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在起源上都可以用“内共生学说”解释,都是“半自主细胞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

1.什么是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tic theory)
单细胞生物要生存,要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如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细胞也要吞小细胞。这个过程称为“胞吞”。胞吞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被吞的东西会被包裹上一层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细胞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将其分解利用,吐出细胞外,吐出去的过程叫做胞吐。

如果被吞的是一个小细胞呢?

一个大细胞吞了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本来要被分解利用掉的小细菌却侥幸生存了下来,并共生在了大细胞内部,慢慢的这种共生关系变得稳定而和谐,那个被吞进去的光合细菌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叶绿体(叶绿体起源为二次内共生,还要再被吞一次)。如果把小细菌换成能量代谢有氧呼吸的细菌,重复上述过程,得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以上是“内共生学说”对双层膜结构的形成做出的解释。
2.内共生学说的证据
2.1自然界存在内共生现象

图4是一种叫做绿草履虫的原生生物,绿草履虫吞噬绿藻,并为其提供生活场所,使绿藻在其细胞内生活而不被消化。
2.2序列分析发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DNA和细菌的更像

2.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和细菌的类似

2.4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外膜有显著差异,外膜接近细胞膜,内膜与细菌类似

以上,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浅谈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中学生物教学,毛硕,2019
[2]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翟中和, 2007
[3]基因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杨金水,2007
[4]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发现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