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racle中set serveroutput on
定义
set serveroutpu on是使oracle可以使用自带的输出方法
dbms_output.put_line(‘XX’);使用范围
使用于PL/SQL COMMAND WINDOW,SQL PLUS中永久有效
为了不须要每次都输入set serveroutput on 可以在Oracle安装文件夹下查下glogin.sql文件。并在文件里添加set serveroutput on就可以。
2、游标
oracle中游标详细用法 - 君子笑而不语 - 博客园www.cnblogs.com3、dual
https://blog.csdn.net/u012187452/article/details/79120771blog.csdn.net4、sequence
ORACLE SEQUENCE用法 - shoshana~ - 博客园www.cnblogs.com5、to_date
将具有固定格式的字符串类型的数据转化为相对应的Date类型数据,官网解释如下图
- 使用方法
- TO_DATE("需要转换的字符串","日期格式")
- 参数详解:日期格式
- 组成元素
- YYYY:4位数字的年份,如2019
- MM:2位数字的月份,如02
- DD:一个月中当中的日期数,如05
- HH:小时,12小时制
- HH12:小时,12小时制
- HH24:小时,24小时制
- MI:分钟
- SS:秒
- 元素连接格式
- 元素使用“-”连接,如YYYY-MM-DD (2019-05-28)
- 元素使用“:”连接,如YYYY-MM-DD HH:MI:SS (2019-05-28 11:25:36)
- 元素使用“/”连接,如YYYY/MM/DD HH:MI:SS (2019/05/28 11:25:36)
- 组成元素
- 例子
- select to_date('20090507','yyyy-mm-dd HH24:MI:SS') t from dual -->2009-05-07 00:00:00
- select to_date('200905071709:37','yyyy-mm-dd HH24:MI:SS') t from dual -->2009-05-07 17:09:37(字符格式串比较随意)
6、trunc
Oracle trunc()函数的用法www.cnblogs.com7、to_char
oracle 中to_char函数的用法www.cnblogs.com8、查询另一个用户中的表数据
1、两个用户是在不同的库,需要建立dblink
2、属于同一个库的不同用户
1)方法一:使用"用户名."的方式访问
例如:要从USER1账号访问USER2中的表TABLE2
A. 需要在USER2中将TABLE2 GRANT给USER1,USER1才有权限访问,访问的时候用SELECT * FROM USER2.TABLE2语句
B.也可以直接给用户USER1赋予dba权限,待使用完后再取出dba,不过很危险就是了。
9,in、not in(注意:in中选择项不能超过1000个)
Oracle In子句_w3cschoolwww.w3cschool.cn10、oracle中代替in 和not in 高效方法
https://blog.csdn.net/dream1120757048/article/details/82493048blog.csdn.net11、execute immediate
ORACLE EXECUTE IMMEDIATE 用法www.cnblogs.com12、insert into
Oracle SELECT INTO 和 INSERT INTO SELECT 两种表复制语句详解www.cnblogs.com13、表别名和列别名
oracle中给表和列起别名 - 博雅居 - 博客园www.cnblogs.com14、join
Oracle join连接的使用www.cnblogs.com15、多表查询
https://blog.csdn.net/qq_36249352/article/details/79649119blog.csdn.net16、exist
oracle中的exists 和not exists 用法详解www.cnblogs.com https://blog.csdn.net/circlely/article/details/81094805blog.csdn.net17,exists 与 in的效率
https://blog.csdn.net/u012060033/article/details/80229990blog.csdn.net18、游标
https://blog.csdn.net/wohaqiyi/article/details/81631257blog.csd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