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科。那么,这必然在实证上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该怎么衡量资源配置效率呢?。通过一系列理论模型的推理,我们可以得出资源配置最优时的状态。但现实世界往往是不完美的,与最优状态相差甚远。由此,也衍生出了另一个话题——资源错配。
2009年发表在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当中国和印度的资源错配程度下降至同美国同一水平时,中国的总TFP将增长30%到50%,而印度的总TFP将增长40%到60%(Hsieh & Klenow)。可见,资源错配对生产率存在巨大的损害,而缓解资源错配则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该怎么衡量资源错配程度呢?
二、文献简述
po主通过查阅一系列文献发现,目前国内主要有衡量资源错配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工企库,计算各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TFP的标准差越大,表示资源错配程度越严重。另一种方式是基于Hsieh & Klenow(2009),和陈永伟、胡伟民(2011)的方法,依据各地区的GDP、从业人员和资本存量,计算资源错配指数。
前者应用更为广泛,文章也多发表于国内的顶级期刊上,如聂辉华老师2018年发表于《管理世界》上的文章《城市级别、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错配》,徐现祥老师2017年发表于《经济学季刊》上的文章《汉语方言、市场分割与资源错配》,皆是以工企库计算资源错配程度。工企库庞大的样本量,也使得文章更容易得出显著的结果。但是,使用工企库最新数据才到2013年,这严重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第一种方法在时间上的局限性,使得第二种方法渐受青睐。如季书涵等2016年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上的文章《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研究》,白俊红、刘宇英2018年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的文章《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李光勤老师2019年发表于《统计研究》上的文章《产业协同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皆是使用该方法。该方法数据易于获取,在计算上则有一定的难度。
po主在阅读了一系列文献,并请教了李光勤老师之后,最终决定尝试使用第二种方法计算各省的资源错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