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沧大道
海关钟楼附近的人们
从2017年开始每天都能听到
海关大钟悠扬的鸣曲报时
早晨8点是《东方红》
中午12点是《威斯敏斯特钟声》
傍晚6点是《鼓浪屿之波》

听着这三支乐曲
我们仿佛回到了
钟声在鹭江畔回荡的一百多年前
对许多老厦门人来说
海关钟楼的乐曲声
承载着他们无数的记忆
让我们打开“厦门宝藏”
感受城市文脉
跟随讲述人万辉
一起去市博物馆看宝藏
听背后的故事
了解海关钟楼的历史
钟楼的钟声
说起厦门海关大楼鸣钟报时的历史,还得回溯到19世纪。

1862年,洋人控制的厦门关税务司署成立,关址设于新路头,也就是今时海后路的海关缉私局大楼处,它负责管理厦门的对外通商事务,时称“洋关”、“新关”,而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设立的闽海关厦门口仅管理国内贸易,时称“常关”、“旧关”。
在19世纪,海关鸣钟报时几乎是一项约定俗成的标配。

西方国家的海关以天数来计算和收取船舶吨税,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但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存在时差,经常引起争议。为此,海关就规定计算天数的时间一律以钟楼的大钟时间为准,因此海关大都配有钟楼。

1909年,新关署楼翻建落成,从英国伦敦彭生钟表厂进口了一面大壁钟嵌于海关的楼顶,钟面直径1.08米,并根据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时间进行校正。每到规定时间,悠扬的报时钟声回荡在鹭江上空,成为100年前厦门鹭江一带引人入胜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关署楼继续作为厦门海关业务办公楼。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这栋楼逐渐不能适应厦门海关业务的迅猛发展。

1985年11月20日,在鹭江边见证了厦门海关115年历史的关署楼被拆除,关钟后来被厦门市博物馆收藏。拆除时还从地里挖出一块“厦门新海关”门额石,如今原件保存在厦门海关大楼,而厦门市博物馆则复制了这块门额石,保留在馆内供市民参观。
钟楼的炮声
除了“钟声”,当年的厦门海关也配备了“炮声”。

19世纪后期,根据英式海关的制度,当时的厦门海关还在这里设置了一门“雾炮”,最初的目的是要在雾天海上灯塔、航标失灵的情况下鸣炮警示,指引进港船只正常行驶。

但其实厦门的雾天并不多见,因此“雾炮”管理人员又给这处“航道安全警示”设施增添了一项特殊功能——每逢周六午间,“雾炮”管理人员就在这里,遥望鹭江对岸厦门海关楼顶的大钟,按关钟所报正点鸣炮两响,通知海关及鼓浪屿社区居民准确对时。与此同时,鼓浪屿鹿耳礁的天主堂亦敲钟十二响。“雾炮”也就逐渐被大家叫成了“午炮”。

海关鸣钟、鸣炮
起源于计时不够发达的年代
在今天早已失去了它的主要功能
但仍有许多城市的海关
保留着鸣钟报时的传统
钟声悦耳
不仅延续着历史
更传递着一个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来源: 厦门宝藏 i听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