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入门之函数结构第二关_深入理解python(二)python基础知识之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

Python中的内置数据结构(Built-in Data Structure):列表list、元组tuple、字典dict、集合set,这里只着重说前三个

>>> d=dict(zip(('e','r'),(1,2)))

>>> d.keys()

dict_keys(['e', 'r'])

>>> d.values()

dict_values([1, 2])

>>> d.items()

dict_items([('e', 1), ('r', 2)])

列表

列表是Python中内置可变序列,是若干元素的有序集合。列表中的每一个数据称为元素,列表的所有元素放在一对中括号 [ 和 ] 中,并使用逗号分隔开

关于列表的一些重要操作函数汇总

1504166-20200208104926773-354273834.png

接下来是几个列表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1.extend()和append()

extend()是将加入对象中的元素拼接到列表对象的后面,而append()则是将加入对象直接加入列表末尾。

例:

>>> a=[1,2,3]>>> a.append([2,3]) #使用append>>>a

[1, 2, 3, [2, 3]]>>> a=[1,2,3]>>> a.extend([2,3]) #使用extend>>>a

[1, 2, 3, 2, 3]

2.列表的删除

一般想到列表的删除会想到循环+remove()的方法,但是在python中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想不到的错误。

例:

>>> a=[1,2,1,1,2,3,1]>>> for x ina:

...if x==1: #寻找出等于1的元素并删除

... a.remove(x)

...>>>a

[2, 2, 3, 1]

可以看到并没有完全删除等于1的元素,原因在于python删除列表中的元素后,元素后面的索引会跟着每个加一,而遍历到的索引值不变,这就会造成一些元素被跳过的情况。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列表的浅拷贝或者使用while循环进行删除,但这两种办法并不是高效的,这里给出两种较为高效率的办法。

a.将列表倒序

>>> a=[1,2,1,1,2,3,1]>>> for x in a[::-1]:

...if x==1:

... a.remove(x)

...>>>a

[2, 2, 3]

b.使用列表生成式将不删除的元素筛选出来

[val for val in my_list if val != 1]

3.切片操作和range()函数

切片返回的是对象的浅拷贝,切片使用2个冒号分隔的3个数字来完成,第一个数字表示切片开始位置(默认为0),第二个数字表示切片截止(但不包含)位置(默认为列表长度),第三个数字表示切片的步长(默认为1),当步长省略时可以顺便省略最后一个冒号。

给出几个例子:

>>> a=[2,4,6,2,1,4,7,3]>>> a[1:3] #注意结尾是不算在给出的列表之中

[4, 6]>>> a[:7:2] #将步长设置为2

[2, 6, 1, 7]>>> a[::-1] #步长为-1则为逆序

[3, 7, 4, 1, 2, 6, 4, 2]>>> a[:-2] #尾项为负数代表从最后一项相减开始

[2, 4, 6, 2, 1, 4]>>> a[3:0:-1] #逆序切片时需注意首尾的颠倒

[2, 6, 4]

关于range()函数,这里借我们老师的一个说法来说明

内置函数range()的语法为:

range([start,] stop[, step])

其接收3个参数,第一个参数表示起始值(默认为0),第二个参数表示终止值(结果中不包括这个值),第三个参数表示步长(默认为1)

该函数在Python 3中返回一个range可迭代对象,在Python 2中返回一个包含若干整数的列表。另外,Python 2还提供了一个内置函数xrange()(Python 3中不提供该函数),语法与range()函数一样,但是返回xrange可迭代对象,类似于Python 3的range()函数,其特点为惰性求值,而不是像range()函数一样返回列表。例如下面的Python 2.7代码:

>>> range(10)

[0, 1, 2, 3, 4, 5, 6, 7, 8, 9]>>> xrange(10)

xrange(10)>>> list(xrange(10))

[0, 1, 2, 3, 4, 5, 6, 7, 8, 9]

关于惰性求值:

大意延迟求值,即返回时不给定数据结构,根据需要来进行转化,以便于节省计算机资源,这个思路在python3中很常见。

5.zip()函数和enumerate()函数

zip(列表1,列表2,…) 将多个列表对应位置元素组合为元组,并返回包含这些元组的列表

>>> a = [1,2,3]>>> b = [4,5,6]>>> c = [7,8,9]>>> d =zip(a, b, c)>>>d

[(1, 4, 7), (2, 5, 8), (3, 6, 9)]

#而在Python 3中则需要这样使用:>>> a = [1, 2, 3]>>> b = [4, 5, 6]>>> c =zip(a, b)>>>c

>>>list(c)

[(1, 4), (2, 5), (3, 6)]

同样,python3采用了惰性求值的思路

enumerate()函数:

enumerate() 函数用于将一个可遍历的数据对象(如列表、元组或字符串)组合为一个索引序列,同时列出数据和数据下标,一般用在 for 循环当中。

例:

>>>i = 0

>>> seq = ['one', 'two', 'three']>>> for element inseq:

... print i, seq[i]

... i+=1...0one1two2 thre

6.列表推导式

例:

>>> a = [x*x for x in range(10)]>>>a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前面的x*x可以换成任何函数

当然也可以加入嵌套循环和条件判定

例:

>>> [(x, y) for x in range(3) for y in range(3)]

[(0, 0), (0, 1), (0, 2), (1, 0), (1, 1), (1, 2), (2, 0), (2, 1), (2, 2)]>>> [(x, y) for x in [1, 2, 3] for y in [3, 1, 4] if x !=y]

[(1, 3), (1, 4), (2, 3), (2, 1), (2, 4), (3, 1), (3, 4)]

元组

这里大概注意两点

一个是关于解包问题

首先是字典和元组的解包:

>>> a=(1,2,3)>>> b,c,d=a>>>b1

>>>c2

>>>d3

>>> a={'a':1,'b':2,'c':3}>>> x,y,z=a>>>a

{'a': 1, 'b': 2, 'c': 3}>>>x'a'

>>>y'b'

>>>z'c'

作为参数传参时会使用到*,这里给出例子:

列表解包时,保持列表项数与参数数一致

#解包--list,元组,集合

def connect(ip,port,username,password):

print(ip)

print(port)

print(username)

print(password)

info_list=['192.168.1.1',3309,'zhaozhao','123456']

info_tuple=('192.168.1.1',3309,'zhaozhao','123456')

info_set={'192.168.1.1',3309,'zhaozhao','123456'}

connect(*info_list)

connect(*info_tuple)

connect(*info_set)

字典解包时,使用两个**代表对值的解包,但需要参数名称和key的值一样:

dic={"name":"zhaozhao","password":"123456"}

def dic_fun(name,password):

print(name)

print(password)

dic_fun(**dic)

zhaozhao

123456

第二个是关于生成器推导式

生成器推导式和列表推导式相近,不过与列表推导式不同的是,生成器推导式的结果是一个生成器对象,而不是列表,也不是元组。使用生成器对象的元素时,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转化为列表或元组,也可以使用生成器对象的next()方法(Python 2.x)或__next__()方法(Python 3.x)进行遍历,或者直接将其作为迭代器对象来使用

>>> g=((i+2)**2 for i in range(10))>>>g at 0x02B15C60>

>>>tuple(g)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121)>>>tuple(g)

()>>> g=((i+2)**2 for i in range(10))>>>g.next() #在python 3中应改为__next__()4

>>>g.next()9

>>>g.next()16

>>>g.next()25

注意这个生成器推导式产生的对象的一个特点:一次性,如在变成一个元组后,生成的可迭代对象就变成了空值,这个和前面python3中range函数和zip函数以及map函数返回的值相近,也就是惰性求值的思想。

字典

字典其实一直是我比较烦的地方了,,,,这里借用我们老师的话对之进行一个概述

字典是键值对(key-value pair)的无序可变集合

定义字典时,每个元素的键和值用冒号分隔,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所有的元素放在一对大括号{ 和 }中

字典中的每个元素包含两部分:键和值,向字典添加一个键的同时,必须为该键增添一个值

字典中的键可以为任意不可变对象,比如整数、实数、复数、字符串、元组等等

字典中的键不允许重复

这里索性就把所有关于字典的东西整理一下吧

字典的创建

#创建空字典1

d={}

print(d)

#创建空字典2

d=dict()

#直接赋值方式

d= {"one":1,"two":2,"three":3,"four":4}

#常规字典生成式

dd= {k:v for k,v ind.items()}

print(dd)

#加限制条件的字典生成方式

ddd= {k:v for k,v in d.items() if v % 2 ==0}

print(ddd)

访问、删除和变更

#访问字典中的数据

d= {"one":1,"two":2,"three":3,"four":4}

print(d["one"])

#变更字典里面的数据

d["one"] = "eins"print(d)

#删除一个数据,使用del

del d["one"]

print(d)

#运行结果如下:

{'one': 'eins', 'two': 2, 'three': 3, 'four': 4}

{'two': 2, 'three': 3, 'four': 4}

还有几点:

使用字典对象的get方法获取指定键对应的值,并且可以在键不存在的时候返回指定值。如不指定,默认返回None

在Python 2.7中:

使用字典对象的items()方法可以返回字典的键、值对列表

使用字典对象的keys()方法可以返回字典的键列表

使用字典对象的values()方法可以返回字典的值列表

python3中以上几个函数返回的不再是列表,为一个可迭代的视图对象

#python3

>>> d=dict(zip(('e','r'),(1,2)))>>>d.keys()

dict_keys(['e', 'r'])>>>d.values()

dict_values([1, 2])>>>d.items()

dict_items([('e', 1), ('r', 2)])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