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如: 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④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⑪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⑤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⑥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⑦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⑧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 ⑩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 ⑥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问。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语文拖后腿?这里有解决方案
谢明波老师试听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