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汪文勇:灾备,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汶川地震后,高校开始关注数据容灾备份,以确保校园信息化发展中的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建立灾备中心是重要措施,尽管初期投入大且可能长期不用,但在灾难发生时能起到关键作用。实施容灾备份需进行需求分析、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并定期测试恢复能力。高校信息化部门需综合规划,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灾难总会告诉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们遗漏了些什么。“5·12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唤醒了高校对数据容灾备份的关注。

这种关注的实质在于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海量数据在校园中产生,当许多的数据集中在某一地或者某几地的时候,人们不禁产生一种担心: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不会遭遇覆巢之灾?如何为高校宝贵的数据铸一道坚实的防线呢?

除了数据的安全,信息化部门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当我们的用户越来越多,信息中断、网络中断所产生的后果就更严重,更不被原谅。

于是,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可能面临的风险,我们试图寻求新的出路——建灾备中心,为数据准备另外一只篮子。不论建设数据级别还是应用级别的灾备中心,它都会是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首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耗费资金的项目,一旦你决定实施容灾,那么,你就得给予许多的配套——机制、人员、策略等等。同时,还要有思想准备——或许在有生之年,这套灾备系统都派不上用场。

然而一旦它发挥作用,那将使得你无比庆幸你当初明智地实施了容灾,你保全了你的数据,你使得你的用户不会发出惊呼:“服务停止了!”

作为高校的信息化部门管理人员,应当站在校园CIO的角度上,放眼全校,制定出综合、统筹的策略,需要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

首先,对需求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将要采取的容灾级别以及模式。

容灾备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反复进行需求分析,不同的数据在应用中的重要程度不同,而且恢复的紧迫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对应不同的数据,采用的数据复制和容灾方式也有所不同,一定要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备份策略。

其次,需要我们不断地了解各种技术与实现方式,寻找最切合自身实际的技术路线、方案以及产品。

此外,还需要投入精力维护灾备中心,当把所有数据备份以后,务必要测试备份数据的恢复,尤其重要的是要做灾难演练,从而使灾备中心在灾难真正发生之后发挥最大的效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要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而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护各类信息资产的安全是贯穿始终的责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

(《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8月刊)

(《中国教育网络》编委会委员汪文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