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是什么意思_什么样的IDC技术适合你?

近段时间,和业界朋友探讨一些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趋势,话题很有意思,非一般技术讨论,举几个给大家思考:

  1. 腾讯和百度,会跟随阿里使用巴拿马的高压直流嘛?

  2. 间接蒸发是未来趋势嘛?为什么欧洲和美国稍微火了几年,近些年都很少用了?

  3. 阿里力推浸没式液冷,有多大概率市场普及,会对产业有什么影响呢?

  4. 华为和腾讯都有整个IDC预制化的技术,为什么阿里不跟随呢?

    …………

这些问题都需要较多观察和思考深度,但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这个IDC技术对某个用户是否合适,或者更简单说,是否匹配需求。笔者借此短文一篇,谈谈这个问题的几个核心思考逻辑。

(一)业务和行业发展阶段和技术匹配

客户的内部,也有业务部门,他们对IDC的诉求是什么,那IDC应用层面要支撑服务器和网络技术发展,这些部门对IDC的诉求又是什么?不同层面诉求不一样,同一个技术实现方式理解起来可以很多角度,外界往往因为信息偏差很难了解清楚背后原因。

就拿微模块为例,当初腾讯力推MDC的时候,其实阿里和百度都是旁观者为主。后来阿里在云计算业务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在尝试过一些项目后,从张北项目开始就放弃了微模块的交付方式,偏向于欧美批发机房Data hall无地板设计。百度命名做预模块,用OCU顶置盘管,配合天蝎整机架,后来也改变了这种技术模式。

在2015年,行业有一个大事件,亚马逊AWS进中国,选择了中卫,刷新了IDC行业成本的基线。这个事情对行业的冲击力还是很大。亚马逊也没有用HVDC,也没有使用微模块,使用UPS方案。那全球云计算No.1的公司是怎么考虑IDC技术设计的呢?国外几个云计算巨头,例如微软和亚马逊,为什么一手坚持使用交流UPS,一手把服务器整机架电源从小规模推广到大规模呢?哪怕国内的240V高压直流便宜(微软和亚马逊要用240V直流,完全可以从Delta台达购买,类似Facebook的48V电源),为什么这些海外巨头不考虑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云计算业务快速部署的需求。当这些云计算企业开始在全球部署的时候,市场哪里有靠谱的,便宜的数据中心,就先选择部署容量,开展业务,技术层面追求响应业务的需求。要是只能使用240V直流电源,海外选机房难度很大,Time to market影响就很大,海外IDC公司是否能够接受这些定制需求也是难题。微软在OCP曾经联合厂商发布过Universal PDU,这个PDU啥目的呢,其实是自家整机架设备,可能工业连接器以及插座是美标,欧洲和亚太未必兼容。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满足全球云计算业务扩张需求,通过归一化设计,简化BOM物料和供应链交付难度。

(图一) 微软在OCP发布Universal Rack PDU

d98c2506ba206bfe0d082ebf013f96e6.png

那么国内云计算公司,是应该坚持HVDC还是UPS?从行业发展和市场发展去看,这些技术路线,是为业务服务的,选择具体什么技术是具体解决方案层面,前提是能否想清楚,如果业务发展到什么层面,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去匹配需求,这个更加关键。

假想一下,如果未来国内云计算公司在海外收入超过一半,而海外的数据中心大都不是HVDC,那到时候又会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呢?

(二)抄技术作业,可行嘛?

当时腾讯开始做微模块的时候,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还是一个蓝海。以列间空调为例,犹记得2011年一台300宽的型号可是人民币10万左右,还是大厂的特价……这些年整个市场靠腾讯作为最大用户,在市场前端大力推广,培养起整个供应链,2013年就把价格往下压到3万左右一台。

大概2014年下半年,阿里在全国也开始规模的交付一些微模块项目,产业链成本已经有很不错的竞争力。如果要在微模块成本上比得过腾讯,最简单的路径就是抄作业,靠规模效应。抄作业固然可以,规模化的游戏,前提是有庞大的需求支撑,而且是保持第一位……那问题在于,如果没法做到更大规模,这个游戏还能持续嘛?

除了抄作业,也可以改作业……改作业,是为了打性能的牌,就是性价比和差异化。同样是列间空调,例如提升冷冻水水温,哪怕空调单价不变,但冷冻站更节能了,PUE和电费降低就能说得通。性价比,要么价格不变,性能更好;要么性能一样,价格更低。想想列间空调性能随着冷冻水温提高,制冷容量也会下降,温度往上再提难度不断加大,只能空调越做越大,最后作业改成所谓传统精密空调的路上。

回头看240V高压直流,靠规模效应的路线走到底了。那阿里选择了第一个改作业用巴拿马电源。

巴拿马电源入局IDC,搅局or破局?

莱奥Leo,公众号:大话IDC巴拿马电源遇上数据中心,搅局or破局?

笔者对比过AWS,谷歌和微软的设计,各家作业都不太一样,是不是国内未来也出现各家玩一套的类似情况呢?国内三朵公有云之间相互竞争,IDC技术路线是抄作业,还是改作业呢?

讲了巨头,也谈谈其他客户的考虑。写作业的人需要勇气承担试错的风险,例如列间空调从10万降到3万的故事,这些投入巨头可以玩得起,一般客户能承受嘛?或许等这些巨头把市场搞成熟后再说?

(三)技术方案推进商业模式改革

长期关注公众号的读者会发现,比起纯技术讨论,笔者更喜欢谈技术和商业结合的地方。苹果的APP Store模式,既是一个技术,也是实现一种软件分发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果这里,说当时腾讯微模块是推动IDC商业模式的改革,各位又能否理解呢?

在腾讯当时推广微模块的时候,IDC租赁的市场,基本都是IDC公司按自己想法设计好,用户领包入住的现货机房模式。但是微模块的交付,抛开技术层面,实际上在商业模式上,是客户提出某一部分系统设计的具体需求,由IDC公司定制交付的期货机房。后来发展来的微模块集采,用户直供部分设备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变化。

从这个商业模式发展的层面看,腾讯当时利用微模块的技术方式,对行业产生很大的推动。这个技术叫什么名字可以不重要,当年腾讯推微模块,外界了解细节的并不多,IDC公司也不关注。腾讯作为用户影响力大了,又积极推广,行业接受了定制的方式后,到底用不用微模块并不关键,用其他技术一样达到目的。亚马逊在宁夏中卫也是BTS定制,如何实现只是一种方式。近些年,看到阿里通过标准化设计和供应链,腾讯做Tblock/TBase,华为做FusionDC,都是用户通过技术方案推动商业模式改革的一个缩影。

回过头看,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不能仅看着技术发展趋势,也要看商业模式变革对技术的需求。

(四)结语

国内做批发的公司,如秦淮数据,借鉴欧美IDC公司走了一条自主技术路线,那其他IDC公司又如何选择呢?如果上帝视角看待技术,产业链,市场发展的方向,未来IDC技术的路在何方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