电时需要将手机放在充电板上,整个过程中用户并不能像有线充电那样随时拿起来刷微博和玩游戏,无线充电还不够方便。
正是这些原因,无线充电目前仍然是比较小众的选择。
但如今情况有变
正如前文所说,本次小米发布的 40W 无线充电能够在 40 分钟内将 4000mAh 手机电池充满。
20 分钟能充入 57%,基本可以满足轻度使用一天的需求。
按照以上充电速度,手机可以在用户早起洗漱的时间内「随手一放」,就把电量恢复到比较健康的程度。
这种随手一放就能解决「低电量焦虑」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吃香的。
你设想一下,午饭时间,吃饭途中你把手机放在了桌子上。
一顿饭过去,你手机电量完全充满。
使用无线充电的用户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长时间」与手机分离,而是在自己要忙其他事情之前将手机随手放在充电板上。
忙一会儿回来,你会发现手机已经几乎满电了。
加入快充之后,无线充电可以说是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充电太慢。
不过,这个难题解决后,无线充电仍然面临着更大的门槛。
你要如何让用户无感充电,而不是把手机牢牢锁死在充电底座上,这是需要技术去解决的核心问题。
此外,价格也是解决无线充电的一个大难题,只有旗舰机才配用上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急需改善。
其实中端产品也可以把无线慢充给带回来,这往往能解决另一个困扰用户的问题。
除了手机,还有更多设备需要无线充电
前面说的内容以智能手机为主,但是,无线充电要「干掉」的可远不止手机充电线这么简单。
以现实基础做一个畅想,未来的生活将会实现许多人向往的「无线充电桌面」。
这个事情已经出现了,不少机场在桌子上加入了无线充电,宜家也用上了无线充电,星巴克也在桌子上用上了无线充电。
桌子,可能是未来最大的无线充电场景。
未来,能被无线充电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
以笔记本为例,目前许多轻薄本采用了 65W USB Type-C 充电器,vivo 此前推出的 APEX 2020 支持 60W 无线快充。
再往上一点,不是没可能的。
对于手机这种机身空间较小的产品,内置的无线充电模块会产生并积攒许多热量,在提高功率的同时还要解决散热问题。
这是无线充电的一个限制。
对于笔记本来说,它们不仅体积比较大,可以为散热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间,主动散热的加持也让无线充电带来的热量变得几乎不值一提。
?笔记本已经出现了四风扇散热?
接着是显示器。
假如未来的显示器能够提供超过 60W 无线充电...
再搭配 NFC 贴纸完成电脑与屏幕之间的显示输出配对,桌面的无线化可以更进一步。
平板电脑方面,华为已经为 MatePad Pro 加入了无线充电功能。
与手机相比,平板电脑的散热空间更加充足,理论上也能够轻松支持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
而且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大多为配合支架播放视频等内容,立式无线充电板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充电器本身的散热需求。
接着还有你的耳机、智能手表、电动牙刷、蓝牙音箱等等等等...
你能想象一张桌子上的设备全在快充,只有椅子脚连接着一根线的场景吗?
那可能就是无线充电下一步要展现的模样。
但无线充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线充电在近几年可能并不能摆脱「将手机放到充电板上」这个步骤,也就是无法实现许多人向往的真正「无线充电」。
所以,要真正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不断进化。
随着功率的增加,它也许会改变用户的充电习惯,将「长时间」完整充电改为零散时间随时充,初步改变无线充电并不方便的概念。
而随着价格无线充电也会同时出现在更多的中端手机当中。
虽然它们也许在「便利性」等方面欠佳,但较低的价格以及更多的选择空间,将会有利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
同时,未来有望出现的更多使用无线充电的场景,也是无线充电需要探讨的发展空间。
真希望能普及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