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选取第一批要阅读的论文?_如何培养博士研究生?这有一堆书单供参考...

原标题:如何培养博士研究生?这有一堆书单供参考

全文6876,预计阅读 11分钟

对于博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导师而言,本文所推荐的很多书目、资料似乎都值得一读,不妨先收藏下,然后找来慢慢读。

图文无关

作者 | 贺小刚(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管科学研究的副院长,商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

如何构建一种有效的自然淘汰机制,使得淘汰过程中一部分博士研究生由于能够学到基本的学术知识而重新进行职业规划并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同时让另一部分博士由于不断的学术知识积累最终成为领域的专家?

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被誉为世界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金本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效仿。许多研究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规划设想理念并没有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拟对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阐述,结合作者2016—2017年期间在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的访问学习经历,重点介绍美国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基本的设想。

01

职业规划

贯穿于学术能力培育体系

以学术论文发表为例,研究者需要进行非常系统的学习才可能有所建树。

总体而言,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的系统学习和考核,无法胜任者将被自然淘汰出局,需重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遵从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ethicalissues)

对于任何一个学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即学术研究中的红线是不能触及的,这点每位学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铭记于心。

为了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性,美国高校更倾向于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警示博士研究生,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制度规则介绍更为有效。

比如要求学生自己去统计每年各个领域发生的由于论文的学术道德问题而产生的撤稿率(常见的网址是)或者剽窃的状况()。

另外,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通常会就学术道德的规范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美国高校在博士培养初期会要求每个博士研究生细细阅读这些规范。该过程有助于在校博士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遵循学术制度规范与学风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从基本的学术规范有助于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化、标准化与专业化,若未能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则这些博士研究生在起点上已经埋下了被淘汰的伏笔。

7f9c303d567e25be9ab39b19535df531.png

是否具有做研究的兴趣

美国的博士研究生不仅需要实时关注并阅读大量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还需要阅读大量有关论文如何发表、直至被录用相关的研究文献

这些文献包括一些直接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方法论文献,比如《通往发表之路的研究设计》(Huff,2009)、《学位论文制胜法宝》(Rudestam,Newton,2014)。

另外,美国高校还要求博士研究生阅读一些与本领域并不十分相关的科普文献,比如《达尔文幽灵:进化秘史》 (Stott,2013),以及一些史学的资料,比如《气体的发明:科学、信仰、革命与美国诞生的故事》(Spie-gel,),等等。

同时要求学生搜索研究自己身边的名人,比如本领域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本领域国际会议的顾问名单,本学科的国际学术团体、学会成员,大型学术会议的获奖名单。找到这些知名教授的简历,思考他们为何成功;利用web of science等渠道找到最高引的文章,思考为何能够被高引;等等。

这些书籍与文献是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根据博士研究生前期的知识结构以及未来所要培养的目标精心挑选。这些资料可以启发博士生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出很好的研究,而其他人却不行?

在文献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博士研究生还可以了解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形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由此受到鼓舞、增强研究的自信心。

当然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博士研究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即反思自己有无兴趣持续地做好科学研究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浓厚学术兴趣的博士研究生才能听从内心的召唤,激发自身的学术潜能,专注于科学研究的乐趣并持之以恒,而那些缺乏学术兴趣的博士研究生则更容易半途而废。

能否做好学术论文的评述

成就高质量学术研究的关键是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本领域的研究文献了如指掌,洞悉各种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相互演变的关系。提高这种技能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求博士生撰写研究评述

问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最为核心的文献并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美国,许多高校资深教授往往担任过权威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这使他们自然地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美国高校的资深教授通常会组织或参与博士研究生的讨论,这对于提高博士生的论文评述能力至关重要。

这些资深教授首先会要求博士研究生阅读评述相关材料(包括视频),比如管理学的顶级期刊AMR会在其主页上展示一些学者的访谈,专门就如何撰写好研究评述交流经验,这些往往是美国博士生的必读资料。

提高评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将自己视为期刊审稿专家去评审其他作者的论文。这种角色转换对于博士研究生未来的学术工作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所以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有必要对该技能进行训练,要求博士研究生阅读一些如何做好评述的文献(Ballinger和Johnson,2015)。优秀的导师不仅要求博士研究生学会如何撰写经典的论文,还会要求他们学会如何评价他人的学术论文

评述其他作者的论文不仅仅有助于博士研究生提升论文的质量,长远来看也是对其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过程。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导师也基本了解了博士研究生在未来是否有能力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是否具有成为其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的潜能。

学习计划与目标的制定

美国高校还会要求博士研究生阅读一些关于未来计划的书籍与文献,比如Bandura(1982)的《偶遇与人生中的心理学》、Morgeson(1999)的《心理科学中的生活教训:年轻科学家的启示》,等等。

在阅读这些材料之后,每个博士研究生要在指定时间内描述自己未来的计划,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

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还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一份未来的求职简历。比如某学生准备在2020年毕业,那么在简历中必须涵盖该学生截至2020年之前学术上的已有成就,毕业时求职简历上的每条记录就成为其应聘的筹码。

撰写学术计划与未来简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有助于博士研究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学术道路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另一方面有助于导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志向,进而有针对性地与其进行沟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培养建议。

a116271d44a9ec6aee7feb4ec834e73e.png

规划自己的职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博士学位攻读期间,仍有不少学生没有能力清晰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每年平均有约36%的博士研究生无法获得学位,这可能是由于美国高校的高目标所致,但也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存在必然的关系。

为了让每一个博士研究生能够清晰地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美国高校会要求博士研究生阅读一些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文献,比如Brickson(2011)的《工匠的告白:我们如何提高工作激情与影响力》、Wrzesniewski(2010)的《管理自己:将你现有的工作转为自己想要的工作》、Wellman和Spreitzer(2011)的《塑造学术生活:在学术生涯中创造价值的策略》,等等。

许多博士研究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工作,而且实际上学术生涯的风险也非常高,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可能是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写作学术论文

虽然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相关信息,但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博士研究生应该学会选择研究主题、掌握写作技巧,这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将影响其生活、工作与职业追求的各个方面。

在学术写作环节,美国的博士生导师会向学生讲授一个成功的论文撰写者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专业书籍或文献,比如从基本的《研究生初级英语》(Becker,1983)、《学会做一个成功的作者》(Huff,2002),到更加专业化的《对学术写作实践的探究》(Cloutier,2016)、《反思写作技巧》(Ragins,2012),等等。

阅读这些相关材料的主要作用之一就在于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写作技巧,为以后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奠定基础。

论文写作还有一些细节要求,比如数据的处理要求,将数据零散的内容升华到优雅的学术论文的过程,也是学术观点提炼的重要阶段。因为好文章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论文的精致、优雅,犹如艺术品,能够让读者爱不释手。

钻研期刊特点、与审稿专家对话

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风格,“迎合”期刊的要求是发表论文的重要功课

美国高校的资深教授通常要求学生将其领域的所有期刊都罗列出来,并要求他们对期刊的风格(比如主题选取、数据处理方法、文字表达方法、篇幅、投寄方式或地址、期刊的读者、排名情况、出版单位、影响因子、引用率等)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授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期刊的内部运作进行解答

为了让博士研究生对重要期刊的了解更加深入,这些资深教授还会邀请期刊的编辑来学校交流、做讲座。通过这个过程,美国的博士研究生基本上掌握了论文投寄的规则以及与编辑部进行交流、沟通的技巧。毫无疑问,这种知识对于博士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使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论文撰写完毕就要投寄出去,不同国家对于博士研究生是否在读书期间必须发表论文存在不同的制度约束。但即使不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就发表学术论文,美国的博士生导师仍旧会向学生传授论文投寄的技巧,比如期刊选择,以及如何对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反馈。

这一部分授课内容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与审稿专家对话的问题,也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比如到底是接受还是拒绝专家的意见?如何让审稿人满意?如何让读者认可?这些技巧都要在这个环节体现出来

掌握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对话技巧无论是对刚刚从事学术研究的新手还是对于资深的研究者而言都非常重要。

美国的博士生导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诸多的相关文献与视频等以增强此方面的技能,比如《评审过程中的义务和困惑》(Harrison,2002)、《组织与管理科学中的互评机制》(Miller,2006)、《如何应对评审专家》(Shaw,2012)。

只有当博士研究生了解了审稿专家是如何评价一篇学术论文的,他们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对审稿专家的问题进行合理解答。

有些博士研究生可能没有经历过稿件的投寄过程,美国一些博士生导师就会采取模拟的方法进行,比如要求每个学生撰写简单的论文初稿,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提高他们应对评审人员的能力,也可以由导师拿出一些真实的论文修改意见,要求学生针对这些专家的修改意见进行反馈

投寄权威期刊的文章被拒的概率非常大,所以把握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对话技能,使他们对反馈的修改说明满意就显得非常重要。

1db64012e521b5beabf9c8a0946f6a5e.png

抗压与抗挫能力的培养

博士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学术精神,勇于面对学术道路上的坎坷与挑战。学术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鼓励博士研究生愈挫愈勇、在失败中不断地历练自己并最终实现学术梦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授课内容,这种学术执着精神的培养对于博士生后续职业发展也至关重要,因为唯有心智健全才有可能持续地拥有学术创新能力。

在这个环节,美国的博士研究生会被要求阅读很多励志性的书籍或文献,以及关于解决问题技巧性方面的材料,比如Day(2011)的《沉默的大多数:拒稿及其对学者的影响》、Ashforth(2005)的《薰衣草布丁:学术抱负是如何被击溃的》、Hollenbeck等(2007)《职业成功与脆弱范例》,等等。

如果博士研究生遭遇到文章被拒就选择放弃,这就意味着他并不是很适应这种高难度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研究

学术论文写作的前提是对本学科的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同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纵向比较就是分析学科本身的发展历程,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看不出规律,但放眼10年、20年,甚至50年、100年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横向比较就是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发展进行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目前所处的地位与社会贡献。

不仅如此,一个优秀的学者还应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自身的研究历程,进而将自己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平台

论文撰写与发表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将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人生的职业追求,则学术论文的发表就不再是工作的全部。况且学术论文的发表往往是在当时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固有的知识结构下的产物,所以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研究者在成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就很有必要站在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历程。

学术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即囿于一个自己熟知的狭小区间无法突破。客观世界纷繁复杂,我们所能够观察到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点,要解决深度的学术问题则需要拓展到更宽泛的面,甚至采用立体的结构去构思,所以学者的反思精神至关重要。导师在博士生在校期间就有必要培养他们站在新的高度反思自己研究的意识,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远见意识

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高校的资深教授往往通过分享自己经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聘请外校的资深教授来专门做学术经验介绍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f4076cc1e83d59e9c4632e987983c45e.png

02

职业规划中的自我淘汰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可以做到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估与审核完善学术的职业规划(见图1)。

如果博士研究生在是否能够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环节无法通过甄别,则自然就被淘汰,不适合在学术圈子里从事研究工作;

如果他们没有研究的冲动与起码的兴趣,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尽快调整个人的职业规划;

如果他们在学术的基础环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潜力不够,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文献的阅读与理论模型的构建上;

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也不会制定自己的学术职业规划,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通过学习进行改善,如果仍旧做不到则可能需要考虑转行;

如果他们无法通过论文的写作甄别,则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设计职业规划;

如果他们不能通过审稿专家的甄别,则意味着其仍旧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可;

如果他们不具备基本的抗压抗挫能力,则意味着他们的学术毅力不够坚强,转行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如果能够顺利通过上述所有环节,并且能够在大背景下审视自己,那么这种人才就可能升华为学术圈中的精英

由此可见,这种培养模式实际上实现了博士研究生的自我淘汰,每个理性的研究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潜力、执着的学术精神等判断自己是否满足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进而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325b46fb696ca2cd47acb792e51bd377.png

(来源:“管理学季刊”微信公众号)

美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及“淘汰制”,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由于实行淘汰制度,学生在课程修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中都有被淘汰的风险,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学习压力。这一机制客观上促进了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也有效地保障了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孙希,2007)。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淘汰机制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淘汰,而在于重新对博士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即一方面调整某些研究生的学术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则不断强化有潜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合理化社会配置,避免人才的巨大浪费。

在研究生培养中植入学术职业规划,并且在职业规划体系中设计一种自我淘汰机制,具有多个优点

第一,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充裕的时间准备,有兴趣的、有潜力的留下来,而没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则有缓冲的机会重新做好职业规划;

第二,减少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减少激进式淘汰机制可能导致的恶性事件;

第三,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学术精英和学科带头人,使人才培养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第四,有助于培养博士研究生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未来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王永盛,2000)。

03

结束语

博士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阶段,博士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以及博士教育的制度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博士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骆四铭,2008)。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精雕细琢的结果,但整个过程则是以科学的方法贯穿始终。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写作与职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学术生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科学研究的学术精神是一个学者一辈子的事情。如何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将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融合起来,是对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巨大挑战

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学历层次的博士研究生,其规模和培养模式的特性决定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其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实现教育强国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赵红军、陈薇、陈谦明,2015)。

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士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是“育人”,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只是博士教育的产物。博士教育之所以能够称其为“教育”,根本原因在于其目标是“育人”(骆四铭,2008)。

在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职业规划机制就可以实现人才的适当配置,即逐步地迫使那些学术潜力低下者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进入社会的其他工作领域,同时将最优秀的学术人才保留下来,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群体中的重要贡献者。

3d6b96e9e8956b55f50a234c9ead250d.png

本文转自“管理学季刊”微信公众号(id:guanlixuejikan),原题为《贺小刚: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职业规划》,文章原载于《上海管理科学》第41卷第4期,见刊题目为《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职业规划与自我淘汰机制》。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一读EDU立场。囿于篇幅限制,原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从略,如需引用,还请参考原文”即可浏览“管理学季刊”微信公众号推送原文。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