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讯!2006—2018年注册给排水空白真题电子版、2019年注册给排水考试用规范电子版(共46本)开放下载啦!领取方式:关注本号+转发此文,私信留言“历年真题”即可获得真题下载地址,私信留言“规范电子版”即可获得46本规范电子版!】
— — — — — — — —分割线— — — — — — — —
【《排水工程》第30讲】
重要指数:★★★★

上一节主要讲解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内容,详见《排水工程》第29讲。
本节主要讲解四种沉淀池的具体构型应用及设计,包括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和斜板沉淀池。
01
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结构
关于平流式沉淀池,其分为5个区,分别如下所示: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出水区。

沉淀池5区分类示意图
关于平流式沉淀池的排泥,有两种方式:重力排泥和机械排泥,其中重力排泥采用单管或者多管排泥,而机械排泥多用于初沉池。
关于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校核,一般采用表面水力负荷设计,采用沉淀时间校核或者水平流速校核。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做出了如下规定。6.5.10条规定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
-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
-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
02
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关于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则,《室外排水设计规范》6.5.11规定: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
- 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
- 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宜小于0.3m。
对于本条的解读,可以总结为以下5个点:
- 池径与池型,为了使池内水流分布均匀,池径不宜太大,一般采用4~7m,不大于10m,当<7m时,澄清废水沿池周边流出;当>7m时,应增设辐射集水支渠;
- 径深比:指竖流沉淀池直径(或正方形池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
- 径深比大小:为了使水流在竖流沉淀池内分布均匀,径深之比不宜大于3;
- 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防止水流冲击影响沉淀区的沉淀作用;
- 中心管下口设喇叭口和反射板,以消除进入沉淀区的水流能量,保证沉淀效果。
对于竖流沉淀池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3点:
- 可以作为二沉池但最好不做,并且沉淀效率低于平流池和辐流池;
- 静水压力h指的是液面到排泥管管中心的距离;
- 静水压力大小与排泥难易程度正相关。
03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向心辐流式,一种是普通辐流式。其中向心辐流式就是周进周出的进出水形式,普通辐流式就是指的中进周出的进出水形式。向心式周进周出沉淀池更有利于发掘沉淀池潜力,并且出水位于离中心点R处(也就是沉淀池的周边池壁处)容积利用率最高,越靠近池中心点容积利用率越低。

灵魂画法,但是周进周出的水流路径明显变长,所以更有利于发掘沉淀池潜力
关于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则,《室外排水设计规范》6.5.12条做出了规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04
斜板沉淀池

斜板沉淀池
关于斜板沉淀池,《室外排水设计规范》6.5.13条有以下说明:据调查,国内城镇污水厂采用斜板(管)沉淀池作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现有生产实践经验证明,认为在用地紧张,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的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面积等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斜板管沉淀池。
那就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提高沉淀池沉淀效率?总结起来有以下3点途径。
- 在沉淀区增设斜板(管)提高沉淀池的分离效果和处理能力;
- 对污水进行曝气搅动以及回流部分活性污泥;
- 可采用斜(管)板沉淀池,作为初沉池用,但不宜作为二沉池。
05
本节总结
本节主要介绍了四种沉淀池的类型,对于沉淀池的设计原则已经在上一节中说明,本节作为池型介绍,一般在知识题中考核。总结本节重点,有以下4个:
-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计算原则(案例重点);
- 排泥时静水压力h(从水面到排泥管中心);
- 辐流式沉淀池的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的形式;
- 斜板沉淀池不宜作为二沉池。
本节内容就到此为止,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交流。
— —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