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了樊登老师的新书《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是樊登老师把自己以往看过、讲过的跟育儿有关的书中的观点融会贯通的一本书,书中把那些看似自成一派的教育观整合起来了。

我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所有复杂体系都是靠简单规则在驱动。
人类是富有生命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自有自己的生命力。在生命的早期,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未来在离开我们的呵护之后,他会依靠自己的生命力,继续充满活力地运转下去,生生不息。
根据樊登老师书中的主要观点,我绘制了这张极简育儿法则的流程图,咱把复杂的事简单化,目标清晰了,剩下的就坚持就好了。

这张图是育儿的极简法则,图里三个加粗的黑色框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采取的行动,分别是:
(1)在孩子做对事情、成功的时候,给予二级反馈:表扬,并说出为什么(可以参考《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时孩子的价值感增加。
(2)在孩子做错事情、失败的时候,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温柔而坚定,温柔而有边界,可以参考《正面管教》),这时孩子的归属感增加。
(3)无论孩子成功还是失败,做对还是做错,家长都要在事后给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或者说终身成长的心态,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永动机,也是樊登老师所说的“美德背后的美德”。(可以参考《终身成长》)

这张图中还可以看出的是家长的不打扰,给孩子充足的自由。选择权在孩子那里,家长只是辅助孩子。自主的选择加上投入的尝试,更能让孩子发展出心流的体验,更容易获得幸福,从而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并坚持下去。
此外家长自己也需要成长型思维,不纠结于孩子一时的失误,这样才能更好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通过和孩子一起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能更好地给孩子亲身示范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曾提到:一个人一生中寻找的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拥有足够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后,这时候父母就可以退出孩子的生活,孩子可以开始自己一生的探索,而父母也可以放心了。
育儿的终极目标如下图所示。

在这张图中,和前一张图对比,父母已经完美退出,孩子依然不断做事,不断探索世界。成功后依然会价值感增加;失败后,虽然没有了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但其实这时候他潜意识中父母以往给他的无条件的爱依然在发挥作用,而且他会慢慢发展出他自己的家庭,也会从新的家庭中继续获得归属感。
最重要的一点是,成长型思维已经成为他自己的思维方式,使他胜不骄败不馁,明白终身成长才是人生的终极法则。
一开始我曾经把成长型思维单独放在失败那条路径上,因为我觉得失败后才需要成长型思维。但后来我觉得不对,有的人在成功后志得意满,不再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为了保住现有的成功,避免失败,而不再追求更高的挑战。其实成功后一样也需要成长型思维,这样人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己。
成长型思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也是家长在二级反馈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赋。这样孩子才能更加珍视自己的努力,也更加容易拥有坚毅的品质。
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行代码:获得价值感、获得归属感、拥有成长型思维;

父母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行代码:孩子做对时二级反馈、孩子做错时无条件的爱、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就是我对《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的理解,欢迎和各位共同探讨。
转自 长沙7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