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能手动单反相机最强大的当属 F-1 和 New F-1 (参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58978154),但是最出名的、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却是A系列。
A系列的A是Auto的意思,即自动的,那时的自动指的是自动曝光而不是后来的自动对焦。A系列包括1976年的AE-1,1977年的AT-1,1978年的A-1,1979年的AV-1,1981年的AE-1 Program (简称 AE-1P),1982年的AL-1。
AE-1的历史意义很大,它是第一台完全电子化、模块化的单反相机,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以后的单反相机制造模式。它有手动曝光和快门优先自动曝光。由于它的新颖特点,加上佳能强力的广告营销,AE-1成为销量最大的单反相机。
AT-1是简化版的AE-1,取消了快门优先。
A-1是A系列的旗舰,是历史上第一个同时具备手动、快门优先、光圈优先、程序曝光的的相机,比尼康的FA早了5年。它的新颖特点和齐全的功能使之成为最受欢迎的高级业余爱好者相机。
AV-1是简化版的AE-1,只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没有手动曝光。
AE-1P可以看作是AE-1的改进款,增加了程序曝光 (Program)。AE-1P 的 Program字比较小,许多人把它与AE-1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AL-1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和1/15 – 1/1000秒的手动曝光,是第一个具有合焦提示的相机。
其中AE-1,A-1,和AE-1P 最为有名。下面来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先说AE-1,在同档次的相机中,做工还是比较实在的,上盖为塑料,底盖为金属,体积不算小,重量不算轻,造型经典,没有手柄。使用一个6V的4LR44电池,也可以用4个1.5V的LR44纽扣电池代替。电池仓盖的塑料扣容易断裂,因此开盖时要小心。电池盖凸起的一块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手柄的作用,有助于握持,当然还是不如真正的手柄来得舒服。

机顶倒卷盘一侧有个电池检查按钮,按下去时,在取景器观察指针的位置,指针位置越低,电量越足:如果指针在5.6刻度以下,表示电量足够;如果指针在5.6刻度以上,表示电量不足,须更换电池。
机顶快门按钮边上是开关,L位置为关机,省电;A位置为开机;S位置为自拍。快门按钮下方的小窗口为胶片计数器。
快门速度盘在过卷轴外围,可以一个食指拨动。把速度盘往上提,可以调节胶卷ISO。过卷杆很结实,手感不错。
快门按钮按下一半时,启动测光。镜头侧面的Exposure preview LED按钮同样启动测光。AE-1没有曝光锁 (AE lock)。在LED按钮上方有一个+1.5EV的背光曝光补偿。LED按钮下方有景深预览键:往里推是收缩光圈。
AE-1使用FD镜头时可最大光圈测光,使用FL镜头时须收缩光圈测光。
拍照时,把镜头光圈设在A档即为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模式,只要调节快门速度就行了。把光圈离开A档,就是手动曝光模式。
AE-1的取景器为中等明亮度,裂像式对焦,右侧有指针显示曝光,信息量太少。这是我要抱怨的地方:它只显示正确曝光的光圈,不显示实际光圈,也不显示快门速度。在速度优先自动曝光模式下,它显示自动选择的光圈值。在手动曝光模式下,上方”M”闪动,表示光圈离开了A位置;指针指向建议的光圈值。如果指针指向底部,曝光不足,底部红点会闪;如果指针指向顶部,曝光过度,指针在红区不动。无论哪种曝光模式,你的眼睛都要离开取景器,到机顶去看所选的快门速度,到镜头去看所选的光圈。取景器如此简略的曝光信息,只能说明它是针对初学者的,他/她不需要知道这么多,让相机自动设置去罢。
AE-1有固定热靴,闪光灯没有TTL功能。它还有PC接口可连线闪光灯。
AE-1 底部有卷片器接口,可以装 power winder A 或 A2,不可以装 motor drive MA。
一般的卷片器分为power winder 和 motor drive 两种,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较慢,一般为2 fps 且没有手柄;后者较快,在3.5 fps 以上,带手柄。
AE-1除了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操作简单,优点并不突出。取景器缺乏曝光信息,没有曝光锁,没有曝光补偿,没有光圈优先模式,没有TTL闪光灯控制,是很多人抱怨的。
现在来看A-1。
A-1是A系列中唯一金属 (黄铜) 机身,大小与AE-1一样,但也许是黑色的缘故,显得体积略小,非常漂亮。增加了手柄,卸掉手柄才能打开电池仓,电池仓与AE-1完全相同,同样用4LR44电池。

机顶倒卷盘一侧有个电池检查按钮,按下去时,快门按钮旁边的红灯会闪,电量越足,闪速越快。如果每秒只闪一两下,表示电量不足,须更换电池。
这个电池检查按钮外围是取景器LED显示开关,关闭后取景器里就没有LED显示了。这是AE-1和AE-1P所没有的。
倒卷轴外围是胶卷ISO设置圈,按住它侧面的银色金属片,同时转动ISO设置圈,就可以设置胶卷感光度。
曝光补偿也在ISO设置圈上,按住它旁边的黑色按钮,同时转动ISO设置圈,就可以调节曝光补偿。这是AE-1和AE-1P所没有的。
与AE-1一样,快门按钮按下一半时,启动测光。镜头侧面的Exposure preview LED按钮同样启动测光。使用这个LED按钮的好处是:左手按住LED 按钮,右手可以调节拨轮而不必半按快门,这样可以一边调节曝光,一边在取景器里看到曝光变化。很聪明的设计!
在Exposure preview按钮上方是Exposure memory 按钮,相当于AE lock即曝光锁。按住它时,即便不按快门按钮,曝光值也锁定了。这是AE-1所没有的。
与AE-1一样,Exposure preview按钮下方有景深预览键:往里推是收缩光圈。AE-1使用FD镜头时可最大光圈测光,使用FL镜头时须收缩光圈测光。
机顶快门按钮边上是开关,L位置为关机,省电;A位置为开机;2和10位置分别为2秒和10秒自拍。
过卷杆下方是多重曝光杆,往里推就可以多重曝光,胶片计数器数字不变化。这是AE-1和AE-1P所没有的。
快门按钮外围是Tv/Av选择旋钮, Tv 是Time value即快门速度, Av 是Aperture value即光圈。在Tv位置时窗口里显示快门速度;在Av位置时窗口里显示光圈,它们的数值是通过食指拨动拨轮来调节的。拨轮略显小,不熟悉的人不容易摸到。为了不让拨轮被随意拨动,在拨轮下方有一个拨轮保护盖,往上推就盖住拨轮了。
A-1的曝光模式:
(1)手动曝光: 镜头光圈设在A之外的任何值,在Tv档调节快门速度。取景器内显示所选实际快门速度,及建议的光圈值(不显示实际镜头光圈)。
(2)快门优先:镜头光圈设在A档,在Tv档调节快门速度。取景器内显示实际所选快门速度,及自动选择的光圈值。
(3)光圈优先:镜头光圈设在A档,在Av档调节光圈。取景器内显示所选实际光圈值,及自动选择的快门速度。
(4)程序曝光:镜头光圈设在A档,在Tv档调节快门速度至P。取景器内显示自动选择的光圈值和快门速度。
正是由于这些曝光模式,使得A-1当年大红大紫,比尼康1976年的FE火多了。即便1983年的FE2有1/4000秒的快门,也由于没有A-1这么多曝光模式而让许多人感觉太保守。只有1983年的FA才超过A-1,但FA价格高多了,且出生太晚,远不如A-1卖得好。
A-1的取景器为中等明亮度,裂像式对焦,底部LED显示快门速度和正确光圈,没有实际光圈。显示快门速度这一点比AE-1 和 AE-1P好多了,但没有实际光圈仍是个遗憾,你的眼睛需要离开取景器去看镜头上的光圈。这一点让人怀念尼康 FE。另外,A-1的程序曝光没有program shift。
A-1的过卷手感挺好,但不如尼康FE,FE的滚珠轴承过卷机制太顺滑了。F3更是如此。
A-1 可置换对焦屏,这是AE-1没有的。
A-1 底部有卷片器接口,可以使用 power winder A 和 A2,以及 motor drive MA。
A-1没有反光镜锁定(自拍时也没有)。A-1的快门声和机震属于中等水平。
总之,A-1除了快门速度较低,没有什么大缺点。由于功能齐全,它深受用户欢迎是有道理的。
最后来看 AE-1 Program (AE-1P),它与AE-1大小一样,造型基本一样,底盖由金属改为塑料。它比AE-1改进的地方有:
(1) 增加了手柄。
(2) 增加了程序曝光,把镜头光圈设在A档,把快门速度盘设在Program,就成了全自动曝光,你只管对焦、按快门就行了。
(3) 增加了曝光锁 (AE lock)。
(4) 可置换对焦屏。

AE-1P的开关 (A/L/S) 位置改在过片杆旁边,醒目而好用。快门速度盘与过卷轴分开了,仍可以一个食指调节速度。胶卷ISO设置放在了倒卷轴外围。
取景器曝光信息仍然和AE-1一样,没有实际光圈,没有快门速度。但取消了AE-1的指针,以红色LED数字显示正确光圈,更为简洁醒目。
仅从取景器的信息显示,就可以看出AE-1和AE-1P主要是针对初学者的,而A-1则是针对有经验的摄影人的。
AE-1P 底部有卷片器接口,可以使用 power winder A 和 A2,以及 motor drive MA。
AE-1P最大的优点是程序曝光,放在Program 档,比A-1还简单方便,这是许多人喜欢它超过喜欢A-1的原因。



A系列各款共用许多部件,快门都是最高速度1/1000秒的横走布帘,闪光灯同步速度 1/60秒,都是电子快门且没有备用机械快门,因而没电池时完全不能工作,没有TTL闪光灯控制,没有反光镜锁定,没有观察镜头光圈的 Judas window (犹大窗口)。A 系列还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快门啸叫。不过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在适当部位滴点油就好了。


我手里这台A-1,胶卷仓内的编码为X4xx,说明产于1983年4月。我手里这台AE-1P,胶卷仓内的编码为Y2xxx,说明产于1984年2月。镜头底部编码为W1113,说明产于1982年11月。参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80893937。
下图为 AE-1 的历史价格(通货膨胀调整过):

佳能手动镜头 Canon 50mm f1.8 有几个版本,
R 50mm f/1.8 (I) (1959):佳能第一个单反相机Canonflex所配镜头,有两个光圈环(一个控制光圈,一个景深预览)
R 50mm f/1.8 (II) (1960):外观略异。
R 50mm f/1.8 (III) (1963):外观略异。
FL 50mm f/1.8 I (1964):一个光圈环,首次实现TTL测光。
FL 50mm f/1.8 II (1968):全新光学结构。
FD 50mm f/1.8 (I) (1971):银鼻(白嘴)镜头,首次实现全开光圈测光。
FD 50mm f/1.8 (II) (1971):黑鼻(黑嘴)镜头。
FD 50mm f/1.8 S.C. (I) (1973):Spectra Coating多层镀膜(其实稍前已有SC镀膜,只是此时开始标示罢了)。
FD 50mm f/1.8 S.C. (II) (1976):变小变轻,光圈由6叶片改为5叶片。
New FD 50mm f/1.8 (1979):仍为S.C.镀膜(注,f1.8 镜头没有S.S.C. 镀膜),改银环拧口为黑色卡口,变小变轻,55mm 滤光镜口径改为52mm口径。镜头的叶片锁定在 f5.6,不会随着底部的拨杆变动,有人以为镜头坏了,其实是正常的,只要装在相机上,叶片就活动开了。
AC 50mm f/1.8 (1985):少见,只配T80相机,可自动对焦,是EOS系统的前奏。
以上镜头除了AC之外,都与所有的佳能手动相机兼容,只是功能有别,比如R镜头不能TTL测光,FL镜头要收缩光圈测光,FD镜头所向披靡。它们都不能用在EOS自动对焦相机上。
下图左边为FD 50mm f/1.8 S.C. (II),右边为New FD 50mm f/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