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伴:徕卡SL2
谢谢王哥的帮助,让我在11月去欧洲前拿到SL2,这里再次感谢!
好久不见了小伙伴们,一个半月的使用体验总结了一点SL2的初级体验报告向大家汇报一下,给大家一个参考
先来一波开箱照和验证照
优点:
徕卡的定位
我一直喜欢徕卡M系列,但徕卡现在的定位看来,M系列应该不会重新加入视频拍摄。全画幅可换镜头的相机选择只剩下SL系列了。出远门拍摄,我的感觉尽量减少器材携带,毕竟我不是摄影行业,摄影是为了给旅途增加温度和色彩。不是让我去做器材的奴隶。一台SL2搭配24-90,可以照片视频两兼顾。一台胶片徕卡相机搭配定焦镜头。可以拍摄补拍一些画面。再多我实在无法承受重量了。
徕卡的颜色
我一直反复说一件事:不是每张照片都值得我们去花时间做大量后期,视频更是如此。一台可以直接拍出色彩出众的照片和视频的相机,是为我们增添很多快乐而不是负担。徕卡SL2直出的颜色非常有电影感,而且还没有某“山”品牌那么重的涂抹感。非要后期的话,简单使用手机软件就可以做一些调整。个别需要精修的照片和视频,可以使用电脑调整DNG和LOG(这一方面徕卡是不如哈苏,索尼和松下的)
另外松下S1H的直出颜色也非常出色,价格优势也存在,没有徕卡情节的小伙伴可以考虑。
操作性
SL2的操作性超级方便简单,快捷菜单直接左右结构(照片拍摄和视频拍摄)手指触控就可以调节
CINE电影模式拍摄视频很有趣,操作流程都是电影拍摄那一套(比如快门是按角度而不是速度)
做工
我倾向徕卡SL2和松下S1系列就是一套系统,具体一些,就是SL2和S1R本质上是一套相机系统
区别就是直出色彩,操作系统和外观不同。SL2取消了反转屏很遗憾。徕卡的工业外观设计一直出色,简洁的风格也相当出众!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握把内侧的凹槽,整体操作感比SL和松下都要出色
机身防抖
视频拍摄时的 防抖和预想的一样,跟进拍摄手持时肯定不行的,照片拍摄时还是非常可靠的,可以手持拍摄小慢门,我没有和索尼,松下横向比较过防抖优劣,这里就不多做评价了,注意的是,安装徕卡L口镜头直接启动防抖,安装松下L口镜头需要关闭镜头防抖,否则机身防抖不启动(灰色字体)。转接环连接有6bit的徕卡M镜头直接启动防抖,转接其他厂镜头需要按提示设置镜头类型启动防抖。
防水性
在佛罗伦萨的凌晨,一场中雨检验了SL2的防水性,搭配镜头:徕卡24-90,松下24-105,徕卡35/1.4A。非常出色。无论转接还是源口镜头,完全正常拍摄,倒是我自己淋湿了
L口联盟
镜头群丰富性在徕卡的时间里还是第一次!原卡口使用徕卡,松下,适马的镜头,徕卡这次的“让利”是有诚意的。当然有倾向,三家会尽量避免内部竞争,比如:徕卡24-90/2.8-4 松下24-70/2.8 24-105/4 适马24-70/2.8 这四款镜头中只有松下和适马的出现同位竞争,实际上,在重量和价位上也做了区分。
行货
中国区的版本是“version ROW" , 我咨询了罗马店和佛罗伦萨店的徕卡工作人员,他们表示应该是通讯版本的差异(GPS)。
闪光灯
最少应该搭配一盏功率够用的便携闪光灯,自然光线不佳的时候,良好的 人造光源对照片非常重要。
光线不配合,再好的相机镜头也是无用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胶片相机
闪光灯搭配的样片
提到的作为替补的胶片机
缺点:
1,两张SD同时在机身内,leicafotos可以连接相机并操作相机,但找不到照片。机身内一张SD卡时操作没有问题
2,索尼高速SD卡无法顺利插拔
3,拍摄后切换照片查看,中速连拍后,照片放大查看这三种情况下,机身响应还是很慢
4,手动模式下,峰值对焦提示不明确(峰值设置强与弱都无法解决),对焦段超过50的镜头使用不友好,这一点远远不如SL。
5,自动对焦在较暗的环境下一如既往的拉风箱
6,使用profoto引闪器,lv模式下电子屏闪烁
7,使用徕卡24-90镜头变焦时会有异响,声音大小会有个体差异,尽量购买2019年出品的镜头,2018年的中标率较高,先后购买了三只24-90镜头,中间也在咸鱼上看过二手镜头(被商家质疑我是同行,就因为我在咸鱼上出售的器材多?这是什么道理),最后还是更换了行货的2019年出厂的镜头。
我对SL2的感觉
我有多喜欢吗?没有!但她很适合我。很多事都是这样,完美本来就不存在。所谓中意,不过是你做的选择。听起来很颓很消极。但当你拿起SL2,她是那么可靠又多功能,特别是指尖的温度触碰到冰冷的机身,我也搞不懂自己对徕卡是理性还是已经成为了惯性。
样片
搭配闪光灯的胶片
出行必备的保护神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