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师之路--Java详解JVM工作原理和流程

Java是一种技术

说起Java,人们首先想到的是Java编程语言,然而事实上,Java是一种技术,它由四方面组成:
Java编程语言、Java类文件格式、Java虚拟机和Java应用程序接口(Java API)。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期环境代表着Java平台,开发人员编写Java代码(.java文件),然后将之编译成字节码(.class文件),再然后字节码被装入内存,一旦字节码进入虚拟机,它就会被解释器解释执行,或者是被即时代码发生器有选择的转换成机器码执行。

Java平台由Java虚拟机和Java应用程序接口搭建,Java语言则是进入这个平台的通道,用Java语言编写并编译的程序可以运行在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Java平台的结构中, 可以看出,Java虚拟机(JVM) 处在核心的位置,是程序与底层操作系统和硬件无关的关键。它的下方是移植接口,移植接口由两部分组成:适配器和Java操作系统, 其中依赖于平台的部分称为适配器;JVM 通过移植接口在具体的平台和操作系统上实现;在JVM 的上方是Java的基本类库和扩展类库以及它们的API, 利用Java API编写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 和小程序(Java applet) 可以在任何Java平台上运行而无需考虑底层平台, 就是因为有Java虚拟机(JVM)实现了程序与操作系统的分离,从而实现了Java 的平台无关性。

JVM在它的生存周期中有一个明确的任务,那就是运行Java程序,因此当Java程序启动的时候,就产生JVM的一个实例;当程序运行结束的时候,该实例也跟着消失了。下面我们从JVM的体系结构和它的运行过程这两个方面来对它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Java虚拟机的体系结构

每个JVM都有两种机制

①类装载子系统:装载具有适合名称的类或接口。 类装载器ClassLoader:用来装载.class文件

②执行引擎:负责执行包含在已装载的类或接口中的指令 。执行字节码,或者执行本地方法

每个JVM都包含内存空间

方法区、Java堆、Java栈、本地方法栈、指令计数器及其他隐含寄存器(程序计数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ava代码编译和执行的整个过程

Java程序运行机制详细说明

流程:

  1. 开发人员编写Java代码(.java文件)。
  2. 然后通过编译器把 Java 代码,编译成字节码(.class文件)。
  3. 再然后类加载器(ClassLoader)再把字节码加载到内存中,将其放在运行时数据区(Runtime data area)的方法区内,而字节码文件只是 JVM 的一套指令集规范,并不能直接交给底层操作系统去执行。
  4. 因此需要特定的命令解析器执行引擎(Execution Engine),将字节码翻译成底层系统指令(或者是被即时代码发生器有选择的转换成机器码执行)。
  5. 再交由 CPU 去执行,而这个过程中需要调用其他语言的本地库接口(Native Interface)来实现整个程序的功能。
    (1)Java代码编译是由Java源码编译器来完成,也就是Java代码到JVM字节码(.class文件)的过程。 流程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Java字节码的执行是由JVM执行引擎来完成,流程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ava代码编译和执行的整个过程包含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机制:
  • Java源码编译机制

  • 类加载机制

  • 类执行机制

Java源码编译机制

Java 源码编译由以下三个过程组成:

①分析和输入到符号表

②注解处理

③语义分析和生成class文件

流程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生成的class文件由以下部分组成:

①结构信息:包括class文件格式版本号及各部分的数量与大小的信息

②元数据:对应于Java源码中声明与常量的信息。包含类/继承的超类/实现的接口的声明信息、域与方法声明信息和常量池

③方法信息:对应Java源码中语句和表达式对应的信息。包含字节码、异常处理器表、求值栈与局部变量区大小、求值栈的类型记录、调试符号信息

类加载机制

JVM的类加载是通过ClassLoader及其子类来完成的,类的层次关系和加载顺序可以由下图来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Bootstrap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JAVA_HOME中jre/lib/rt.jar里所有的class,由C++实现,不是ClassLoader子类

②Extension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java平台中扩展功能的一些jar包,包括$JAVA_HOME中jre/lib/*.jar或-Djava.ext.dirs指定目录下的jar包

③App ClassLoader

负责记载classpath中指定的jar包及目录中class

④Custom ClassLoader

属于应用程序根据自身需要自定义的ClassLoader,如tomcat、jboss都会根据j2ee规范自行实现ClassLoader
属于应用程序根据自身需要自定义的ClassLoader,如tomcat、jboss都会根据j2ee规范自行实现ClassLoader

加载过程中会先检查类是否被已加载,检查顺序是自底向上,从Custom ClassLoader到BootStrap ClassLoader逐层检查,只要某个classloader已加载就视为已加载此类,保证此类只所有ClassLoader加载一次。而加载的顺序是自顶向下,也就是由上层来逐层尝试加载此类。

类执行机制

JVM是基于堆栈的虚拟机。JVM为每个新创建的线程都分配一个堆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Java程序来说,它的运行就是通过对堆栈的操作来完成的。堆栈以帧为单位保存线程的状态。JVM对堆栈只进行两种操作:以帧为单位的压栈和出栈操作。

JVM执行class字节码,线程创建后,都会产生程序计数器(PC)和栈(Stack),程序计数器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在方法内的偏移量,栈中存放一个个栈帧,每个栈帧对应着每个方法的每次调用,而栈帧又是有局部变量区和操作数栈两部分组成,局部变量区用于存放方法中的局部变量和参数,操作数栈中用于存放方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结果。栈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类加载知识点

24,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简述java类加载机制?
虚拟机把描述类的数据从Class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数据进行校验,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java类型。
描述一下JVM加载Class文件的原理机制
Java中的所有类,都需要由类加载器装载到JVM中才能运行。类加载器本身也是一个类,而它的工作就是把class文件从硬盘读取到内存中。在写程序的时候,我们几乎不需要关心类的加载,因为这些都是隐式装载的,除非我们有特殊的用法,像是反射,就需要显式的加载所需要的类。
类装载方式,有两种 :
1.隐式装载, 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当碰到通过new 等方式生成对象时,隐式调用类装载器加载对应的类到jvm中,
2.显式装载, 通过class.forname()等方法,显式加载需要的类
Java类的加载是动态的,它并不会一次性将所有类全部加载后再运行,而是保证程序运行的基础类(像是基类)完全加载到jvm中,至于其他类,则在需要的时候才加载。这当然就是为了节省内存开销。

25,什么是类加载器,类加载器有哪些?
系统类加载器(system class loader):它根据 Java 应用的类路径(CLASSPATH)来加载 Java 类。一般来说,Java 应用的类都是由它来完成加载的。可以通过 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来获取它。
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通过继承 java.lang.ClassLoader类的方式实现。

26,说一下类装载的执行过程?
类装载分为以下 5 个步骤:
加载:根据查找路径找到相应的 class 文件然后导入;
验证:检查加载的 class 文件的正确性;
准备:给类中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空间;
解析:虚拟机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成直接引用的过程。符号引用就理解为一个标示,而在直接引用直接指向内存中的地址;
初始化:对静态变量和静态代码块执行初始化工作。

27,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
在介绍双亲委派模型之前先说下类加载器。对于任意一个类,都需要由加载它的类加载器和这个类本身一同确立在 JVM 中的唯一性,每一个类加载器,都有一个独立的类名称空间。类加载器就是根据指定全限定名称将 class 文件加载到 JVM 内存,然后再转化为 class 对象。
实现通过类的权限定名获取该类的二进制字节流的代码块叫做类加载器。
主要有一下四种类加载器
类加载器分类: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用来加载java核心类库,无法被java程序直接引用,是虚拟机自身的一部分;用来加载Java_HOME/lib/目录中的,或者被 -Xbootclasspath 参数所指定的路径中并且被虚拟机识别的类库;
其他类加载器: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它用来加载 Java 的扩展库。Java 虚拟机的实现会提供一个扩展库目录。该类加载器在此目录里面查找并加载 Java 类;负责加载\lib\ext目录或Java. ext. dirs系统变量指定的路径中的所有类库;
系统类加载器(system class loader):它根据 Java 应用的类路径(CLASSPATH)来加载 Java 类。一般来说,Java 应用的类都是由它来完成加载的。可以通过 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来获取它。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上的指定类库,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这个类加载器。一般情况,如果我们没有自定义类加载器默认就是用这个加载器。
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通过继承 java.lang.ClassLoader类的方式实现。
双亲委派模型: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层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这样所有的加载请求都会被传送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加载无法完成加载请求(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找到所需的类)时,子加载器才会尝试去加载类。
当一个类收到了类加载请求时,不会自己先去加载这个类,而是将其委派给父类,由父类去加载,如果此时父类不能加载,反馈给子类,由子类去完成类的加载。

JVM内存管理

JVM内存结构分为:方法区(method),栈内存(stack),堆内存(heap),本地方法栈(java中的jni调用),结构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堆内存(heap)

  • 描述:
  1. 堆存放:堆内存用来存储Java中的对象。无论是成员变量,局部变量,还是类变量,它们指向的对象都存储在堆内存中,对象的实例和数组。因此该区更关注的是数据的存储.(静态的对象还是放在堆)
  2. java对可以处于物理上不连续的空间(因此性能慢些)(堆因为是不连续的,所以分配的内存是在运行期确认的,因此大小不固定。一般堆大小远远大于栈。),只要逻辑上是连续的即可。
  3. 堆是jvm内存管理的最大的一块区域,此内存区域的唯一目的就是存放对象的实例,所有对象实例与数组都要在堆上分配内存。
  4. 它也是垃圾收集器的主要管理区域。在GC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不连续的分配,所以有各种算法。比如,标记-消除,复制,标记-压缩,分代(即新生代使用复制算法,老年代使用标记——压缩)
  5. 线程共享的区域。
  6. 如果在堆中没有内存完成实例分配,并且堆也无法再扩展时,将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 存放:Java中的对象。对象的实例和数组

  • 线程:线程共享

  • 异常:OutOfMemoryError

  • 参数:
    -Xms1024m (堆的开始时的大小)
    -Xmx1024m (堆的最大值)
    -XX:NewSize=256m (新生代大小)
    -XX:MaxNewSize=256m (新生代最大堆大小)
    -XX:PermSize 方法区初始大小(JDK1.7及以前)
    -XX:MaxPermSize 方法区最大大小(JDK1.7及以前)
    -XX:MetaspaceSize 元数据区初始值(JDK1.8)
    -XX:MaxMetaspaceSize 元数据区最大值(JDK1.8)

    为了支持垃圾收集,堆被分为三个部分:

    • 年轻代 : 常常又被划分为Eden区和Survivor(From Survivor To Survivor)区(Eden空间、From Survivor空间、To Survivor空间(空间分配比例是8:1:1)
    • 老年代
    • 永久代 (jdk 8已移除永久代)
    • 元数据 (jdk 8)
      元数据区取代了1.7版本及以前的永久代。
      元数据区和永久代本质上都是方法区的实现。
      方法区存放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静态变量,常量等数据。

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但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这时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它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而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块内存,虽然这种方法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是最灵活的。堆内存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2)栈内存 (stack)

  • 描述:
  1. Java栈也称作虚拟机栈(Java Vitual Machine Stack),也是常说的栈。
  2. 栈使用的是数据结构中的栈,先进后出的原则,物理地址分配是连续的。所以性能快。
  3. 栈是连续的,所以分配的内存大小要在 编译期 就确认,大小是固定的。
  4. 栈存放:局部变量,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返回结果。该区更关注的是程序方法的执行。Java栈中存放的是一个个的栈帧,每个栈帧对应一个被调用的方法,在栈帧中包括局部变量表(Local Variables)、操作数栈(Operand Stack)、指向当前方法所属的类的运行时常量池(运行时常量池的概念在方法区部分会谈到)的引用(Reference to runtime constant pool)、方法返回地址(Return Address)和一些额外的附加信息。
  5. 局部变量表:栈帧中,由一个局部变量表存储数据。局部变量表中存储了基本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的局部变量(包括参数)、和对象的引用(String、数组、对象等),但是不存储对象的内容。局部变量表所需的内存空间在编译期间完成分配,在方法运行期间不会改变局部变量表的大小。
  • 存放:局部变量,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返回结果。该区更关注的是程序方法的执行。
  • 线程:线程私有的
  • 异常:OutOfMemoryError StackOverflowError
    栈的深度是有限制的,栈决定了函数调用的深度。这也是慎用递归调用的原因。递归调用时,每次调用方法都会创建栈帧并压栈。当调用一定次数之后,如果递归没有及时跳出,所需栈的大小已经超过了虚拟机运行配置的最大栈参数,就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
  • 参数:-Xss选项设置栈内存的大小(这个参数是设定单个线程的栈空间)。

堆内存与栈内存需要说明:

基础数据类型直接在栈空间分配,方法的形式参数,直接在栈空间分配,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引用数据类型,需要用new来创建,既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又在堆空间分配对象的类变量 。方法的引用参数,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并指向堆空间的对象区,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局部变量new出来时,在栈空间和堆空间中分配空间,当局部变量生命周期结束后,栈空间立刻被回收,堆空间区域等待GC回收。方法调用时传入的literal参数,先在栈空间分配,在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收回。字符串常量、static在DATA区域分配,this在堆空间分配。数组既在栈空间分配数组名称,又在堆空间分配数组实际的大小。

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本地方法栈 (native Method stack)(java中的jni调用)

  • 描述
  1. 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所发挥的作用是很相似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不过是 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Java方法(字节码)服务,而本地方法栈则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务。
  2. Sun HotSpot 直接就把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合二为一。
  3. 本地方法栈也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和OutOfMemoryError异常。
  4. 用于支持native方法的执行,存储了每个native方法调用的状态。对于本地方法接口,实现JVM并不要求一定要有它的支持,甚至可以完全没有。
  5. 本地方法栈保存的是native方法的信息,当一个JVM创建的线程调用native方法后,JVM不再为其在虚拟机栈中创建栈帧,JVM只是简单地动态链接并直接调用native方法
  • 线程:
  • 异常:StackOverflowError和OutOfMemoryError
  • 参数:

(4)方法区(method)

  • 描述:
  1. 它保存方法代码(编译后的java代码)和符号表。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静态变量、final类型的常量、属性,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和方法信息。常量池中存储编译器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字面量就是Java中常量的意思。比如文本字符串,final修饰的常量等。
  2. JVM用持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来存放方法区
  • 存放: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静态变量、final类型的常量、属性,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和方法信息
  • 线程:
  • 异常:
  • 参数:-XX:PermSize和-XX:MaxPermSize来指定最小值和最大值。

常量池有什么用 ?
优点:常量池避免了频繁的创建和销毁对象而影响系统性能,其实现了对象的共享。
举个栗子:
Integer 常量池(缓存池),和字符串常量池
Integer i1 = new Integer(66);
Integer i2 = new integer(66);
Integer i3 = 66;
Integer i4 = 66;
Integer i5 = 150;
Integer i6 = 150;
System.out.println(i1 == i2);//false
System.out.println(i3 == i4);//true
System.out.println(i5 == i6);//false
Integer i3 = 66 实际上有一步装箱的操作,即将 int 型的 66 装箱成 Integer,通过 Integer 的 valueOf 方法。
Integer 的 valueOf 方法很简单,它判断变量是否在 IntegerCache 的最小值(-128)和最大值(127)之间,如果在,则返回常量池中的内容,否则 new 一个 Integer 对象。
String常量池:
String 是由 final 修饰的类,是不可以被继承的。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创建对象。
String str1 = new String(“abcd”);
String str2 = new String(“abcd”);
System.out.print(str1 == str2);//false
第一种使用 new 创建的对象,存放在堆中。每次调用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String str1 = “abcd”;
String str2 = “abcd”;
System.out.print(str1 == str2);//true
第二种先在栈上创建一个 String 类的对象引用变量 str,然后通过符号引用去字符串常量池中找有没有 “abcd”,如果常量池中已经有“abcd”了,则不会再常量池中创建“abcd”,而是直接将 str 引用指向常量池中的“abcd”。
String b = “a” + 3.4;
System.out.println((a == b)); //result = true
对于字符串常量的 + 号连接,在程序编译期,JVM就会将其优化为 + 号连接后的值。所以在编译期其字符串常量的值就确定了。
String str3 = str1 + “b”;
System.out.print(str2 == str3);//false
对于字符串引用的 + 号连接问题,由于字符串引用在编译期是无法确定下来的,在程序的运行期动态分配并创建新的地址存储对象。
final 修饰的变量是一个常量,编译期就能确定其值。所以 str1 + "b"就等同于 “a” + “b”,所以结果是 true。

(5)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 描述:
  1.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可以是看作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字节码解析器的工作是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线程恢复等基础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数器来完成;
  2. 较小的内存空间
  3. 为了确保线程切换后(上下文切换)能恢复到正确的执行位置,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各个线程的计数器互不影响,独立存储。也就是说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内存。
  4. 如果线程执行 Java 方法,这个计数器记录的是正在执行的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如果执行的是 Native 方法,计数器值为Undefined。
  • 存放:
  • 线程:线程私有
  • 异常:程序计数器不会发生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即OOM)问题。
  • 参数:
本地接口 (Native Interface)

Native Interface(本地接口):与native libraries交互,是其它编程语言交互的接口。
JNI实现机制
说到JNI都不陌生,它的全称:Java Native Interface,即 Java本地接口。
JNI不仅仅是Android特有的,它是属于Java平台的,它允许在Java虚拟机内运行的java代码与其他编程语言(如c, c++和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和库进行交互。
JNI调用姿势:Java —> JNI —> C/C++(SO库)
在Android平台中,使用JNI封装了跟硬件相关的操作,从而可以通过Java调用相关JNI模块,以达到对硬件的调用。

JDK1.6,JDK1.7,JDK1.8不同版本JVM内存模型区别

相对于jdk1.6,jDK1.7将运行时常量池从方法区移除到堆内存。
( jDK1.7 -XX:PermSize=128m -XX:MaxPermSize=256m)
相对于JDK1.6,JDK1.8直接将方法区去掉,在本地内存中新增元数据空间。运行时常量池仍然在堆中。元数据区存放类加载信息。
(jdk1.8 -XX:MetaspaceSize=128m -xx:MaxMetaspaceSize=256m)
JDK1.8为什么要移除方法区
1)永久代来存储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数据不是个好主意, 很容易遇到内存溢出的问题.JDK8的实现中将类的元数据放入 native memory, 将字符串池和类的静态变量放入java堆中. 可以使用MaxMetaspaceSize对元数据区大小进行调整;
2)对永久代进行调优是很困难的,同时将元空间与堆的垃圾回收进行了隔离,避免永久代引发的Full GC和OOM等问题;
1.8同1.7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元数据区取代了永久代。元空间的本质和永久代类似,都是对JVM规范中方法区的实现。不过元空间与永久代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元数据空间并不在虚拟机中,而是使用本地内存。

内存知识点
  1. 直接内存:不是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
    1)如果使用了NIO,这块区域会被频繁使用,在java堆内可以用directByteBuffer对象直接引用并操作;
    2)这块内存不受java堆大小限制,但受本机总内存的限制,可以通过MaxDirectMemorySize来设置(默认与堆内存最大值一样),所以也会出现OOM异常;

  2. jvm调优
    工具:jconsole jvisualvm
    JVM内存参数设定
    -Xms 初始堆内存大小
    -Xmx 最大堆内存大小
    -Xss 单个线程栈大小
    -XX:NewSize 初始新生代堆大小
    -XX:MaxNewSize 新生代最大堆大小
    -XX:PermSize 方法区初始大小(JDK1.7及以前)
    -XX:MaxPermSize 方法区最大大小(JDK1.7及以前)
    -XX:MetaspaceSize 元数据区初始值(JDK1.8)
    -XX:MaxMetaspaceSize 元数据区最大值(JDK1.8)

  3. 参数设置示例
    jdk1.7 windows设置tomcat的catalina.bat
    set JAVA_OPTS=-Xms1024m -Xmx1024m -Xss1m -XX:PermSize=128m -XX:MaxPermSize=256m -XX:NewSize=256m -XX:MaxNewSize=256m
    jdk1.8 windows设置tomcat的catalina.bat
    set JAVA_OPTS=-Xms1024m -Xmx1024m -Xss1m -XX:MetaspaceSize=128m -XX:MAXMetaspaceSize=256m -XX:NewSize=256m -XX:MaxNewSize=256m

  4. 深拷贝和浅拷贝
    浅拷贝(shallowCopy)只是增加了一个指针指向已存在的内存地址,
    深拷贝(deepCopy)是增加了一个指针并且申请了一个新的内存,使这个增加的指针指向这个新的内存,
    使用深拷贝的情况下,释放内存的时候不会因为出现浅拷贝时释放同一个内存的错误。
    浅复制:仅仅是指向被复制的内存地址,如果原地址发生改变,那么浅复制出来的对象也会相应的改变。
    深复制:在计算机中开辟一块新的内存地址用于存放复制的对象。

  5. HotSpot虚拟机对象探秘
    Header 解释
    使用new关键字 调用了构造函数
    使用Class的newInstance方法 调用了构造函数
    使用Constructor类的newInstance方法 调用了构造函数
    使用clone方法 没有调用构造函数
    使用反序列化 没有调用构造函数

  6. 为对象分配内存
    类加载完成后,接着会在Java堆中划分一块内存分配给对象。内存分配根据Java堆是否规整,有两种方式:

    • 指针碰撞:如果Java堆的内存是规整,即所有用过的内存放在一边,而空闲的的放在另一边。分配内存时将位于中间的指针指示器向空闲的内存移动一段与对象大小相等的距离,这样便完成分配内存工作。
    • 空闲列表:如果Java堆的内存不是规整的,则需要由虚拟机维护一个列表来记录那些内存是可用的,这样在分配的时候可以从列表中查询到足够大的内存分配给对象,并在分配后更新列表记录。
      选择哪种分配方式是由 Java 堆是否规整来决定的,而 Java 堆是否规整又由所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是否带有压缩整理功能决定。
  7. 处理并发安全问题
    对象的创建在虚拟机中是一个非常频繁的行为,哪怕只是修改一个指针所指向的位置,在并发情况下也是不安全的,可能出现正在给对象 A 分配内存,指针还没来得及修改,对象 B 又同时使用了原来的指针来分配内存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案:
    同步处理:对分配内存空间的动作进行同步处理(采用 CAS + 失败重试来保障更新操作的原子性);
    本地线程分配缓冲(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 TLAB):把内存分配的动作按照线程划分在不同的空间之中进行,即每个线程在 Java 堆中预先分配一小块内存,称为本地线程分配缓冲(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 TLAB)。哪个线程要分配内存,就在哪个线程的 TLAB 上分配。只有 TLAB 用完并分配新的 TLAB 时,才需要同步锁。通过-XX:+/-UserTLAB参数来设定虚拟机是否使用TLAB。

  8. 对象的访问定位
    Java程序需要通过 JVM 栈上的引用访问堆中的具体对象。对象的访问方式取决于 JVM 虚拟机的实现。目前主流的访问方式有 句柄 和 直接指针 两种方式

    • 指针: 指向对象,代表一个对象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直接指针
      如果使用直接指针访问,引用 中存储的直接就是对象地址,那么Java堆对象内部的布局中就必须考虑如何放置访问类型数据的相关信息。
      优势:速度更快,节省了一次指针定位的时间开销。由于对象的访问在Java中非常频繁,因此这类开销积少成多后也是非常可观的执行成本。HotSpot 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 句柄: 可以理解为指向指针的指针,维护着对象的指针。句柄不直接指向对象,而是指向对象的指针(句柄不发生变化,指向固定内存地址),再由对象的指针指向对象的真实内存地址。
      句柄访问
      Java堆中划分出一块内存来作为句柄池,引用中存储对象的句柄地址,而句柄中包含了对象实例数据与对象类型数据各自的具体地址信息
      优势:引用中存储的是稳定的句柄地址,在对象被移动(垃圾收集时移动对象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时只会改变句柄中的实例数据指针,而引用本身不需要修改。

  9. 内存溢出异常
    Java会存在内存泄漏吗?请简单描述
    内存泄漏是指不再被使用的对象或者变量一直被占据在内存中。理论上来说,Java是有GC垃圾回收机制的,也就是说,不再被使用的对象,会被GC自动回收掉,自动从内存中清除。
    但是,即使这样,Java也还是存在着内存泄漏的情况,java导致内存泄露的原因很明确:
    长生命周期的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就很可能发生内存泄露,尽管短生命周期对象已经不再需要,但是因为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它的引用而导致不能被回收,这就是java中内存泄露的发生场景。

垃圾回收机制

堆里聚集了所有由应用程序创建的对象,JVM也有对应的指令比如 new, newarray, anewarray和multianewarray,然并没有向 C++ 的 delete,free 等释放空间的指令,Java的所有释放都由 GC 来做,GC除了做回收内存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内存的压缩,这个在其他的语言中也有类似的实现,相比 C++ 不仅好用,而且增加了安全性,当然她也有弊端,比如性能这个大问题。

Java虚拟机的运行过程示例

上面对虚拟机的各个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它的运行过程。

虚拟机通过调用某个指定类的方法main启动,传递给main一个字符串数组参数,使指定的类被装载,同时链接该类所使用的其它的类型,并且初始化它们。例如对于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编译后在命令行模式下键入: java HelloApp run virtual machine

将通过调用HelloApp的方法main来启动java虚拟机,传递给main一个包含三个字符串"run"、“virtual”、"machine"的数组。现在我们略述虚拟机在执行HelloApp时可能采取的步骤。

开始试图执行类HelloApp的main方法,发现该类并没有被装载,也就是说虚拟机当前不包含该类的二进制代表,于是虚拟机使用ClassLoader试图寻找这样的二进制代表。如果这个进程失败,则抛出一个异常。类被装载后同时在main方法被调用之前,必须对类HelloApp与其它类型进行链接然后初始化。链接包含三个阶段:检验,准备和解析。检验检查被装载的主类的符号和语义,准备则创建类或接口的静态域以及把这些域初始化为标准的默认值,解析负责检查主类对其它类或接口的符号引用,在这一步它是可选的。类的初始化是对类中声明的静态初始化函数和静态域的初始化构造方法的执行。一个类在初始化之前它的父类必须被初始化。整个过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GC的基本原理:将内存中不再被使用的对象进行回收,GC中用于回收的方法称为收集器,由于GC需要消耗一些资源和时间,Java在对对象的生命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后,按照新生代、旧生代的方式来对对象进行收集,以尽可能的缩短GC对应用造成的暂停。

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JVM的内存结构包括五大区域: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堆区、方法区。其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3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因此这几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具备确定性,就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因为方法结束或者线程结束时,内存自然就跟随着回收了。而Java堆区和方法区则不一样,这部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是动态的,正是垃圾收集器所需关注的部分。

1.1、引用计数法

引用计数是垃圾收集器中的早期策略。在这种方法中,堆中每个对象实例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当一个对象被创建时,就将该对象实例分配给一个变量,该变量计数设置为1。当任何其它变量被赋值为这个对象的引用时,计数加1(a = b,则b引用的对象实例的计数器+1),但当一个对象实例的某个引用超过了生命周期或者被设置为一个新值时,对象实例的引用计数器减1。任何引用计数器为0的对象实例可以被当作垃圾收集。当一个对象实例被垃圾收集时,它引用的任何对象实例的引用计数器减1。

优点:引用计数收集器可以很快的执行,交织在程序运行中。对程序需要不被长时间打断的实时环境比较有利。

缺点:无法检测出循环引用。如父对象有一个对子对象的引用,子对象反过来引用父对象。这样,他们的引用计数永远不可能为0。

1.2、可达性分析算法

程序把所有的引用关系看作一张图,从一个节点GC ROOTS开始,寻找对应的引用节点,找到这个节点以后,继续寻找这个节点的引用节点,当所有的引用节点寻找完毕之后,剩余的节点则被认为是没有被引用到的节点,即无用的节点,无用的节点将会被判定为是可回收的对象。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下面几种:

a) 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

b) 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c)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d) 本地方法栈中JNI(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不同的对象引用类型, GC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回收,JVM对象的引用分为了四种类型:

(1)强引用:

在程序代码中普遍存在的,类似Object obj=new Object()这类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2)软引用:

用来描述一些还有用但并非必须的对象。对于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后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

(3)弱引用:

也是用来描述非必需对象的,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4)虚引用:

也叫幽灵引用或幻影引用(名字真会取,很魔幻的样子),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它的作用是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用来得知对象是否被GC)。

无论引用计数算法还是可达性分析算法都是基于强引用而言的。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也并非是“非死不可”,这时候它们暂时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

第一次标记: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

第二次标记:第一次标记后接着会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在finalize()方法中没有重新与引用链建立关联关系的,将被进行第二次标记。

第二次标记成功的对象将真的会被回收,如果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重新与引用链建立了关联关系,那么将会逃离本次回收,继续存活。

方法区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回收

方法区主要回收的内容有: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对于废弃常量也可通过引用的可达性来判断,但是对于无用的类则需要同时满足下面3个条件:

(1)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的任何实例

(2)加载该类的ClassLoader已经被回收

(3)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标记阶段的任务是标记出所有需要被回收的对象,清除阶段就是回收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空间。

主要缺点:

一个是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过程的效率都不高。
另一个是空间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程序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出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复制(Copying)算法

为了解决Mark-Sweep算法的缺陷,Copying算法就被提了出来。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一来就不容易出现内存碎片的问题。

这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且不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但是却对内存空间的使用做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能够使用的内存缩减到原来的一半。

很显然,Copying算法的效率跟存活对象的数目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存活对象很多,那么Copying算法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

为了解决Copying算法的缺陷,充分利用内存空间,提出了Mark-Compact算法。该算法标记阶段和Mark-Sweep一样,但是在完成标记之后,它不是直接清理可回收对象,而是将存活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是目前大部分JVM的垃圾收集器采用的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将堆区划分为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和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在堆区之外还有一个代就是永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它用来存储class类、常量、方法描述等。对永久代的回收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

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收集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而年轻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的对象需要被回收,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代的特点采取最适合的收集算法。

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在年轻代中jvm使用的是Mark-copy(标记-复制)算法

a)所有新生成的对象首先都是放在年轻代的。年轻代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快速的收集掉那些生命周期短的对象。

b)年轻代分三个区。一个Eden区,两个 Survivor区(一般而言)。大部分对象在Eden区中生成。当Eden区满时,还存活的对象将被复制到Survivor区(两个中的一个),当这个 Survivor区满时,此区的存活对象将被复制到另外一个Survivor区,当另外一个Survivor区也满了的时候,从第一个Survivor区复制过来的并且此时还存活的对象,将被复制到“年老区(Tenured)”。需要注意,Survivor的两个区是对称的,没先后关系,所以同一个区中可能同时存在从Eden复制过来对象,和从前一个Survivor复制过来的对象,而复制到年老区的只有从第一个Survivor区过来的对象。而且,Survivor区总有一个是空的。

c)当survivor1区不足以存放 eden和survivor0的存活对象时,就将存活对象直接存放到老年代。若是老年代也满了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也就是新生代、老年代都进行回收。

d)新生代发生的GC也叫做Minor GC,MinorGC发生频率比较高(不一定等Eden区满了才触发)。

老年代(Old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回收都只回收少量对象,一般使用的是Mark-Compact(标记-整理)算法。

a)在年轻代中经历了N次垃圾回收后仍然存活的对象,就会被放到年老代中。因此,可以认为年老代中存放的都是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

b)内存比新生代也大很多(大概比例是1:2),当老年代内存满时触发Major GC或Full GC,Full GC发生频率比较低,老年代对象存活时间比较长,存活率标记高。

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也称为“方法区(method area)”,他存储class对象和字符串常量。所以这块内存区域绝对不是永久的存放从老年代存活下来的对象的。在这块内存中有可能发生垃圾回收。发生在这里垃圾回收也被称为major GC。

Minor GC、Full GC触发条件
Minor GC触发条件

Eden区域满了,或者新创建的对象大小 > Eden所剩空间
CMS设置了CMSScavengeBeforeRemark参数,这样在CMS的Remark之前会先做一次Minor GC来清理新生代,加速之后的Remark的速度。这样整体的stop-the-world时间反而短
Full GC的时候会先触发Minor GC

Full GC触发条件

Minor GC后存活的对象晋升到老年代时由于悲观策略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会触发Full GC, 一种是之前每次晋升的对象的平均大小 > 老年代剩余空间;一种是Minor GC后存活的对象超过了老年代剩余空间。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老年代会为新生代对象的晋升提供担保,而每次晋升的对象的大小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只能基于统计,一个是基于历史平均水平,一个是基于下一次可能要晋升的最大水平。这两种情况都是属于promotion failure
CMS失败,发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会引起Full GC,这种情况下会使用Serial Old收集器,是单线程的,对GC的影响很大。concurrent mode failure产生的原因是老年代剩余的空间不够,导致了和gc线程并发执行的用户线程创建的大对象(由PretenureSizeThreshold控制新生代直接晋升老年代的对象size阀值)不能进入到老年代,只要stop the world来暂停用户线程,执行GC清理。可以通过设置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预留合适的CMS执行时剩余的空间
新生代直接晋升到老年代的大对象超过了老年代的剩余空间,引发Full GC。注意于promotion failure的区别,promotion failure指的是Minor GC后发生的担保失败
Perm永久代空间不足会触发Full GC,可以让CMS清理永久代的空间。设置CMSClassUnloadingEnabled即可
System.gc()引起的Full GC,可以设置DisableExplicitGC来禁止调用System.gc引发Full GC
结论:

  1. Full GC == Major GC指的是对老年代/永久代的stop the world的GC

  2. Full GC的次数 = 老年代GC时 stop the world的次数

  3. Full GC的时间 = 老年代GC时 stop the world的总时间

  4. CMS 不等于Full GC,我们可以看到CMS分为多个阶段,只有stop the world的阶段被计算到了Full GC的次数和时间,而和业务线程并发的GC的次数和时间则不被认为是Full GC

  5. Full GC本身不会先进行Minor GC,我们可以配置,让Full GC之前先进行一次Minor GC,因为老年代很多对象都会引用到新生代的对象,先进行一次Minor GC可以提高老年代GC的速度。比如老年代使用CMS时,设置CMSScavengeBeforeRemark优化,让CMS remark之前先进行一次Minor GC。

Heap什么时候会发生OOM

当花在GC的时间超过了GCTimeLimit,这个值默认是98%
当GC后的容量小于GCHeapFreeLimit,这个值默认是2%

stop-the-world

不管选择哪种GC算法,stop-the-world都是不可避免的。Stop-the-world意味着从应用中停下来并进入到GC执行过程中去。一旦Stop-the-world发生,除了GC所需的线程外,其他线程都将停止工作,中断了的线程直到GC任务结束才继续它们的任务。GC调优通常就是为了改善stop-the-world的时间。

降低GC的调优的策略
代大小优化

最关键参数:-Xms、 -Xmx 、-Xmn 、-XX:SurvivorRatio、-XX:MaxTenuringThreshold、-XX:PermSize、-XX:MaxPermSize

-Xms、 -Xmx 通常设置为相同的值,避免运行时要不断扩展JVM内存,这个值决定了JVM heap所能使用的最大内存。

-Xmn 决定了新生代空间的大小,新生代Eden、S0、S1三个区域的比率可以通过-XX:SurvivorRatio来控制(假如值为 4 表示:Eden:S0:S1 = 4:3:3 )

-XX:MaxTenuringThreshold 控制对象在经过多少次minor GC之后进入老年代,此参数只有在Serial 串行GC时有效。

-XX:PermSize、-XX:MaxPermSize 用来控制方法区的大小,通常设置为相同的值。

1.避免新生代大小设置过小

当新生代设置过小时,会产生两种比较明显的现象,一是minor GC次数频繁,二是可能导致 minor GC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当老年代内存不足时,会触发Full GC。

2.避免新生代大小设置过大

新生代设置过大,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老年代变小,可能导致Full GC频繁执行;二是 minor GC 执行回收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3.避免Survivor区过大或过小

-XX:SurvivorRatio参数的值越大,就意味着Eden区域变大,minor GC次数会降低,但两块Survivor区域变小,如果超过Survivor区域内存大小的对象在minor GC后仍没被回收,则会直接进入老年代,

-XX:SurvivorRatio参数值设置过小,就意味着Eden区域变小,minor GC触发次数会增加,Survivor区域变大,意味着可以存储更多在minor GC后任存活的对象,避免其进入老年代。

4.合理设置对象在新生代存活的周期

新生代存活周期的值决定了新生代对象在经过多少次Minor GC后进入老年代。因此这个值要根据自己的应用来调优,Jvm参数上这个值对应的为-XX:MaxTenuringThreshold,默认值为15次。

减少GC开销的措施

1)不要显式调用System.gc()。此函数建议JVM进行主GC,虽然只是建议而非一定,但很多情况下它会触发主GC,从而增加主GC的频率,也即增加了间歇性停顿的次数。大大的影响系统性能。

2)尽量减少临时对象的使用。临时对象在跳出函数调用后,会成为垃圾,少用临时变量就相当于减少了垃圾的产生,从而延长了出现上述第二个触发条件出现的时间,减少了主GC的机会。

3)对象不用时最好显式置为Null。一般而言,为Null的对象都会被作为垃圾处理,所以将不用的对象显式地设为Null,有利于GC收集器判定垃圾,从而提高了GC的效率。

4)尽量使用StringBuffer,而不用String来累加字符串。由于String是固定长的字符串对象,累加String对象时,并非在一个String对象中扩增,而是重新创建新的String对象,如Str5=Str1+Str2+Str3+Str4,这条语句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垃圾对象,因为对次作“+”操作时都必须创建新的String对象,但这些过渡对象对系统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会增加更多的垃圾。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改用StringBuffer来累加字符串,因StringBuffer是可变长的,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增,不会产生中间对象。

5)能用基本类型如Int,Long,就不用Integer,Long对象。基本类型变量占用的内存资源比相应对象占用的少得多,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使用基本变量。

6)尽量少用静态对象变量。静态变量属于全局变量,不会被GC回收,它们会一直占用内存。

7)分散对象创建或删除的时间。集中在短时间内大量创建新对象,特别是大对象,会导致突然需要大量内存,JVM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只能进行主GC,以回收内存或整合内存碎片,从而增加主GC的频率。集中删除对象,道理也是一样的。它使得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垃圾对象,空闲空间必然减少,从而大大增加了下一次创建新对象时强制主GC的机会。

内存泄漏memory leak :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无法释放已申请的内存空间,一次内存泄漏似乎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内存泄漏堆积后的后果就是内存溢出。

内存溢出 out of memory :指程序申请内存时,没有足够的内存供申请者使用,或者说,给了你一块存储int类型数据的存储空间,但是你却存储long类型的数据,那么结果就是内存不够用,此时就会报错OOM,即所谓的内存溢出。

二者的关系

内存泄漏的堆积最终会导致内存溢出
内存溢出就是你要的内存空间超过了系统实际分配给你的空间,此时系统相当于没法满足你的需求,就会报内存溢出的错误。
内存泄漏是指你向系统申请分配内存进行使用(new),可是使用完了以后却不归还(delete),结果你申请到的那块内存你自己也不能再访问(也许你把它的地址给弄丢了),而系统也不能再次将它分配给需要的程序。就相当于你租了个带钥匙的柜子,你存完东西之后把柜子锁上之后,把钥匙丢了或者没有将钥匙还回去,那么结果就是这个柜子将无法供给任何人使用,也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因为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
内存溢出:一个盘子用尽各种方法只能装4个果子,你装了5个,结果掉倒地上不能吃了。这就是溢出。比方说栈,栈满时再做进栈必定产生空间溢出,叫上溢,栈空时再做退栈也产生空间溢出,称为下溢。就是分配的内存不足以放下数据项序列,称为内存溢出。说白了就是我承受不了那么多,那我就报错,
内存泄漏的分类(按发生方式来分类)

常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会被多次执行到,每次被执行的时候都会导致一块内存泄漏。
偶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有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操作过程下才会发生。常发性和偶发性是相对的。对于特定的环境,偶发性的也许就变成了常发性的。所以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对检测内存泄漏至关重要。
一次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会被执行一次,或者由于算法上的缺陷,导致总会有一块仅且一块内存发生泄漏。比如,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分配内存,在析构函数中却没有释放该内存,所以内存泄漏只会发生一次。
隐式内存泄漏。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停的分配内存,但是直到结束的时候才释放内存。严格的说这里并没有发生内存泄漏,因为最终程序释放了所有申请的内存。但是对于一个服务器程序,需要运行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及时释放内存也可能导致最终耗尽系统的所有内存。所以,我们称这类内存泄漏为隐式内存泄漏。

内存溢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内存溢出原因:

1.内存中加载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如一次从数据库取出过多数据; 
2.集合类中有对对象的引用,使用完后未清空,使得JVM不能回收; 
3.代码中存在死循环或循环产生过多重复的对象实体; 
4.使用的第三方软件中的BUG; 
5.启动参数内存值设定的过小

内存溢出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修改JVM启动参数,直接增加内存。(-Xms,-Xmx参数一定不要忘记加。)

第二步,检查错误日志,查看“OutOfMemory”错误前是否有其 它异常或错误。

第三步,对代码进行走查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内存溢出的位置。

内存分配:
对象的内存分配,往大方向上讲就是在堆上分配,对象主要分配在新生代的Eden Space和From Space,少数情况下会直接分配在老年代。如果新生代的Eden Space和From Space的空间不足,则会发起一次GC,如果进行了GC之后,Eden Space和From Space能够容纳该对象就放在Eden Space和From Space。在GC的过程中,会将Eden Space和From Space中的存活对象移动到To Space,然后将Eden Space和From Space进行清理。如果在清理的过程中,To Space无法足够来存储某个对象,就会将该对象移动到老年代中。在进行了GC之后,使用的便是Eden space和To Space了,下次GC时会将存活对象复制到From Space,如此反复循环。当对象在Survivor区躲过一次GC的话,其对象年龄便会加1,默认情况下,如果对象年龄达到15岁,就会移动到老年代中。

一般来说,大对象会被直接分配到老年代,所谓的大对象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存储空间的对象,最常见的一种大对象就是大数组,比如:

byte[] data = new byte[410241024]

这种一般会直接在老年代分配存储空间。

当然分配的规则并不是百分之百固定的,这要取决于当前使用的是哪种垃圾收集器组合和JVM的相关参数。

垃圾回收知识点

10,JVM中的永久代中会发生垃圾回收吗
垃圾回收不会发生在永久代,如果永久代满了或者是超过了临界值,会触发完全垃圾回收(Full GC)。如果你仔细查看垃圾收集器的输出信息,就会发现永久代也是被回收的。这就是为什么正确的永久代大小对避免Full GC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请参考下Java8:从永久代到元数据区
(译者注:Java8中已经移除了永久代,新加了一个叫做元数据区的native内存区)

11,垃圾收集器
简述Java垃圾回收机制
在java中,程序员是不需要显示的去释放一个对象的内存的,而是由虚拟机自行执行。在JVM中,有一个垃圾回收线程,它是低优先级的,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执行的,只有在虚拟机空闲或者当前堆内存不足时,才会触发执行,扫面那些没有被任何引用的对象,并将它们添加到要回收的集合中,进行回收。

12,GC是什么?为什么要GC
GC 是垃圾收集的意思(Gabage Collection),内存处理是编程人员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忘记或者错误的内存回收会导致程序或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崩溃,Java 提供的 GC 功能可以自动监测对象是否超过作用域从而达到自动回收内存的目的,Java 语言没有提供释放已分配内存的显示操作方法。

13,垃圾回收的优点和原理。并考虑2种回收机制
java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垃圾回收机制,它使java程序员在编写程序时不再考虑内存管理的问题。由于有这个垃圾回收机制,java中的对象不再有“作用域”的概念,只有引用的对象才有“作用域”。垃圾回收机制有效的防止了内存泄露,可以有效的使用可使用的内存。
垃圾回收器通常作为一个单独的低级别的线程运行,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对内存堆中已经死亡的或很长时间没有用过的对象进行清除和回收。程序员不能实时的对某个对象或所有对象调用垃圾回收器进行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有分代复制垃圾回收、标记垃圾回收、增量垃圾回收。

14,垃圾回收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垃圾回收器可以马上回收内存吗?有什么办法主动通知虚拟机进行垃圾回收?
对于GC来说,当程序员创建对象时,GC就开始监控这个对象的地址、大小以及使用情况。
通常,GC采用有向图的方式记录和管理堆(heap)中的所有对象。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哪些对象是"可达的",哪些对象是"不可达的"。当GC确定一些对象为"不可达"时,GC就有责任回收这些内存空间。
可以。程序员可以手动执行System.gc(),通知GC运行,但是Java语言规范并不保证GC一定会执行。

15,Java 中都有哪些引用类型?
强引用:发生 gc 的时候不会被回收。
软引用:有用但不是必须的对象,在发生内存溢出之前会被回收。
弱引用:有用但不是必须的对象,在下一次GC时会被回收。
虚引用(幽灵引用/幻影引用):无法通过虚引用获得对象,用 PhantomReference 实现虚引用,虚引用的用途是在 gc 时返回一个通知。

16,在Java中,对象什么时候可以被垃圾回收,怎么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垃圾收集器在做垃圾回收的时候,首先需要判定的就是哪些内存是需要被回收的,哪些对象是「存活」的,是不可以被回收的;哪些对象已经「死掉」了,需要被回收。
一般有两种方法来判断 垃圾判断算法:
引用计数器法:为每个对象创建一个引用计数,有对象引用时计数器 +1,引用被释放时计数 -1,当计数器为 0 时就可以被回收。它有一个缺点不能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
优点:引用计数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对程序不被长时间打断的实时环境比较有利。
缺点: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计数器,难以检测出对象之间的循环引用。
可达性分析算法:从 GC Roots 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证明此对象是可以被回收的。
优点:可以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
缺点:多线程场景下,其他线程可能会更新已经访问过的对象的引用

17,说一下 JVM 有哪些垃圾回收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无用对象,然后进行清除回收。缺点:效率不高,无法清除垃圾碎片。
复制算法:按照容量划分二个大小相等的内存区域,当一块用完的时候将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上,然后再把已使用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缺点:内存使用率不高,只有原来的一半。
优点:标记阶段和复制阶段可以同时进行;每次只对一块内存进行回收,运行高效;只需移动栈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内存回收时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的出现。
缺点:需要一块能容纳下所有存活对象的额外的内存空间。因此,可一次性分配的最大内存缩小了一半。
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无用对象,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除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优点:经过整理之后,新对象的分配只需要通过指针碰撞便能完成,比较简单;使用这种方法,空闲区域的位置是始终可知的,也不会再有碎片的问题了。
缺点:GC 暂停的时间会增长,因为你需要将所有的对象都拷贝到一个新的地方,还得更新它们的引用地址。
分代算法: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是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基本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采用标记整理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
当前商业虚拟机都采用分代收集的垃圾收集算法。分代收集算法,顾名思义是根据对象的存活周期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包括年轻代、老年代 和 永久代

18,说一下 JVM 有哪些垃圾回收器?
如果说垃圾收集算法是内存回收的方法论,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是内存回收的具体实现。下图展示了7种作用于不同分代的收集器,其中用于回收新生代的收集器包括Serial、PraNew、Parallel Scavenge,回收老年代的收集器包括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
还有用于回收整个Java堆的G1收集器。不同收集器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可以搭配使用。

Serial收集器(复制算法): 新生代单线程收集器,标记和清理都是单线程,优点是简单高效;
ParNew收集器 (复制算法): 新生代收并行集器,实际上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在多核CPU环境下有着比Serial更好的表现;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复制算法): 新生代并行收集器,追求高吞吐量,高效利用 CPU。吞吐量 = 用户线程时间/(用户线程时间+GC线程时间),如虚拟机总运行了 100 分钟,其中垃圾收集花掉 1 分钟,那吞吐量就是99%。高吞吐量可以高效率的利用CPU时间,尽快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适合后台应用等对交互相应要求不高的场景;
Serial Old收集器 (标记-整理算法): Serial Old 是 Serial 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单线程收集器,采用“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的主要意义也是在于给 Client 模式下的虚拟机使用。
Parallel Old收集器 (标记-整理算法): 老年代并行收集器,吞吐量优先,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标记-清除算法): 老年代并行收集器,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具有高并发、低停顿的特点,追求最短GC回收停顿时间。
G1(Garbage First)收集器 (标记-整理算法): Java堆并行收集器,G1收集器是JDK1.7提供的一个新收集器,G1收集器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也就是说不会产生内存碎片。此外,G1收集器不同于之前的收集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G1回收的范围是整个Java堆(包括新生代,老年代),而前六种收集器回收的范围仅限于新生代或老年代。

19,详细介绍一下 CMS 垃圾回收器?
CMS 是英文 Concurrent Mark-Sweep 的简称,是以牺牲吞吐量为代价来获得最短回收停顿时间的垃圾回收器。对于要求服务器响应速度的应用上,这种垃圾回收器非常适合。在启动 JVM 的参数加上“-XX:+UseConcMarkSweepGC”来指定使用 CMS 垃圾回收器。
CMS 使用的是标记-清除的算法实现的,所以在 gc 的时候回产生大量的内存碎片,当剩余内存不能满足程序运行要求时,系统将会出现 Concurrent Mode Failure,临时 CMS 会采用 Serial Old 回收器进行垃圾清除,此时的性能将会被降低。
CMS收集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CMS 收集器仅作用于老年代的收集,采用“标记-清除”算法,它的运作过程分为 4 个步骤:
初始标记(CMS initial mark)
并发标记(CMS concurrent mark)
重新标记(CMS remark)
并发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其中,初始标记、重新标记这两个步骤仍然需要 Stop-the-world。初始标记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并发标记阶段就是进行GC Roots Tracing的过程,而重新标记阶段则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一般会比初始阶段稍长一些,但远比并发标记的时间短。
CMS 以流水线方式拆分了收集周期,将耗时长的操作单元保持与应用线程并发执行。只将那些必需 STW 才能执行的操作单元单独拎出来,控制这些单元在恰当的时机运行,并能保证仅需短暂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在整个收集周期内,只有两次短暂的暂停(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达到了近似并发的目的。
CMS 收集器优点:并发收集,低停顿。
CMS 收集器缺点:
CMS 收集器对 CPU 资源非常敏感;
CMS 收集器无法处理浮动垃圾;
CMS 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该算法的缺点都有。
CMS 收集器之所以能够做到并发,根本原因在于采用基于“标记-清除”的算法并对算法过程进行了细粒度的分解。前面已经介绍过“标记-清除”算法将产生大量的内存碎片这对新生代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新生代的收集器并未提供 CMS 版本。

20,G1 收集器
G1(Garbage First)重新定义了堆空间,打破了原有的分代模型,将堆划分为一个个区域。这么做的目的是在进行收集时不必在全堆范围内进行,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
区域划分的好处就是带来了停顿时间可预测的收集模型:用户可以指定收集操作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即 G1 提供了接近实时的收集特性。G1 与 CMS 的特征对比如下:
G1 具备如下特点:
并行与并发:G1 能充分利用多 CPU、多核环境下的硬件优势,使用多个 CPU 来缩短 Stop-the-world 停顿的时间,部分其他收集器原来需要停顿 Java 线程执行的 GC 操作,G1 收集器仍然可以通过并发的方式让 Java 程序继续运行。
分代收集:打破了原有的分代模型,将堆划分为一个个区域。
空间整合:与 CMS 的“标记-清除”算法不同,G1 从整体来看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收集器,从局部(两个 Region 之间)上来看是基于“复制”算法实现的。但无论如何,这两种算法都意味着 G1 运作期间不会产生内存空间碎片,收集后能提供规整的可用内存。这种特性有利于程序长时间运行,分配大对象时不会因为无法找到连续内存空间而提前触发下一次 GC。
可预测的停顿:这是 G1 相对于 CMS 的一个优势,降低停顿时间是 G1 和 CMS 共同的关注点。

在 G1 之前的其他收集器进行收集的范围都是整个新生代或者老年代,而 G1 不再是这样。在堆的结构设计时,G1 打破了以往将收集范围固定在新生代或老年代的模式,G1 将堆分成许多相同大小的区域单元,每个单元称为 Region,Region 是一块地址连续的内存空间,
堆内存会被切分成为很多个固定大小的 Region,每个是连续范围的虚拟内存。堆内存中一个 Region 的大小可以通过-XX:G1HeapRegionSize参数指定,其区间最小为 1M、最大为 32M,默认把堆内存按照 2048 份均分。
每个 Region 被标记了 E、S、O 和 H,这些区域在逻辑上被映射为 Eden,Survivor 和老年代。存活的对象从一个区域转移(即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区域被设计为并行收集垃圾,可能会暂停所有应用线程。
如上图所示,区域可以分配到 Eden,Survivor 和老年代。此外,还有第四种类型,被称为巨型区域(Humongous Region)。Humongous 区域是为了那些存储超过 50% 标准 Region 大小的对象而设计的,它用来专门存放巨型对象。如果一个 H 区装不下一个巨型对象,那么 G1 会寻找连续的 H 分区来存储。为了能找到连续的 H 区,有时候不得不启动 Full GC。

G1 收集器之所以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是因为它可以有计划地避免在整个 Java 堆中进行全区域的垃圾收集。G1 会通过一个合理的计算模型,计算出每个 Region 的收集成本并量化,这样一来,收集器在给定了“停顿”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总是能选择一组恰当的 Region 作为收集目标,让其收集开销满足这个限制条件,以此达到实时收集的目的。
对于打算从 CMS 或者 ParallelOld 收集器迁移过来的应用,按照官方的建议,如果发现符合如下特征,可以考虑更换成 G1 收集器以追求更佳性能:
实时数据占用了超过半数的堆空间;
对象分配率或“晋升”的速度变化明显;
期望消除耗时较长的GC或停顿(超过 0.5 ~ 1 秒)。

G1 收集的运作过程大致如下: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ing):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并且修改 TAMS(Next Top at Mark Start)的值,让下一阶段用户程序并发运行时,能在正确可用的 Region 中创建新对象,这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耗时很短。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是从GC Roots开始堆中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找出存活的对象,这阶段耗时较长,但可与用户程序并发执行。
最终标记(Final Marking):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标记记录,虚拟机将这段时间对象变化记录在线程 Remembered Set Logs 里面,最终标记阶段需要把 Remembered Set Logs 的数据合并到 Remembered Set 中,这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是可并行执行。
筛选回收(Live Data Counting and Evacuation):首先对各个 Region 的回收价值和成本进行排序,根据用户所期望的 GC 停顿时间来制定回收计划。这个阶段也可以做到与用户程序一起并发执行,但是因为只回收一部分 Region,时间是用户可控制的,而且停顿用户线程将大幅提高收集效率。
G1 的 GC 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
Young GC:在分配一般对象(非巨型对象)时,当所有 Eden 区域使用达到最大阀值并且无法申请足够内存时,会触发一次 YoungGC。每次 Young GC 会回收所有 Eden 以及 Survivor 区,并且将存活对象复制到 Old 区以及另一部分的 Survivor 区。
Mixed GC:当越来越多的对象晋升到老年代时,为了避免堆内存被耗尽,虚拟机会触发一个混合的垃圾收集器,即 Mixed GC,该算法并不是一个 Old GC,除了回收整个新生代,还会回收一部分的老年代,这里需要注意:是一部分老年代,而不是全部老年代,可以选择哪些 Old 区域进行收集,从而可以对垃圾回收的耗时时间进行控制。G1 没有 Full GC概念,需要 Full GC 时,调用 Serial Old GC 进行全堆扫描。

21,新生代垃圾回收器和老年代垃圾回收器都有哪些?有什么区别?
新生代回收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
老年代回收器: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
整堆回收器:G1
新生代垃圾回收器一般采用的是复制算法,复制算法的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内存利用率低;老年代回收器一般采用的是标记-整理的算法进行垃圾回收。

22,简述分代垃圾回收器是怎么工作的?
分代回收器有两个分区:老生代和新生代,新生代默认的空间占比总空间的 1/3,老生代的默认占比是 2/3。
新生代使用的是复制算法,新生代里有 3 个分区:Eden、To Survivor、From Survivor,它们的默认占比是 8:1:1,它的执行流程如下:
把 Eden + From Survivor 存活的对象放入 To Survivor 区;
清空 Eden 和 From Survivor 分区;
From Survivor 和 To Survivor 分区交换,From Survivor 变 To Survivor,To Survivor 变 From Survivor。
每次在 From Survivor 到 To Survivor 移动时都存活的对象,年龄就 +1,当年龄到达 15(默认配置是 15)时,升级为老生代。大对象也会直接进入老生代。
老生代当空间占用到达某个值之后就会触发全局垃圾收回,一般使用标记整理的执行算法。以上这些循环往复就构成了整个分代垃圾回收的整体执行流程。

23,内存分配策略
简述java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率以及Minor GC和Major GC
所谓自动内存管理,最终要解决的也就是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两个问题。前面我们介绍了内存回收,这里我们再来聊聊内存分配。
对象的内存分配通常是在 Java 堆上分配(随着虚拟机优化技术的诞生,某些场景下也会在栈上分配,后面会详细介绍),对象主要分配在新生代的 Eden 区,如果启动了本地线程缓冲,将按照线程优先在 TLAB 上分配。少数情况下也会直接在老年代上分配。总的来说分配规则不是百分百固定的,其细节取决于哪一种垃圾收集器组合以及虚拟机相关参数有关,但是虚拟机对于内存的分配还是会遵循以下几种「普世」规则:
=对象优先在 Eden 区分配
多数情况,对象都在新生代 Eden 区分配。当 Eden 区分配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配时,虚拟机将会发起一次 Minor GC。如果本次 GC 后还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则将启用分配担保机制在老年代中分配内存。
这里我们提到 Minor GC,如果你仔细观察过 GC 日常,通常我们还能从日志中发现 Major GC/Full GC。
Minor GC 是指发生在新生代的 GC,因为 Java 对象大多都是朝生夕死,所有 Minor GC 非常频繁,一般回收速度也非常快;
Major GC/Full GC 是指发生在老年代的 GC,出现了 Major GC 通常会伴随至少一次 Minor GC。Major GC 的速度通常会比 Minor GC 慢 10 倍以上。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所谓大对象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对象,频繁出现大对象是致命的,会导致在内存还有不少空间的情况下提前触发 GC 以获取足够的连续空间来安置新对象。
前面我们介绍过新生代使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来处理垃圾回收的,如果大对象直接在新生代分配就会导致 Eden 区和两个 Survivor 区之间发生大量的内存复制。因此对于大对象都会直接在老年代进行分配。
=长期存活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虚拟机采用分代收集的思想来管理内存,那么内存回收时就必须判断哪些对象应该放在新生代,哪些对象应该放在老年代。因此虚拟机给每个对象定义了一个对象年龄的计数器,如果对象在 Eden 区出生,并且能够被 Survivor 容纳,将被移动到 Survivor 空间中,这时设置对象年龄为 1。对象在 Survivor 区中每「熬过」一次 Minor GC 年龄就加 1,当年龄达到一定程度(默认 15) 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