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虚拟机

一、概述

JVM(Java Virtual Machine)是Java编程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虚拟计算机,可以执行Java字节码。它将Java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使得Java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运行。

JVM是跨平台的关键,它能够解释和执行Java字节码,并提供各种功能,如内存管理、垃圾回收、安全性和线程管理。JVM还提供了许多标准库和工具,用于开发、调试和性能优化Java应用程序。

JVM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Java源代码被编译成Java字节码,并保存为.class文件。然后,JVM将字节码加载到内存中,并由解释器将其转换为特定平台的机器码。最后,机器码被处理器执行,从而运行Java应用程序。

JVM的优点包括跨平台、垃圾回收、安全性和自动内存管理。它使得Java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可以在各种环境和设备上运行。

然而,JVM也有一些限制。由于字节码的解释执行,相对于原生编译的语言,Java应用程序的执行速度可能较慢。此外,JVM的内存管理和垃圾回收机制可能导致应用程序的性能问题。

总之,JVM是Java编程语言的核心组件,它提供了跨平台、内存管理、安全性和线程管理等功能,使得Java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尽管存在一些限制,JVM仍然是Java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运行时数据区域

1、程序计数器

Java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是一种特殊的寄存器,用于保存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或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程序计数器是一个 32 位的无符号整数,它的值随着程序的执行而不断改变。

在 Java 虚拟机(JVM)中,各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线程当前执行的字节码指令的地址。每个线程在任意时刻只能执行一个方法,程序计数器会存储该方法的当前执行地址。当线程切换到另一个方法时,程序计数器会被更新为新方法的地址。

程序计数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 跟踪线程的执行位置:程序计数器可以用于唯一确定线程正在执行的 Java 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当需要中断线程并保存执行状态时,程序计数器的值可以记录下来,以便恢复执行。
  • 实现线程切换:程序计数器可以帮助 JVM 在多个线程之间进行快速切换。当线程切换到一个新的方法时,JVM只需把新方法的程序计数器值加载到寄存器中,就可以继续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程序计数器是 JVM 的一部分,并不算作 Java 内存分区的一部分。另外,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程序计数器。

2、jvm--栈

Java 栈(Stack)是一种线程私有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方法的局部变量、方法参数、返回值以及方法调用的上下文信息。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每个线程都会创建自己的栈。

在 Java 虚拟机(JVM)中,每个方法在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栈帧中包含了方法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的返回地址等信息。栈帧被顺序地压入和弹出栈中。

Java 栈的主要作用有:

  • 存储方法的局部变量:局部变量是方法中定义的临时变量,在方法执行时被创建并存储在栈帧的局部变量表中。
  • 方法的参数和返回值:方法的参数和返回值也存储在栈帧中。当方法被调用时,参数会被传递给方法并存储在局部变量表中,方法执行完毕后,返回值也会被放入栈帧的局部变量表中并返回给调用者。
  • 方法的调用和返回:当方法被调用时,一个新的栈帧会被创建并压入栈中。方法执行完毕后,栈帧被弹出,返回到调用者的栈帧,继续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Java 栈内存的大小是固定的,由虚拟机在启动时分配。如果栈空间不足,会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异常。此外,由于栈是线程私有的,因此在并发情况下,每个线程都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栈。

3、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是 Java 虚拟机(JVM)中的一部分,用于支持本地方法的执行。本地方法是使用其他语言(如C、C++)编写的,通过 Java Native Interface (JNI) 在 Java 程序中调用的方法。

与 Java 栈类似,本地方法栈也是线程私有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栈的主要作用是管理本地方法的调用和执行。

在本地方法栈中,与栈帧类似,每个本地方法也有它自己的栈帧,用于存储本地方法的参数、局部变量、返回值以及执行上下文等信息。本地方法栈的数据结构和功能与 Java 栈基本相似。

与 Java 栈不同的是,本地方法栈不需要执行垃圾回收操作(GC),因为本地方法栈中的数据通常不会引用 Java 堆中的对象。另外,本地方法栈的大小也是固定的,并且可以和 Java 栈分配到同一块内存中。

需要注意的是,本地方法栈是 JVM 的一部分,并不算作 Java 内存分区的一部分。本地方法栈的大小可以通过虚拟机启动参数进行调整。如果本地方法栈空间不足,会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异常。

4、Java堆

Java 堆(Java Heap)是 Java 虚拟机(JVM)中的一部分,用于存储对象实例和数组对象。在 JVM 启动时,会预先划分一定大小的堆空间,并且该空间也是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分配和管理的。

Java 堆是 JVM 的最大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创建的对象实例。它是线程共享的,所有线程都可以访问堆内存中的对象。堆内存的大小可以通过 JVM 启动参数进行调整。

Java 堆的特点如下:

  • 动态分配:Java 堆的空间是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分配的,对象的创建和销毁都在堆上完成。当需要创建一个对象时,JVM 会在堆上为其分配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并返回对象的引用。
  • 垃圾回收:Java 堆采用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内存,当对象不再被引用时,垃圾回收器会自动释放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垃圾回收器会根据对象的生命周期自动识别哪些对象需要回收,哪些对象可以保留。
  • 分代管理:Java 堆一般被分为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两部分。新生代用于存放新创建的对象,老年代用于存放长时间存活的对象。这样可以根据对象生命周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策略和算法来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 堆不连续:Java 堆的内存空间可以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堆内存中的对象可以是不连续分布的,而是以零散的方式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Java 堆是 Java 内存分区中较大的一部分,它的大小可以通过 JVM 启动参数来调整。如果堆内存不足,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另外,Java 堆是 GC 的主要工作区域,垃圾回收器主要负责管理堆内存的回收和整理。

5、方法区

Java 中的方法区(Method Area),也称为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是 Java 虚拟机(JVM)的一部分,用于存储已被加载的类信息、静态变量、常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

方法区是 JVM 中的一块内存区域,它与 Java 堆不同,它是线程共享的,并且它的大小是固定的。在 Java 8 及之前的版本,方法区是实现永久代的,而在 Java 8 之后,永久代被元数据区(Metaspace)取而代之。

方法区主要存储以下内容:

  • 类信息:已被加载的类的结构信息、字段、方法、继承关系、接口等。这些信息在类加载后被存储在方法区中,并且它们在整个程序生命周期内都是可见的。
  • 静态变量:类的静态字段和常量被存储在方法区中。这些变量在类加载时被初始化,并且在整个程序执行过程中保持不变。
  • 常量池:Java 中的字符串字面值、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字段和方法的符号引用等信息都存储在常量池中,而常量池则被存储在方法区中。
  • 即时编译器(JIT)编译后的代码:在方法区中存储了编译后的本地机器指令,这些指令被直接执行而不需要解释器的介入。

需要注意的是,方法区在不同的 JVM 实现中可能有所不同,有些 JVM 实现甚至可以将方法区放在 Java 堆中实现。在早期的 JVM 中,方法区的大小是有限制的,过多的类信息和常量会导致方法区溢出(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而在 Java 8 之后使用元数据区取代了永久代,使用本地内存来存储类元数据,以避免了方法区的占用限制。

6、运行时常量池

Java 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是 Java 虚拟机(JVM)在运行时为每个类(Class)或接口(Interface)维护的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常量、符号引用和方法与字段的相关信息。

运行时常量池有以下特点:

  • 存储常量:运行时常量池可以用来存储类中的常量,包括基本类型的常量(如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常量和其他引用类型的常量。
  • 符号引用:运行时常量池存储了类中的符号引用,包括类或接口的全限定名、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方法的名称和描述符等。符号引用在运行时可以通过解析来生成实际的直接引用。
  • 类和接口信息:运行时常量池存储了类和接口的相关信息,如继承关系、实现的接口、父类、类初始化器、常量池表等。
  • 动态变化:运行时常量池的大小并不固定,在类加载过程中,它会被动态地扩展、合并和优化,以满足类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运行时常量池和编译时常量池是不同的。编译时常量池是在编译时期生成的,并且保存在类的字节码文件中。而运行时常量池则是在类加载时构建的,并且存储在 JVM 的方法区中。

运行时常量池的主要作用是为 JVM 提供实现动态链接(Dynamic Linking)、运行时常量池解析(Runtime Constant Pool Resolution)和其他运行时功能所需的信息。它是 JVM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 Java 语言的一些特性和功能非常关键。

三、垃圾收集器和内存分配策略

1、如何判断对象的“存活状态”

引用计数法

引用计数法(Reference Counting)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用于跟踪对象被引用的次数。它基于一个简单的假设:当一个对象被引用时,它的引用计数加一;当一个引用被释放时,它的引用计数减一。当对象的引用计数为零时,表示该对象没有被引用,可以被释放和回收内存。

引用计数法的主要思想如下:

  • 每个对象维护一个计数器,用于记录对该对象的引用次数。
  • 当一个对象被引用时,它的引用计数加一;当一个引用被释放时,它的引用计数减一。
  • 当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为零时,表示该对象没有被引用,可以进行回收。

引用计数法的优点是实时性较高,当一个对象引用计数为零时即可立即进行回收。然而,引用计数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  循环引用问题:如果有多个对象形成循环引用,即彼此之间互相引用,那么它们的引用计数永远不会为零,导致内存泄漏。
  • 维护引用计数的开销:每次引用增加或减少时,需要更新对象的引用计数,这涉及到并发访问和同步的问题,会带来一定的开销。
  • 无法解决循环引用问题的方案:循环引用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垃圾回收算法(如可达性分析算法)来解决。

由于引用计数法的局限性,现代的垃圾回收器往往结合多种算法,例如使用可达性分析算法来解决循环引用问题。引用计数法在一些特定场景中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但通常不被视为主要的垃圾回收算法。

可达性分析法

可达性分析法(Reachability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用于判断对象是否可被访问或达到。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组称为"根"的起始对象开始遍历,通过不断地追踪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找出所有可达的对象,然后将不可达的对象标记为垃圾,最终对这些垃圾对象进行回收。

可达性分析法的步骤包括:

  • 确定根对象:根对象包括一些固定的起始点,如全局变量、活动线程的栈帧以及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等。这些根对象是程序的入口点,作为可访问的起始点。
  • 遍历追踪引用:从根对象开始,遍历其引用的对象,并继续追踪引用链,直到遍历完所有可达的对象。这个过程可以使用深度优先搜索(DFS)或广度优先搜索(BFS)等算法来实现。
  • 标记不可达对象:在遍历过程中,将已访问的对象标记为可达,未访问的对象标记为不可达。
  • 回收不可达对象:在标记阶段完成后,对不可达的对象进行回收,并释放其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可达性分析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可达对象,并进行及时回收,从而释放内存。它可以解决引用计数法中的循环引用问题,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有效地回收垃圾对象。

然而,可达性分析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 速度较慢:可达性分析法要遍历整个对象图,对于大型内存空间和复杂的对象图结构,遍历的时间开销较大。
  • 需要停顿应用程序:为了进行垃圾回收,可达性分析法需要暂停应用程序的执行,可能会导致较长的停顿时间,影响用户体验。
  • 算法复杂性:可达性分析算法相对较复杂,并且需要在垃圾收集器中实现。不同的垃圾收集器可能采用不同的实现方式和优化策略。

综合考虑,可达性分析法是目前主流的垃圾回收算法之一,在现代的垃圾收集器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在较大内存和复杂对象图的环境中能够提供较好的垃圾回收性能和效果。

2、垃圾收集算法

垃圾回收算法是一种用于自动管理内存的技术,主要用于识别和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以便释放内存并减少内存泄漏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

  • 标记-清除算法(Mark and Sweep):标记-清除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垃圾回收算法,用于回收不可达的对象。它通过两个阶段完成回收: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在标记阶段,从根对象开始遍历,通过可达性分析法标记出所有可达的对象。在清除阶段,遍历整个堆,将未标记的对象回收。这个算法能够解决循环引用问题,但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问题。
  • 复制算法(Copying):复制算法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垃圾回收算法,适用于存活对象较少的场景。它将内存分为两个区域:一块被称为“活动区”,用于存放存活对象;另一块被称为“闲置区”,用于进行垃圾回收。当进行垃圾回收时,将活动区中的存活对象复制到闲置区,然后交换活动区和闲置区的角色。这样,在每次垃圾回收时,只需要回收活动区中的垃圾对象,而不需要遍历整个堆。
  • 标记整理算法(Mark and Compact)是一种垃圾回收算法,它主要用于清除堆内存中的不可达对象并进行内存整理,以减少内存碎片化问题。

    标记整理算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标记阶段(Marking Phase):从一组根对象开始,遍历堆内存中的所有可达对象,并将它们标记为活动对象。这个过程可以使用可达性分析法进行标记。

    整理阶段(Compact Phase):在标记阶段结束后,进行内存整理操作。将所有标记为活动对象的对象向堆内存的一侧移动,使它们在内存空间上连续排列。同时,记录下移动的距离。

    更新引用(Update References):由于对象被移动后,其原来的引用可能需要进行更新。因此,在整理阶段完成后,需要更新所有引用到移动过的对象的指针。

    释放内存(Freeing Memory):将整理过的堆内存中末尾一段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回收,以便重新分配给新的对象。

    标记整理算法通过将活动对象紧密排列在一起,去除了不再使用的对象,减少了内存碎片化的问题。由于对象被移动的过程中会导致引用的更新,因此该算法需要在垃圾收集过程中暂停应用程序的执行。为了减少这种暂停时间的影响,一种改进的标记整理算法是增量标记整理算法(Incremental Mark and Compact),它将整理过程分解为多个小步骤,与应用程序交替执行,以减少停顿时间。

    标记整理算法和其他垃圾回收算法相比,相对复杂且有一定执行开销,但它能够有效减少内存碎片化问题,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因此,在一些长时间运行的应用程序或需要频繁进行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场景中,标记整理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 分代回收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ion):分代回收算法是一种针对不同年龄代对象进行不同处理的垃圾回收算法。它将对象按照其存活时间分为不同的年龄代,通常包括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中年代(Middle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等。年轻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较短,可以通过复制算法或标记-清除算法进行回收;而老年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较长,可以通过标记-清除算法或其他更复杂的算法进行回收。这种算法利用了新生对象更容易回收的特点,以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这些垃圾回收算法各有优缺点,并在不同的场景中选择使用。实际的垃圾收集器通常会综合多种算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优和组合,以在性能和内存利用率之间取得平衡。

3、垃圾收集器

在Java语言中,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是自动管理内存的关键组件。Java虚拟机提供了多种垃圾收集器以适应不同的内存管理需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Java垃圾收集器:

  • Serial收集器(Serial Collector):Serial收集器是一种单线程的垃圾收集器,通过"标记-复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它适用于小型应用以及客户端应用等具有较小内存需求的场景。在垃圾收集过程中,它会暂停应用程序的执行,因此对于大型应用和需要低延迟的场景并不适用。
  • Parallel收集器(Parallel Collector):Parallel收集器是一种多线程的垃圾收集器,通过使用并行线程来加速垃圾回收过程。它适用于多CPU的服务器环境,通过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同时进行垃圾回收,可以大幅提高垃圾回收效率。在JDK 8之前,它是JVM默认的垃圾收集器。
  • CMS收集器(Concurrent Mark Sweep Collector):CMS收集器是一种低停顿的垃圾收集器,通过使用并发标记和并发清除算法来减少垃圾回收时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它适用于响应时间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但由于其特殊的算法,会消耗一部分的CPU资源。
  • G1收集器(Garbage First Collector):G1收集器是JDK 7引入的一种垃圾收集器,是一种基于分代的垃圾收集器。它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分代收集的方式,将堆内存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根据实时监控数据对每个区域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划分,以实现垃圾回收的区域性并行处理。G1收集器具有较低的停顿时间和高效的垃圾回收性能,适用于大内存、高吞吐量的应用场景。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垃圾收集器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的垃圾收集器,如ZGC(Z Garbage Collector)和Shenandoah等。这些垃圾收集器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来进行内存管理。

Serial收集器:

Serial收集器(Serial Garbage Collector)是Java虚拟机提供的一种垃圾收集器,它主要用于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的垃圾回收。它是一种针对单线程环境的垃圾收集器,它的特点是简单高效,适用于轻量级的应用场景。

Serial收集器的特点如下:

  • 单线程收集:Serial收集器是单线程的垃圾收集器,只会使用一个线程进行垃圾回收。相比并行或并发收集器,它的收集效率较低。在单核CPU环境下,Serial收集器能够发挥较好的性能。

  • 基于复制算法:Serial收集器采用复制算法(Copying)来进行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它将新生代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通过将存活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区,清理掉无效对象,实现垃圾回收。这样,内存中的对象得到了连续的分布,减少了碎片化造成的内存浪费。

  • 应用程序暂停:在进行垃圾回收时,Serial收集器会导致应用程序的暂停。这是由于它是单线程的,需要停止应用程序的执行来进行垃圾回收操作。因此,在对响应时间敏感的应用场景下,Serial收集器可能会导致较长的停顿时间。

  • 适用于小型应用或客户端应用:由于Serial收集器的简单高效特性,它适用于一些小型应用或客户端应用,对于资源消耗较低的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Serial收集器主要用于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在老年代的垃圾回收,Serial收集器不够高效。可以结合使用Parallel Old收集器或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来进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此外,从Java 9开始,Serial收集器逐渐被G1(Garbage First)收集器所取代,成为了一种备用的、低延迟的垃圾收集器。

Parallel收集器:

Parallel收集器(Parallel Garbage Collector)是Java虚拟机提供的一种并行垃圾收集器,它主要用于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的垃圾回收。与Serial收集器类似,Parallel收集器也是在单线程环境中进行垃圾回收的,但是它通过多个线程并行执行垃圾回收操作,提高了回收效率。

Parallel收集器的特点如下:

  • 多线程并行:Parallel收集器使用多个线程并行进行垃圾回收,能够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在多核CPU环境下,通过并行回收,可以更快地完成新生代的垃圾收集,提高应用程序的吞吐量。

  • 年轻代收集器:Parallel收集器主要用于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它采用复制算法(Copying)来进行垃圾回收,将新生代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通过将存活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区,清理掉无效对象。这样,内存中的对象得到了连续的分布,减少了碎片化造成的内存浪费。

  • 应用程序暂停:与Serial收集器类似,Parallel收集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会导致应用程序的暂停。因为它在进行垃圾回收时会使用多个线程,并且需要停止应用程序的执行来进行回收操作。这也意味着,在对响应时间敏感的应用场景下,Parallel收集器可能会导致较长的停顿时间。

  • 高吞吐量:Parallel收集器注重整体吞吐量的提升,适用于那些重视吞吐量而对暂停时间相对不敏感的应用场景。尤其在数据量较大、并行计算较多的后台处理任务、数据分析等场景下,Parallel收集器能够发挥较好的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Parallel收集器主要用于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对于老年代的垃圾回收,Parallel Old收集器更适合。可以结合使用Parallel收集器和Parallel Old收集器来提高整体垃圾回收的效率。

CMS收集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Java虚拟机提供的一种并发垃圾收集器,它主要用于老年代(Old Generation)的垃圾回收。与Serial收集器和Parallel收集器不同,CMS收集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在进行垃圾回收时会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同时进行,以减少垃圾回收对应用程序的影响。

CMS收集器的特点如下:

  • 并发收集:CMS收集器采用并发收集的方式进行垃圾回收,即在垃圾回收过程中会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同时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是,并发收集会占用一部分系统资源,可能会影响应用程序的吞吐量。

  • 标记-清除算法:CMS收集器采用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来进行垃圾回收。在标记阶段,它会标记出所有存活的对象。在清除阶段,它会清除掉那些没有标记的无效对象。这样,内存中的空闲空间会产生碎片化,可能会导致后续的对象分配时找不到连续的内存空间。

  • 低停顿时间:CMS收集器注重降低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适用于对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敏感的场景。由于垃圾回收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并发进行,CMS收集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垃圾回收,减少应用程序的停顿。

  • 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为了保证并发收集的正确性,CMS收集器在垃圾回收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暂停操作,即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初始标记需要暂停应用程序的执行,快速标记出与GC Roots直接关联的对象。重新标记则是在并发标记的过程中,补充标记那些在初始标记之后发生变化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CMS收集器主要用于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对于新生代的垃圾回收,CMS收集器并不高效。因此,一般是将CMS收集器与其他收集器结合使用,例如在新生代使用Parallel收集器,在老年代使用CMS收集器,以提高整体垃圾回收的效率。另外,从Java 9版本开始,CMS收集器已经被G1(Garbage First)收集器取代,并成为了一种不推荐使用的垃圾收集器。

G1收集器:

G1(Garbage First)收集器是Java虚拟机提供的一种垃圾收集器,它是目前(Java 9及之后版本)推荐的垃圾收集器之一。G1收集器主要用于整体吞吐量和停顿时间都有较高要求的场景。

G1收集器的特点如下:

  • 并发和并行:G1收集器既具备并发的特性,也可以利用多个CPU核心的并行能力。在初始标记和最终标记阶段,会暂停应用程序的执行,进行必要的标记工作。而在其余的阶段,G1收集器会与应用程序的执行同时进行垃圾回收操作。

  • 区域化:G1收集器以内存划分为多个大小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可以是新生代或老年代。通过区域化的方式,G1收集器能够根据应用程序生成垃圾的方式,有选择地进行回收,而不是整个堆一起回收。

  • 基于回收价值进行排序:G1收集器会监视每个区域中垃圾的产生速度和回收价值。当垃圾较多或该区域的回收价值较高时,G1收集器会优先回收该区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的存活时间。

  • 预测停顿:G1收集器通过垃圾回收日志分析和性能模型等方法,预测出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并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合理的停顿时间目标。这使得应用程序能够预测和控制垃圾回收带来的停顿时间。

  • 处理大内存堆:G1收集器适用于大内存堆的场景,可以将整个堆划分为多个区域,以满足大内存的需求。此外,G1收集器也比较适合应用程序对延迟敏感的场景,尤其是避免长时间的垃圾回收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G1收集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因为堆内存的不足而转为串行收集模式,这样会导致垃圾回收时间延长。因此,在使用G1收集器时,需要适当设置堆内存大小,以保持其高效性能。

4、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

JVM(Java虚拟机)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涉及到Java程序中对象的创建、使用和销毁过程中的内存管理。JVM采用了自动内存管理的机制,即通过垃圾回收器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占据的内存空间。下面是JVM的常见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

  • 对象的创建:对象的创建主要发生在Java的堆内存(Heap)中。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使用关键字`new`创建对象时,JVM会在堆内存中分配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来存储对象的实例变量。
  • 对象的引用:对象在创建后,可以通过引用变量进行引用。引用变量存储在Java栈内存(Stack)中,它指向堆内存中实际对象的内存地址。当一个对象不再被引用时,JVM会将其标记为垃圾对象,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回收。
  • 垃圾回收器:JVM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垃圾回收器,如Serial收集器、Parallel收集器、CMS收集器、G1收集器等。这些垃圾回收器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使用不同的算法和策略来回收垃圾对象。常见的回收算法包括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标记-整理算法等。
  • 引用类型:在Java中,存在不同的引用类型,如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和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这些引用类型对于对象的生命周期和垃圾回收有不同的影响。例如,软引用和弱引用可以在内存紧张时被回收,而虚引用则需要与引用队列配合使用。
  • 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的调优: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调整JVM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来优化应用程序的性能和资源利用。可以通过设置JVM启动参数,例如`-Xmx`和`-Xms`来调整堆内存大小,通过设置`-XX:NewRatio`和`-XX:MaxTenuringThreshold`来调整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大小比例和对象晋升的阈值等。

总的来说,JVM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是JVM自动内存管理的关键部分,它通过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提供了方便和便利的内存管理机制,使Java程序员无需手动地释放内存空间。

7、HotSpot虚拟机算法实现

枚举根节点:在HotSpot虚拟机中,枚举根节点的过程由垃圾收集器负责完成。HotSpot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垃圾收集器,每种垃圾收集器都有自己的方式来枚举根节点。

在经典的HotSpot垃圾收集器中,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枚举根节点:

  • 根据虚拟机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垃圾收集器会通过扫描每个线程的虚拟机栈帧,检查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找出其中引用类型的变量引用,将其作为根节点。

  • 遍历全局引用位置:垃圾收集器会遍历全局引用位置,如静态变量和常量池,找出其中引用类型的引用,将其作为根节点。

  • 根据JNI引用:JNI(Java Native Interface)是Java提供的一种与本地代码进行交互的机制,垃圾收集器会跟踪JNI引用,将其作为根节点。

此外,HotSpot还有一种称为"OopMap"的方式来枚举根节点。OopMap是一种位图,记录了方法中哪些位置存储了引用类型对象的引用,垃圾收集器可以根据OopMap来确定哪些位置需要作为根节点进行扫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垃圾收集器可能采用不同的枚举根节点方式,而且HotSpot的代码实现也在不断演进,可能在不同版本中有所改变。

安全点:HotSpot虚拟机中的安全点(safepoint)是一种线程同步机制,它是垃圾收集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操作时的一个重要概念。安全点的作用是确保所有的线程都暂停执行,以便进行垃圾回收操作。

在正常的程序执行过程中,当垃圾收集器需要进行垃圾回收时,它需要停止所有线程的执行,以避免在垃圾回收过程中出现对象引用的变化。为了停止所有线程的执行,垃圾收集器需要找到安全点。

安全点的位置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方法调用:当一个线程调用某个方法时,垃圾收集器会将方法调用作为一个安全点,并等待线程在安全点停止执行。

  • 循环跳转:当一个线程执行循环语句时,垃圾收集器会在循环的入口处设置一个安全点,并等待线程在安全点停止执行。

  • 同步点:当一个线程执行同步操作时,如获取锁、释放锁、等待条件等,垃圾收集器会在同步操作前后设置安全点,并等待线程在安全点停止执行。

当所有的线程都达到安全点并停止执行后,垃圾收集器才能开始进行具体的垃圾回收操作。在垃圾回收完成后,线程会从安全点继续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安全点的选择和确定由垃圾收集器负责,不同的垃圾收集器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来确定安全点。此外,安全点的选择也受到垃圾收集器的策略和运行环境的影响,如程序代码结构、多线程并发情况等。

安全区域:在HotSpot虚拟机中,安全区域(Safe Region)是一种用于提高垃圾收集效率的机制。安全区域定义了一个程序执行的片段,在这个片段中,不会发生垃圾收集器的线程挂起操作。安全区域的引入是为了减少垃圾收集器的停顿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性能。

在HotSpot虚拟机中,安全区域的概念通常与并发垃圾收集器一起使用。并发垃圾收集器是一种允许应用程序继续运行的垃圾收集器,它通常与应用程序交替执行。当并发垃圾收集器需要执行垃圾回收操作时,它会等待应用程序进入到一个安全区域。

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在关键的代码段中插入解释器指令或者使用垃圾收集器提供的API来标识安全区域。一旦应用程序执行进入安全区域的代码段,垃圾收集器就知道该线程已经进入了安全区域。在垃圾收集器执行垃圾回收操作期间,不会干扰到安全区域中的线程。当垃圾回收操作完成后,线程会从安全区域继续执行。

通过使用安全区域,垃圾收集器可以保证在垃圾回收操作期间,应用程序的线程可以继续执行,减少了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这对于实时系统和对响应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区域的定义和管理是垃圾收集器的责任,不同的垃圾收集器可能会实现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安全区域。此外,安全区域的准确确定对于垃圾收集器的效率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6、GC日志

GC日志是JVM生成的关于垃圾回收的详细信息记录,它包含了垃圾回收器的执行情况、回收的内存区域、回收时间等信息。阅读和理解GC日志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了解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垃圾回收的效果以及潜在的性能问题。

以下是理解GC日志的一些关键信息:

  • 垃圾回收器类型:GC日志中会标识当前使用的垃圾回收器类型,例如Serial、Parallel、CMS或G1等。根据不同的垃圾回收器,可以了解其特点和执行行为。

  • 内存分代:GC日志中会显示堆内存的分代情况,通常将堆内存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了解各个分代的大小、比例以及在垃圾回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优化内存的分配和回收策略。

  • GC事件和原因:GC日志会显示垃圾回收的事件和原因,如Minor GC(新生代回收)或Full GC(整堆回收)。了解是哪些原因触发了垃圾回收,以及垃圾回收的频率和延迟等信息,可以帮助定位潜在的性能问题。

  • 垃圾回收的时间和停顿:GC日志中会记录每次垃圾回收的执行时间、停顿时间和吞吐量。了解垃圾回收的时间分布和停顿时间,可以判断垃圾回收对应用程序的影响,并进行性能调优。

  • 内存占用和回收统计:GC日志中会统计堆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内存空间的大小、已使用的空间、空闲空间等。通过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效果,以及潜在的内存泄漏问题。

理解GC日志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监控和调优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和垃圾回收效果。对于分析和解决内存相关的性能问题非常有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C日志的格式和输出可能因不同的JVM版本和配置而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配和解读。

GC日志中的内容可以提供关于垃圾回收过程的详细信息。以下是一个例子来说明GC日志的常见表达意思: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 65536K->8192K(76288K)] 65536K->24576K(251392K), 
0.0098810 secs] [Times: user=0.05 sys=0.00, real=0.01 secs]
  • [GC (Allocation Failure)]: 表示发生了一次GC,括号中的Allocation Failure表示此次GC的原因是分配失败,即没有足够的空间分配新对象。

  • [PSYoungGen: 65536K->8192K(76288K)]: 在新生代(PSYoungGen)发生了一次GC。65536K表示GC前新生代的已使用内存空间大小,8192K表示GC后新生代的已使用内存空间大小,(76288K)表示新生代的总容量。

  • 65536K->24576K(251392K): 表示整个堆内存的情况,在此次GC之前堆内存的使用情况是65536K,GC之后的使用情况是24576K(251392K)表示整个堆内存的总容量。

  • 0.0098810 secs: 表示此次GC的耗时,即垃圾回收的执行时间。

  • [Times: user=0.05 sys=0.00, real=0.01 secs]: 表示GC的时间统计信息,user表示在用户模式下执行GC的时间,sys表示系统模式下执行GC的时间,real表示实际的墙钟时间。

四、虚拟机执行

1、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是指虚拟机在运行时将Java字节码文件加载到内存并转化为可执行的Java类的过程。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加载、连接和初始化。

  • 加载(Loading):加载是指将类的字节码文件加载到虚拟机的内存中。虚拟机通过类加载器(ClassLoader)来完成加载操作。类加载器根据类的名称查找并读取类文件,将类的二进制数据加载到虚拟机内存,并创建对应的Class对象。在加载阶段,虚拟机会检查类文件的格式是否正确,并做一些基本的校验工作。

  • 连接(Linking):连接是指将已经加载的类进行准备、解析和初始化操作。

    1. 准备(Preparation):在准备阶段,虚拟机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初始值。

    2. 解析(Resolution):在解析阶段,虚拟机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符号引用是一种符号名称,它只是一个引用,解析阶段将其转化为实际内存地址的直接引用。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到类、接口、字段和方法的解析。

    3. 初始化(Initialization):在初始化阶段,虚拟机执行类的初始化代码,为静态变量赋予初值,执行静态代码块。初始化的触发条件包括:创建类的实例、访问类的静态变量或静态方法,以及使用java.lang.reflect包中的反射方法对类进行操作。

  • 初始化(Initialization)是类加载的最后一步,虚拟机执行类的初始化代码,包括静态变量的初始化与静态代码块的执行。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初始化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安全性,即确保一个类只被初始化一次。

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是Java语言实现跨平台性和动态性的重要特性之一。通过类加载机制,虚拟机可以动态加载类并进行相应的连接和初始化操作,实现了类的即时编译和运行。

双亲委派:

类加载的双亲委派模型是指当类加载器收到加载类的请求时,它会首先将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来尝试加载。只有当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加载时,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加载。

这种模型是虚拟机对类加载的一种机制和规范,适用于大部分的Java虚拟机实现。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 首先由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加载JAVA_HOME下的lib目录中的类库,这些类库包括核心类库(如rt.jar)和扩展类库(如ext目录下的所有jar包)。

  • 当应用程序需要加载一个类时,会由当前线程的类加载器(比如应用程序的类加载器)来进行加载。它会先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加载过该类,如果没有加载过,则将加载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

  • 父类加载器首先尝试加载该类。如果父加载器可以加载,则直接返回已经加载的类。否则,将加载请求继续向上委派给它的父加载器,一直到启动类加载器为止。

  • 如果所有的父类加载器都无法完成加载请求,子类加载器才会自己尝试加载。这样可以确保类加载的一致性和防止重复加载。

通过双亲委派模型,可以保证类的加载过程是有序且不会重复加载的。这种模型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类的冲突和重复加载,同时也增加了类的安全性。比如,核心类库中的类是由启动类加载器加载的,而不同应用程序中的类是由不同的应用程序类加载器加载的,这样可以防止不同应用程序的类相互干扰。

2、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

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是虚拟机的一个核心组件,用于执行Java字节码指令。它是将Java字节码转换为机器可执行指令的关键步骤之一。

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部分:

  • 解释执行(Interpretation):解释执行是最基本的执行方式。它通过逐条解释执行Java字节码指令,将其转化为机器指令并执行。解释执行的优点是简单易理解和实现,适用于快速启动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但由于每次执行都需要解释字节码指令,效率相对较低。

  • 即时编译(Just-In-Time Compilation,JIT):即时编译是优化执行方式的一种,它在运行时将热点方法(HotSpot)或者整个类的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并直接执行机器码。即时编译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执行效率,减少解释执行的开销。但缺点是编译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只执行一次或者很少执行的代码可能反而造成性能下降。

  • AOT编译(Ahead-Of-Time Compilation):AOT编译是在程序运行之前将整个Java字节码编译为机器码的编译方式。它不需要在运行时进行即时编译,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执行效率。AOT编译的缺点是需要预先编译整个字节码,对于大型应用程序来说,编译过程可能比较耗时。

  • 基于栈的解释器(Stack-based Interpreter):基于栈的解释器是虚拟机中常见的一种解释执行方式。它使用虚拟机栈作为数据结构,将操作数和操作指令压入栈中进行计算。基于栈的解释器实现简单,适用于大多数平台,但在性能上较基于寄存器的解释器会有一些差距。

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的选择和实现不同的虚拟机有不同的策略。一般会综合考虑程序的特性、运行环境、性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执行方式。

  • 22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