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柏拉图_看完“三张床”和“迷狂说”,没猜到柏拉图的为人……

柏拉图是“爱情神”。关于他对爱情的定义和名言,我们可以说出很多,但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柏拉图曾说:“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再会再回来”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宣言上。其实,他还是一位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e0c8e0a0af58c68918f5e32ac3960756.png

“三张床”的模仿说

有一天,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为讨论:“什么是模仿?”展开了一场雄辩。

苏格拉底开宗明义地对柏拉图说:“我的‘理想国’不欢迎诗人,理由是诗人是‘模仿者’”。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为什么苏格拉底说:诗人是‘模仿者’呢?

其实,关于苏格拉底不欢迎模仿者的缘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其自己的“三张床”的譬喻中给出的解释。

06e5e6da283c5f3de844df0f5a9dec5e.png

凡一系列个别事物拥有一个共同名称,那么这个名称就是这一类事物的理念,或者说形式。即:世界上的床数不胜数,但是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念只有一个。

工匠依凭理念,造出床来,这就是模仿。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地解释,苏格拉底排遣诗人的主要原因是:诗正如工匠造出来的床,只是在先前诗人的诗作上进行了更高级别的模仿或者说改变了文风,但是诗的内在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换汤不换药”。

在柏拉图的“三张床”理论中,他是这样定义:“为什么诗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的真正原因是——诗人的模仿所获得的是影子的影子”。

为了更加强有力地论证自己对“模仿说”的肯定和认可。

63d525b7d22f3e91a98909a09c1cbb9d.png

他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 第一张床:是天然生成的床,为神所造;
  • 第二张床:是木匠造的;
  • 第三张床:是画家的作品。

怎么理解呢?

  • 首先,第一张神造的床只可能有一张,这一张床是床的本质,床的理念。神不可能造两张抑或是两张以上的床。

例如:克隆羊第一次被克隆的是本体,而以被克隆羊为克隆对象的之后所有的克隆羊都是副本。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羊只有一头。即:被克隆本体。

920a2f1d049f41a444ae7e88cc3c0133.png

而这就是柏拉图“三张床”中床的本质、床的理念。

  • 其次,第二张床是木匠造的,虽然是模仿床的理念,同理念隔了一层,但是它毕竟是真实的。所以,诚如神可以称之为床的制造者,木匠也一样可以称之为床的制造者。

例如:第一次克隆出来的羊,虽然只是母羊的副本,但是就其外貌而言,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与母羊的DNA片段是一样的。也正所谓:同心但不同形,这就是柏拉图“三张床”中,即使模仿的是床的理念,但是由于神似而形不似的特点,还是可以说与真实相似。

  • 最后,画家画的第三张床,那就有异于前两张床了。

苏格拉底说,画家的名称是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隔了两层。

3d5f196ef86193cc347a9038b7ec5112.png

关于“第三张床”的阐述,柏拉图在通过“诗如画”的思想中,进一步的解释到:

如果把诗和画一视同仁,看做是等而下之的现实生活的模仿。

那么,以诗和画为代表的艺术与木工、鞋艺这类实用技巧有唯一区别的是:非功利性。

说白了,艺术的来源正是生活。

诚如柏拉图所说的:“艺术属于第一手知识里流泻出来的第二的知识”。

24ed5b8a8a28f24a819ef62a396d119b.png

画家在模仿的时候,只是模仿到的是生活的“皮相”,而柏拉图的逻辑却是牵强的:

①一张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但是床本身并没有变化。

诚如:画家画画,从不同的角度看床的外观,外观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表征的并不是床的真实;

②画家对鞋匠和木匠的手艺一窍不通,却可以把他们画得栩栩如生,仿佛画家也深晓其道,可是实际上,不过是骗骗小孩罢了。

正如,当下的洗稿之风。那些模仿者正如一窍不通的“鞋匠和木匠”,对于文章的内在质量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是觉得顺应读者的口感,就一股劲地搬运并洗稿他人的文章。其实,这种行为正如画家画画,看似画得栩栩如生,但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说:“人可以手拿一面镜子,随意旋转,如此太阳、天空、大地、动物、植物,还有此人自己,一切皆见镜中,可是,那是什么?

那是影子。

2c9fdd5fba0612d5797380355f511ce9.png

模仿就像这样一面镜子,仿佛是顷刻之间无所不知,实际实质上却是一无所知。

故而,柏拉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荷马就曾发起过著名攻击。他认为荷马写的诗之所以被他所不齿的原因是:如果以生活为第一手的知识,荷马摹仿生活的第二手知识只能是镜花水月、没有任何实际功效。

为此,对于荷马的诗,柏拉图提出了三点非议:

  • ①谁听说过荷马活着的时候指挥过什么战争或是当过军事策划?
  • ②哪一个城邦因为荷马治理或是哪一个城邦因荷马而得立法?
  • ③谁听说荷马创建过什么学校并建立过什么学派?

如此而言,荷马的作品虽说留下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但在柏拉图看来,从荷马以降的所有诗人,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仿德行或是诸如此类东西的形象,而永远不达真理。

b30b810827038a540e1935ee25ad467f.png

但是,我们从柏拉图的观点来看:诗人和画家的模仿都是雕虫小技,只能取悦平头百姓,断不足以迷惑哲学家。

柏拉图最终对诗人和画家的定性是认为他们的创造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并且他还觉得一个例子为此说明: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我们本应该克制冷静,这才是男子汉的作风,要是也像诗人演示的那样,故纵情感,涕泪交流,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显得女人气。

因此,除了柏拉图排挤诗人以外,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似乎都对诗人有所讽刺。

正如当时的流行谚语,比如“狂犬吠主”,“痴人说梦话中的巨人”等。

8671f31f458e6a0a5a585c5156f9c76a.png

但是,作为诗人派也对哲学派做出强烈的讽刺反激。他们则认为哲学家们是“缜密的思想家原是乞丐”。

由此可见,诗人与哲学家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还是充满“火药味”的,以至于在当时的社会上盛行起了“一个哲学鄙视诗的传统”。

但是,柏拉图在讽刺诗人及其诗歌的同时,有一位20世纪英国的批评理论家瑞恰兹,则把诗看作一种“情感语言”,有别于可用经验实证的哲学语言。

根据瑞恰兹以及后世诗人们的辩解,我们不难推断出诗人们给哲学家们的告诫是——只要诗人遵从他理想国统治者——哲学家的法则,那么尽可能去编织他们无中生有的虚构故事。

12da9700083b8e22959fb656d3783265.png
  • 谁敢肯定《理想国》不是一种模仿呢?
  • 难道说《理想国》中全是对苏格拉底对话的真实记录?
  • 还是模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

为此有人指出,《理想国》不但是模仿,而且虚构。

柏拉图一向把模仿和虚构等量齐观。他认为:以模仿的手段来谴责模仿之远离真理,以写诗的手段来谴责诗之不纯,但是自己的作品中却出现了大量的模仿与虚构,我们该如何评价呢?

9556e0a44b2708bf5ce6720fc412cd47.png

“诗为迷狂说”

柏拉图在诗学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诗为迷狂说”。

伴随着“诗为迷狂说”的提出,诗并不只是一种文字的堆积,而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具有感染力的且能深入灵魂创作。诗歌不再坚持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相反强调诗的魅力,不在于其字面内容,而在于它动人心魂的内节奏。

由此,在“诗为迷狂说”的话题引导下,哲学与诗学之间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比较自然本身,基本甚至还能更高一筹。

e8c13eeb71f90d79f397c598a6fef525.png

在其柏拉图的著作《斐德若篇》中,他先通过“女先知西比尔和其他神灵附身的人,也都是在迷狂状态之中受神的感召,准确预见未来发生的事情”等为佐证,由此证明:迷狂不失为伟大的艺术,是神灵的恩赐。

在中国诗歌最辉煌的300年间,唐朝李白的诗歌在其创作过程中,我认为正是在“迷狂”中创作的。他在创作诗歌时,总是先把自己灌醉。而后,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进行有感而发。故而,李白百篇诗文佳作的创作是不是也正是在柏拉图所说的“迷狂说”中的“迷狂”下创作的呢?

c1f02873b63e4ce6cf1291a442f6b9d1.png

苏格拉底在其阐述“诗为迷狂说”和柏拉图本人的灵魂不朽理论有重大关系时,他认为:诗的迷狂之所以为芸芸众生所不及,其根本原因就是诗人在此“迷狂”状态中,可以依稀瞥见本身世界的光辉,那是灵魂恍惚之间对另一个世界的回忆,这当然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至于,诗的创作何以事出迷狂,苏格拉底的形象说明是:所有的好诗人,不论是史诗诗人还是抒情诗人,都不是凭借艺术或者说技艺来撰写他们那些美丽的诗章,而是发自灵魂,其身不由已状,一如祭仪上酣歌狂舞的女祭师。

7b27c0f35cf86c4aeb98c06dea9b6151.png

抒情诗人的灵魂也是这样。诚如他们自己所言,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从流窜的源泉里唱歌,从缪斯的花园和幽谷里采集;他们就像蜂蜜那样,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

对于“诗人创作不是凭借技巧,而是迷狂中代神而言使然”的观点,柏拉图还用一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假如做诗靠技巧,那么诗人会写一种诗,同样也会触类旁通,会写其他类型的诗。

但对于柏拉图的这一认知,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实并非如此。难道说有的是人平生只创作了二三首诗作,但唯独有一首诗歌让人吟唱不衰,位居前无古人的好诗之列,这该如何解释?

37477a5b610aff2d7b4fe4d65abdf55c.png

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是:这首绝美的诗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的作品,是神要清楚地表明,诗人不过是神的阐述者。之所以神要让这位不怎么好的诗人去创作出了最好的诗章,是因为:神想使吓众明白,诗人在恍惚迷狂之间发布这些至尊无价的言词时,已经失去了常人的理智,所以真正说话的是神。

故而,我们理解:诗人只是神的一个替身,神只不过是想通过诗人的灵魂的及手中的笔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一种看法而已。

0705387f81529f1b68fff35100ef9abb.png

比起柏拉图道德至上的“三张床”模仿说,“诗为迷狂说”更是对无意识领域的深入,可以说是代表了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而就其“迷狂说”的历史贡献来看,它不但复兴了浪漫诗学的勃兴,更是让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源突出了其亲和性。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