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有趣例子_第7课《咬文嚼字》案例及分析

背景介绍

《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文学创作,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应该属于一个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文本的处理上,我们针对学生实际,着重于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分析,抓住典型事例、典型段落进行研读并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锤炼字词的良好习惯。

职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的能力,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基本脉络,稍作引导即可把握;而且本文虽然是谈文学创作的感受,但所举事例生动可感,因此通过对文章依据的理解亦可到位,所以如果引导得法,学生可以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尽管有时会不全面或不准确。

我安排两课时来教这课,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发现疑点,培养质疑精神。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整理本文写作思路和进行比较阅读(把《咬文嚼字》跟《不求甚解》进行对比阅读)。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下面给大家三个词:“发展”“在”“中国”,请大家把它们合理组合,看看它的意思有何不同?为什么?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开始邻座交流,很快得出认识:在中国发展──事业在中国、目的地在中国、希望在中国;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前进;发展在中国──(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发展状况。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二、整体把握全文

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文中举了哪些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

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后明确。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追问:角度一样吗?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朗读,然后找出每个例子的不同角度:有调整句式,增减字数,品味谴词,生发联想。

作者的基本观点: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既能迁移利用原有知识──怎样抓关键句关键词,又能通过讨论形式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整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三、重点领悟

师:让我们对推敲进行“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为言。

简要讲解诗歌大意后,我请学生在仔细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并说明理由。

学生或选择“推”或选择“敲”,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我提醒他们:看看作者认为哪个好。有学生说,作者认为“推”比“敲”好,因为他在文中说“推”比“敲”显的得“自在”“冷寂”,又与“鸟宿池边树”的意境相吻合,而且他还“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赞赏的那么妥当”。但很快又有学生发现,作者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该段的总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于是学生们都感到作者此处的确有所疏漏。原来大学者的文章也不是毫无商榷之处的,此时的学生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异常;我也为能完成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大胆质疑而倍感振奋。

马上又有学生说作者还有一个观点不对:“‘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因为古代的门都有门轴,所以“推”起来应该是“吱嘎”有声,同样也会惊动宿鸟。

“那为什么不用‘过’呢?”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观点:“‘推’和‘敲’都是有声音的,‘过’就没有。”我当时不由一楞,敏感到认识到这是个了不起的创新,于是马上予以鼓励“非常好,我们的同学非常有创造力,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接着学生畅所欲言,有人说“ 那不如用‘入’”有人说“不如用‘出’”还有人说“不如用‘拍’”……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设计意图:本着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变“学会”为“会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习的能力,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注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

四、拓展延伸

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打投影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性较强的课文,不仅要理解作者观点,更要掌握文中的知识,学以致用。)

五、结束语

今天我与大家共同咬嚼汉语,我们初步领略到汉语独特的神韵和深厚的意蕴,希望大家能品美好汉语,过美好人生!

六、作业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诗医”认为,此诗太肥,宜吃泻药──每句诗各删去括号内二字,而诗歌意境不变,语言却更为精炼了。你认为呢?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时咬文嚼字的习惯。)

案例反思

一、师与生的角色定位。

要更新教学观念,多方位审视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从传统的“教”的角色中转移到“导”的角色上来,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转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本文较长但每层在写作方式上相似,通过典型章节的研读,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以点代面学习本课。本文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二、教学设计丝丝入扣,既平实无华,又严密合理,富有成效。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导入,接着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再接着让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咬文嚼字,最后再拓展学生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说,本案例自始至终贯穿着“咬嚼”,这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三、课堂生成中既有预设性生成,也有非预设性生成。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从各自所赞同的“推”或者“敲”中品味到诗歌的炼字之妙,同时发现朱光潜先生论述的疏漏之处,通过讨论和引导,基本实现了这个预设性生成。但学生提到“‘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的观点不准确时,就开始出现非预设性生成;而当学生用自己认为更好的词语来代替“推”“敲”时,这种非预设性生成就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尊重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本案例中,我注意每位发言的学生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即使他们有些发言并不理想,比如:有表述不清、思路混乱等现象,但我都肯定了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大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优点。

当然,教学中的缺憾还是很多的。受课时的影响,可以讲的和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虽经取舍,依然觉得教学进度很匆忙,时间显得不够用。

参考文献

1.网络文章.《教学案例的撰写》.中学语文资源网

2.徐萍.《绽放情感之花》.《优秀教学个案精选》.2004年2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