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还能不能学,答案是肯定能学,如果计算机专业不能学,又有哪个专业能好到哪去?喜欢就学。
这篇文章是我和弟弟对话的总结,涉及到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来是讲给弟弟一人听,没打算公开,除非付费,哈哈。
上面开个玩笑,我只是想说明本次内容都是干货,毕竟是我对弟弟的建议,私房小炒。这篇文章不会有太多人看到,看到也未必能看完,看完也不一定能实践,剩下真有正向作用的就是小部分了。
进入正题,就从弟弟同学们的实习去处说起吧,他们是河北省一所普通专科院校,专业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从目前有限的数据来看,同学们分布的岗位有保安、外卖员、工厂、游泳健身或家政服务销售等,还有人中途休学回家帮忙了,就是没听说有人找到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这很符合当前互联网行业的现状,如果没经历过头几年互联网行业的盛况,就很难理解现在的萧条。我们那届同学是 2015 年出来找工作的,只要把简历放到招聘网站上,一天就会有几十个电话主动联系过来,本科毕业工资要比专科高几百块钱,但都能就业,现在想想真是疯狂。不必担心不能胜任,只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掌握基本的操作,就能在一线城市生存下去。
现在,如大梦初醒,一切热烈归于平静,势头调转方向,每个求职者投出去几十、几百份简历,都不一定能获得一个面试机会,更不用说入职。所以现在大家的预期就降低很多,能找份工作就很不错了,是不是专业相关的都无所谓,职业选择在近一步向着多元化发展。
上面说到有位同学休学回家帮忙了,那时候他们刚上大二,听说这位同学因为家里新开了一个超市,还有快递代收点,家里人忙不过来,所以让他先休学回家送送货啥的,很多人一听好像是放弃学业回家当劳动力了,而我则感觉到了一位王者的诞生。
很多同学对超市的收益没概念,我老家的一个超市,干了四五年,就白手起家开上丰田霸道了,这还只是一个乡镇超市而已。休学这位同学家里新开了一个超市,可以猜测生意还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扩张。所以你说他是辍学回家的劳动力,还是王者?
这也算是家里有产业了,家里有产业的同学不多,农村地区可能大多有地,但是现在老一辈都外出打工了,年轻人回家种地的就更少了。不种地,外出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保安、进厂和销售。
保安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通常一些高级写字楼等场所都要求年龄比较小,年纪大的基本是在小区门口或者停车场等地方。他们通常需要两班倒,也就是需要上夜班,黑白颠倒不说,夜班也是非常寂寞,试想黑天半夜的没什么人,就你一人在责任区待着。。。我老婆他们公司楼层有一名保安,年纪不大,责任区在卫生间旁边,当有人去卫生间路过时,他就会热情的打招呼,这可能是他一天当中为数不多能和别人交流的时间。
至于进厂,基本就是流水线作业,待在一个位置做着重复的劳动,忙的时候还要加班,不忙的时候可能工厂不需要那么多人,还会裁员。以后工厂的活儿也会越来越难干,因为全球制造业已经在向东南亚迁移,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更低,我们公司部分制造业务也分给东南亚的工作做了。而且人工智能技术也越来越普及,诺大的工厂里,可能都是机器人在工作,只有少数的真人管理机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灯”工厂。
至于销售,这个行业太广泛了,有产品就要有销售,好的销售挣钱很多,一个项目提成就够其它岗位一年的固定工资。但很多销售都是不开单的,而销售的基本工资又很少,甚至没有,如果找不到客户,卖不出去东西,也基本没什么收入,压力不小。
送快递、送外卖,有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年轻人在做,也有各行业中被裁员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飞速穿梭在路上,稍微慢了就要延误,就可能被投诉,严重的情况下,一天都白干。我看到过很多崩溃在路上的外卖小哥,有一个是汤洒在了箱子里,把其它外卖都弄湿了,小哥疯狂蹦跳,吼道:为什么要订汤,你 tm 为什么要订汤!另一个也是在深夜的路边,疯狂踢树,以此宣泄着他的情绪。
每当看到这种情况,心情莫名的沉重,感叹人生不易,身处这个多变的世界里,当下所见会不会是未来的自己?谁都说不准。
上面举例子不是说计算机专业不行了,在我高中的时候就有亲戚说计算机专业不行了,但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却迎来了 web 2.0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任何事物都是有周期的,到达顶点就是暂时下降。它不是不行了,只是需要和其它普通行业一样,要更努力的去卷了,如文章最开头所说,计算机行业不行,你说说哪个行业行?
有人花大几万请张雪峰老师帮助选学校选专业,这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肯定他的选择也未必在将来是正确的,但谨慎的选择总比碰运气来的好。过滤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剩下的里选一个喜欢的就学吧。
以上这种情况,其实在弟弟上大学之初我就预料到了,我对我弟弟说,你一定要接本,至于能不能接的上,是你自己需要努力达成的。可能有些人对接本这事不屑一顾,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家里也有超市,也有产业,就当我没说。否则,条件允许的专科生都应该尝试接本,而不是相信所谓的学历无用论。
专科生接上本是第一关,过了这一关,很大程度上就和普通本科生在同一起跑线上了(这里指的是专接本,就是专科第三年的那次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考上可以继续到本科学校就读,后续可以正常考研考公),但是还有下一关在等着,从身边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普通学校的本科同学找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本来就没有”一本万利”的事,每上一层,就会多出几个选择而已。
本科只是个敲门砖,有人说本科不值钱,多如狗。但是试想一下,不是本科,出去找工作面试官用诧异的口气问你,竟然不是本科?哦,也可能连面试官都见不到。如果一个人不是天赋异禀,在某些方面远超他人,那学历永远是最好的背书。不要吃不到的东西就说酸,为什么不努力去尝尝呢?
普通本科生应该如何规划?其实无非两条路,回家继承产业不在讨论范围内。第一是继续上学,读硕士博士。第二是就此告别学校,进入企业或者国家单位。
对于家里条件尚可,不需要急着挣钱的同学,继续深造是不错的选择,我有一个同事,他是国内 985 院校的本科生,后来到美国读了研,毕业后在亚马逊、快手等公司工作。有天中午我们一起吃饭,他说看到朋友圈一个高中同学发了顶会论文,想想他也该博士毕业了。想当年他也是有机会在国内直博的,当时放弃了这个机会,现在有些后悔了。
他父母都是公务员,再过几年就退休了,退休待遇尚可。如果他继续搞学术,读个博士,可以去研究所、高校等公司任职,完全没有必要在互联网行业卷,可是现在晚了,错过了直博的机会,如今再想自己考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也有成功案例,在之前文章中也讲过,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专接本后又读了硕士,现在在我们市里一所公立专科院校任职,每天课不多,压力也不大,还有寒暑假。相应地。赚的也不多,但是作为一个女生,有稳定且体面的职业,不那么辛苦已经是很多人理想的职业了。
很多家庭可以说是普通,甚至条件比较差,这种同学大多想尽快工作,为家庭减轻压力。即然没有考研的打算,就要为提前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考研的同学目标很明确,就是拿高分。而准备工作的同学就不是这样,一定不能盯着书本成绩。
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了,新的技术名词层出不穷,有些还没有学就已经被淘汰了,大学里的计算机教育更是如此,原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说,高校的科研水平代表社会的科研水平,但现在企业走在了高校前面,这需要高校花很大的努力和决心才能追赶。国内顶尖的院校尚且如此,更何普通学校呢?所以对于成年人、大学生来讲,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依赖学校和别人,而尽早的独立思考,在未来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毕业找工作也是在千军万马中竞争,用人单位并不着急快速招一个人,一个岗位考察大几十人也是常态,然后在这几十人里找两个差不多的,最终只招一个。因为优秀的人总是优秀的,A 公司喜欢,B 公司也喜欢,所以还不知道花落谁家呢,而平平无奇的人就惨了,没人要。
所以要懂得差异化竞争,去做那个被争抢的人,要做到只要面试官看到你的简历,就必然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怎么写出这样的简历?我总结为重积累,有产品,会推销。
重积累就是要耐心积累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其它一切知识,专业知识要重点抓经典知识、跟上新知识、抛弃过期知识,每个行业都有经典,比如计算专业都必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新知识就是去看看招聘网站上,大多数公司的招聘需求,这就是市场上主流用到的技术,比如应该学习 Go 语言和 Rust 语言,而不应该学 PHP 语言,因为它是过期知识。
其它一切知识代表经济学、商业、心理学等等知识,其中不包括如何把游戏打的更好。这个过程是一个建立个人知识库的过程,不会很快,但要扎实,每积累一点都有相应的作用。不耐心积累,就是肚子里没有墨水,后面干什么也不扎实。
再说有产品,产品就是别人能看的到的东西,你说上学的时候如何努力,怎么证明呢?靠简历上写的那几条熟悉某某技术,了解某某架构是没有说服力的,一问都会,细问都跪。网上有那么多的博客,把你学的东西认认真真,清清楚楚的记录在上面,就当做一个在线笔记了,这个笔记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别人一看写了几百篇,而且质量还不错,这说明你真的用心学过,用心沉淀了,不必再拿三好学生来说事。
在者,学习计算机的同学都应该尽早使用 github ,计算机不就是要写程序吗?那你就在 github 上维护一个自己的项目,如果有很多人给你点小星星,那这就是你最好的名片。
再说会推销,把上面你博客的链接、github 项目的地址写到简历上,让你的简历充实起来,相比之下,大多数没人指导的简历就显得暗淡无光,这时候你就有面试机会了。如果害怕面试官问你问题答不出来,那就推销自己的项目,把话题引入到你的博客和 github 项目中来,一定要有 passion,谁会拒绝一个有 passion 的面试者的请求呢?当进入自己的领域就好说了,1 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此轮面试也就基本成了。
一下子写的好像有点多了,目前要说的也就这些,其它的等弟弟接上本再说,路要一步一步走,过度规划也没有意义。祝我老弟成功接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