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磁共振之家
作者:MR LiaoY
授权转载
对于磁共振,成像速度慢一直是它的一个痛点。但随着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及新技术在磁共振上的应用,其扫描速度越来越快,采集一幅图像所需时间从最初的几分钟到现在的几秒钟,甚至毫秒级,也使得磁共振对于动态器官的实时成像成为可能。加快扫描速度不管是从经济效率角度还是从患者体验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无限的可能呢?
本文介绍在日常扫描中常见的加快扫描速度的方法。
一、改变序列
SE序列:一个TR填充K空间一条相位编码线,每采集一次需等待TR长的时间再进行下一次激发,需要激发采集相位编码数次。
FSE序列:引入了回波链(如N),一个TR填充K空间的N条相位编码线,极大的缩短了扫描时间。
FRFSE序列:使用一个翻转恢复脉冲快速地将组织的磁化矢量由激发态恢复至平衡态,以达到加快扫描速度的效果。
SSFSE序列:一个TR时间内填充完K空间的全部相位编码线。通常采集相位编码矩阵一半多点的K空间线,再利用K空间的共轭属性重建另一半的数据。
由上图可看出SSFSE(HASTE)的第一个回波时间和最后一个回波时间相差是比较大的,如一次激发后填充完K空间的全部相位编码线,则该序列相位编码数即为回波链的长度。该序列的回波链较长,其图像对比度较差,图像模糊伪影较重。
GRE序列:与SE序列相比极大的缩短了TR,使用不同的TE及FA可得到多种权重的对比,使得快速成像成为可能。
EPI序列:EPI技术是在一次RF激发后,采用正反梯度连续切换来读取采集信号,极大的缩短了扫描速度。
EPI的序列是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序列,该序列不局限于DWI、PWI等成像,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序列得到不同权重的图像。
二、更改参数
实际扫描中常更改的参数为回波链(ETL),带宽(BW),激励次数(NEX),相位编码数(Phase),相位FOV(Phase FOV),重复时间(TR)等。
带宽
图1,BW为31.25时,扫描时间为1:53,图2,BW为15.63时,扫描时间为2:41。其原因是带宽减小了,其驻点时间增加了,如果注意观察其回波时间会发现回波时间延长了。带宽减小了虽然信噪比增加了,但ESP的延长会导致图像模糊加重。
回波链
回波链并不是越长越好,虽然一定长的回波链会减少扫描时间(并不是ETL越长,时间越短),但回波链的延长会引起TE值的延长(下图回波链16与20的区别),回波间隔的增加则引起图像模糊。同样长回波链会降低图像的信噪比。
同时回波链并不是越短图像就会越好,短的回波链会降低图像的T2对比(如长T2成像)。所以回波链应选取一个适当的值,这里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通常T1WI:2-3个;PDWI:8-12个;T2WI:10-16个,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第一个回波时间值加上最后一个回波时间值的和除以2后的值与当前设置的TE值接近,那就是比较合适的。
激励次数
图1,NEX为4时,扫描时间为1:52,图2,NEX为2时,扫描时间为1:05。NEX相对于其它参数来讲它们间的影响是最小的,NEX值最直接的影响的是信噪比与扫描时间,如将NEX由4改为2后,相对信噪比由图1的100% 变了图2的71%。
NEX一般设置是≥1的,但也有例外的,如采用相位部分傅里叶采集技术时可以小于1,如上图。
在一些快成像序列或3D薄层扫描中NEX常设置小于1以缩短扫描时间。
相位编码
图1,Phase为224时,扫描时间为1:52,图2,Phase为192时,扫描时间为1:36。虽然相对信噪比由图1的100% 变了图2的108%,但会影响其图像分辨率。同时频率编码也会影响扫描时间。
相位 FOV
图1,Phase FOV为1时,扫描时间为2:41,图2,Phase FOV为0.7时,扫描时间为2:02。选择为1.0时,在相位编码方向上采集全部的信号;选择0.9时 ,为采集90%信号,周边作填零处理;选择0.8时,为采集80% 信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扫描时间,几乎不牺牲信噪比及分辨率。矩形像素与其类似。
三、缩短TE或TR
磁共振一个序列的采集时间跟TR的长短密不可分,如FRFSE使用一个恢复脉冲使TR时间明显缩短,则扫描时间比FSE序列更快了。GRE序列的成像时间比SE序列快得多就是因为GRE的TR比SE的TR短得太多。在GRE序列中TE与TR是相互影响的,如缩短TE或TR值则可加快扫描速度。
很多序列使用的是系统的极限参数,也就是系统允许的最短TE与TR值。当改变某一些参数时会导致TE的延长,TE的延长则会导致TR的延长,最终导致扫描时间的增加。改变最短TE或TR值,则会缩短扫描时间。
同样,某项成像选项也会使TR延长,导致成像时间的增加,如去除该选项则会减少扫描时间。在T1WI序列尤为明显,如下图:
图1,加了S和I饱和带后,TR延长了,扫描时间为3:40。图2,去除饱和带后,TR缩短了,扫描时间为2:10。
四、改变线圈
优良的线圈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关键。使用相同的时间,专用线圈获得的图像不管是信噪比还是对比度都比通用线圈优秀。同样使用多通道并行采集线圈,在获得同等信噪比的情况下,多通道线圈比单通道成像更快。
使用并行采集技术能明显的加快扫描速度,其扫描的速度与加速因子息息相关。如加速因子为1.25时,扫描时间为3:50,加速因子为2时,扫描时间为2:41。
选择线圈的原则:有专用线圈则使用专用线圈;有多通道线圈则使用多通道线圈;在能够包全解剖部位的前提下则优先选用贴合性好的小线圈。
五、升级软硬件
提升软硬件的性能如提升梯度的切换率可缩短成像序列的最短TE及TR,从而获得更快的扫描速度;使用压缩感知技术可缩短数据的采集时间获得更快的扫描速度;提高场强能在相同的时间下获得信噪比更好的图像等。
在前面文章也有讲到,磁共振的参数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更改某一参数,必会引起其他的参数的变化,最终也会导致图像质量(信噪比、分辨率、对比度、均匀度、伪影)的改变。在改变参数时应知道个中缘由,不要盲目的去更改某一些参数。
追求速度固然重要,但不要一味的去追求扫描速度而牺牲了诸如信噪比、对比度等一些重要的东西。对于不是很重要的序列,适当的调快一点是可以的,但对于重要的序列必须要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扫描时间的问题。那么哪些序列重要?哪些序列不重要?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
一幅MR图像首先得保证良好的图像质量(高的信噪比、足够的分辨率、合适的对比度、良好的均匀度、极少的伪影等)满足诊断要求,再去谈其他的东西才有意义。对于我们MR技师来讲,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在与质量较真,如果能做到双赢,那就是王者。
新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