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编程学生对老师的评教系统,记王宇颖教授和她的“C语言”教学团队

哈工大报讯(刘培香/文) 在计算机学院举行的“我身边的马祖光”征文中,有好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同一位老师,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深深的尊敬和爱戴――“她的每一节课都讲得十分认真,有时连续上4节课,整整站一个下午,身体不好的她却从不中途休息,甚至很少见她停下来喝口水润润嗓子。学生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她就是C语言课程组的负责人、刚刚获得2006年IBM奖教金的王宇颖教授。

认识王宇颖教授后不久,在偶然的机会,我又认识了课程组的另外两位老师。

“苏小红老师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一个句子通顺与否、参考文献的写法,大到文章的整体思想,她都花费大量时间做多次细致的修改,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敬业的老师……”有一天,我无意间在紫丁香BBS上看到了“学生眼中的苏小红教授”。

而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上,我有机会现场聆听了课程组的青年教师孙志岗老师独具匠心的一堂课。他以自己的实力一举夺得大赛的一等奖。

“输入理想的程序,输出快乐的人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网站首页,在一张老中青三代的全家福照片的下面,我读到这样一句意境悠远的话。这样3位与众不同的老师,这样一张温馨的全家福,让我忍不住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走近他们的团队,走进他们的故事。

团队建设是核心,制度管理是保障

“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理解、支持、沟通、直言’的教学团队是保持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这是C语言课程组所有成员的共识。

“C语言程序设计”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并申报了2006年的国家精品课程。作为该课程组的教学带头人,王宇颖教授一直非常关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梯队的建设。“我一直理解,教学带头人就是在教学方面起一个带头的作用,组织这个梯队一起来做事。因为一个人做事总是局限在一个小的环境内,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王宇颖教授说。

为了对教学实行统一管理, 1997年C语言课程组正式成立。在课程组负责人王宇颖教授的带领下,C语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行了统一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除了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学督导制、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听课助课制和新开课教师试讲考核制等一系列措施,还实行了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竞聘上岗、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双向互选等制度,确保了教学质量和实验指导质量。为了在教师竞聘上岗中富有积极性,课程组还进行了自己的创新实践。

“能力不是唯一杠杆,敬业是必要条件”。课程组聘请了一位学生担任竞聘考核小组成员,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保证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和公正,不存个人偏见,不论资排辈。课程组还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教师授课情况、实验指导情况、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反馈意见。通过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下一步的规划和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团队的年轻人都称王宇颖教授为伯乐,因为她善于发现人,敢于使用人。“我更愿意鼓励一些年轻人放开手脚去做事。一定要相信年轻人,别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什么事情都能干好。要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有王宇颖教授这样的带头人,苏小红、孙志岗、傅忠传、王庆北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目前课程组有主讲教师19人,实验教师8人,其中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占84.2%,博士学位比例占42.1%,平均年龄为42岁,形成了一支基础教学带头人为核心,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许多教师在连续几年的评教中评教结果均为优秀,并获得多项省、校级教学成果。

改革需要勇气,创新重在行动

在教学改革中,有创新,才能有特色;有特色,才能在众多课程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创新除了需要勇气和信心以外,还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C语言课程组对改革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

为了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改革,课程组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以应用为背景、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以语法和结构为核心、以培养能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变应试为应用。”在这一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组将新方法、新规则和新思想渗透到C语言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以多方式了解和掌握C语言以及程序设计的精髓,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有句老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提高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材的质量。C语言课程组坚持“学生易学,教师易用,内容与时俱进,程序实例注重趣味性、实用性、启发性、规范性”的教材建设理念,编写的教材内容讲解通俗易懂,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举获得了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有了米,有了菜,要做成一顿精美的大餐,让学生爱吃、想吃,还需要高超的“厨艺”。对C语言课程组来说,这“厨艺”就是他们的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用“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教师或学生现场编程调试、精讲多练”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传统媒体与多媒体的优势互补, 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补充,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达到了“按照学生的学来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教、师生互动”的效果和目的。

在授课方法改革中,步子迈得比较大的大概就是年轻的孙志岗了。他上课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基本上取消了教材。“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受折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很有收获,那种收获的喜悦是在痛苦之后得到的。”孙志岗笑着说。直到现在,还有毕业生发邮件给他,感谢他“当年特殊的授课方式”。

小网站发挥大用场  信息化谱出新篇章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C语言课程组还一直在努力探索集课堂、实验、网络教学于一体的信息化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全方位、多媒体、网络化、研究型和高水平。

课程组坚持“以科研促教学, 以教学促科研”的理念。从2001年开始,课程组研究并开发了《C语言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该系统实现了主观编程题的自动评分,结束了以往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方式的单一化、不能真正测试学生动手能力与知识水平的缺陷,经过5次实际考试应用已收到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组正准备将该系统应用到“上机实验”中。

课程组还研制开发了《C语言教学题库系统》,为评分系统提供试题支持,实现了试题的录入、编辑、删除和浏览功能和手工组卷、自动组卷和由模板组卷3种组卷方式。

2003年,课程组建立了第一个面向学生的教师个性化教学网站(泡泡网)http://sunner.cn,实现了在线教学、答疑、讨论、提交作业、批阅作业等功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教”与“学”互动的平台。

2004年,面向读者的教材网站(http://book.sunner.cn)建立,将教材课件、例题和习题源代码、教材勘误表等信息放到该网页上,便于学生浏览和下载后自学。

2005年,面向教师的课程管理网站(http://cms.hit.edu.cn/elite/)和用于网络教学的在线教学网站(乐学网http://cms.hit.edu.cn)建立,实现了课程组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欣赏 C 语言之美,理解 C 语言之妙,体会学习 C 语言之无穷乐趣……”在C语言课程组的网站上,一位位教师的精彩留言和心得体会,让我们看到了C语言教学团队的热情与激情……

fcdb9407239b4e8d44c5ebacf68c282a.png

王宇颖教授和她的教学团队在一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