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苑微课堂

初中物理学苑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特推出在线微课堂,分中考“专题微课”和“同步微课”,由讷河市优秀物理教师分期录制,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些老师的辛苦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
环节一
专题微课
录课教师:
张冬冬: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五中学物理教师
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环节二
专题训练
练习1:(2019l枣庄) 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面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 (选填“蜡烛A的像”或“蜡烛B的像”),看到蜡烛是由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 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练习2:(2019l德州)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2)图乙是小强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 cm;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选填“①”或“②”)处。
练习3:(2019l绥化)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蜡烛放在水平面上,玻璃板竖直放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应选择 (选填“薄”或“厚”)玻璃板进行实验。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5cm处,小丽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5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 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 (选填“偏高”或“偏低”)
练习4:(2019l阜新)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 。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 。
(3)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支___ __的蜡烛。
(4)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 。
(5)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的方法是 。
(6)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练习5:(2019l荆州)如图 1 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 A 和蜡烛 B 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 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 ___关系.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 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 2 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 BC 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º)后,蜡烛 A 成的像移动到点 A1 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
练习6:(2019l江西)公共场所中经常看到有人饶有兴趣地低头玩手机游戏,殊不知手机中还有很多其它功能。爱好物理的“62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
【设计实验】
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小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普同学在板一领帮忙移动棋子B,无能小普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___,调整后,小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__。
【分析与论证】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利用数学中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像与物关于镜面____ ____。
练习7:(2018l淮安)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像。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练习8:(2018l贵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如下器材:白纸、玻璃板、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一枚细针。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 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 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 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

参考答案
练习1:
【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A的像;反射;(3)不能;(4)A1。
【解析】:
(1)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蜡烛A的像;看到蜡烛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1;
练习2:
【答案】:
(1)虚;(2)3.50;不变;(3)②。
【解析】:
(1)光屏不能承接虚像,只能承接到实像,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由图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50 cm对齐,则长度为3.50 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大小不变。
(3)如图所示,作出蜡烛火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左倾斜,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②处。
练习3:
【答案】: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薄;(2)30;(3)不能;(4)偏高。
【解析】:
(1)玻璃板透明,来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哦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等效替代法。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防止出现明显的重影,所以用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由速度公式可以计算A蜡烛移动的距离s=vt=10cm,此时A蜡烛距平面镜的距离为5+10=15c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得:B蜡烛应与A相距15+15=30cm,这样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放置,蜡烛A的像会偏高。
练习4:
【答案】
(1)光的反射
(2)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3)完全相同
(4)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在B侧观察,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虚像
(6)相等
【解析】
(1)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反射。
(2)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够同时观察到原物体和用来代替像位置的物体,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3)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实验时需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4)像与物体不能重合,可能是由于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导致蜡烛A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无法与蜡烛B重合。
(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A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为了判断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在B侧观察,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虚像。
(6)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练习5:
【答案】(1)不需要;(2)大小;(3)虚像;(4)45°;
【解析】
(1)实验中蜡烛B的作用是确定像的位置以及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故不需要点燃;
(2)选择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所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光屏所能承接的像是实像,平面镜所成的像光屏无法承接,故为虚像;
(4)由于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物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且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可作图如下图,因此θ=45°。
练习6:
【答案】:
(1). 垂直 (2). 大小 (3). 刻度尺 (4). 距离 (5). 相等 (6). 相等 (7). 轴对称
【解析】:
(1)研究平面镜成像,把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面,我们透过玻璃板就可以看到棋子A所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与玻璃板摆放有关,只有当玻璃板与桌面垂直时,棋子A所形成的虚像才会与桌面垂直,小华移动棋子B,怎么也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这说明棋子A的像与桌面不垂直,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2)选用相同的棋子A、B,并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就是为了便于比较在玻璃板中看到的A的像,与棋子B的大小是否一样,以便于比较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采用相同的两个棋子A、B可以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但物、像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才能比较。
【分析与论证】通过多次实验不断改变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会发现,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练习7:
【答案】:
(1)薄;(2)前面;(3)不变;(4)虚;(5)能。
【解析】:
(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4)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棋子A的像。
练习8:
【答案】:
(1)垂直;(2)玻璃板;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关于镜面对称;(4)顺时针。
【解析】:
(1)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如果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 玻璃板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像相对于物一起发生运动,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顺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