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我们人类证明了人的脸部特征具有唯一性。
就这一论断,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非常直观的公理,公理还需要科学研究来论证?文科生问号脸(-_-)。
理科生先别发火,明白了这一原理,接下来如何将其发展成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这就是你们的专业领域了。不过作为文科生还是要强调一下,这是一种以科学诞生之前就有的人类认知为基础的,早就该有的生物识别科学技术。
这门技术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识别的准确度如何?本文以我本人的实际体验为例提供一个参考:
事情是从我收到一个短信开始的。
看到这个短信,我的第一反应是搞错了,闯信号灯不是本人的风格,一定是某部门发短信时将手机号码输入错了。所以我就没有理会。但是过了几天,回到家信箱里躺着这样一封信。
第一反应是没搞错,真是我错了!,第二反应是不对,还是搞错了!手机号码输入没搞错,但是我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啊。赶紧翻看日程,没错,那天一整天我都在杨浦区,怎么可能出现在虹口区的那个路口,怎么可能闯那个红灯(难不成我是薛定谔的那只猫?)。
AI技术怎么会错?怎么可能错!要证明这点不简单。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证明我没去过没闯过那个红灯,没去过就是没去过,那个地方长啥样我都不知道,但关键是怎么证明。想了半天不得要领,这时我才意识到“没有的事情让我怎么证明?!”,这是不可能证明的。
换个思路,那就证明那个时点我在哪儿也可以。
翻微信!微信是个好东西,有图有真相。结果发现7日那天我8点多发了照片,14点多发了照片,就是那个要命的11:50我没有发微信,这岂不愁死人?难道我要像走错男女厕所门那样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吗?
最终想到了照片,照片是有拍摄的时间信息的,那天那个时间我恰好路过一个露天集市,留下了一张无比清晰的照片,还是自拍大头照。这个证据是勇敢面对的强心针,是挺直腰板的背背佳。AI人脸识别技术也是会犯错的,这下我可以洗脱违法嫌疑,来个嫌疑人X的现身了。
最后剩下的问题就是那个真正的嫌疑人是谁,为什么AI设备会把他误当作我?难道我还有个失散多年的兄弟?不敢想,打住,再想下去要出家庭纠纷了。
按照处理告知单的指示,我去了水电路1888号,那个地方是这样的。
进去后先领号,发号的上海老爷叔说要先了解情况才给号,这点比较特殊。听了情况后却没给号,而是把我带到了办事大厅后面一个很隐蔽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
看到折叠床的瞬间有点蒙,我想回家。。。
里面的民警同志态度很好,一看就是经常处理我这种情况的。打开电脑输入身份证号,出现了我的这条“违法记录”(只有这一条!),记录项下附有照片,打开照片,就是这张。
看到这张照片我终于松了口气,这个人比我帅多了,颜值至少6分,而且红色环保袋这个亮点是不可能出现在我身上的。房间里几个围观群众也是第一时间“不是他,肯定不是”,纷纷为我助攻,这种情况下,民警同志勉为其难的,带着一种“放过了坏人”的遗憾表情,点击了“照片与本人不符”这个选项,在我和围观群众的鼓励下按下了“确定键”。至此这个违法记录就永远从系统里消失了,我的手机APP里也就出现了题图的那个画面。
最后,民警同志在我的要求下做了以下解说:“目前使用的AI人脸识别系统的正确率是95%,也就是说有5%的错误,具体而言,摄像头拍下违法照片后,系统会将其与大数据库进行比对,两张照片中设定的脸部特征一致的话就匹配上了,但是如果摄像头照片与两张或多张照片均匹配的话,AI系统是无法像我们人类一样凭感觉做进一步选择的,甚至是无法做二次选择的,这种情况下系统是随机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两张匹配就是50%,三张就是33%,本次出错的原因就在这里”。
原来如此,带着还不是很懂的疑惑,以及脸部特征一致的人群中我还是属于比较差的那种遗憾,我踏上了归途。{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