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长江学者,长江学者

该专家从皖南医学院毕业后,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多项荣誉。他在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进行博士后研究,提出腹膜通透性高与死亡率关系等创新理论,对腹透研究有重大贡献。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继续在肾病领域取得突破,证实了透明质酸层理论,并举办国际研讨会,荣获国际腹透学会的John F. Maher奖。目前,他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透产品。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983年9月—1988年6月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医疗系

1988年7月—1990年8月 安徽省绩溪县医院内科医师

1990年9月—1995年6月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肾内科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5年荣获“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博士研究论文获1995年国际腹透年会最佳论文摘要奖

1995年7月—1999年3月 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 肾科博士后

1998年5月 美国哈佛大学肾病临床讲习班学习

1999年1月—至今 Peritoneal Dialysis International编委

在瑞典留学期间,不为一些传统的说法所束缚,敢于创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提出腹膜通透性高的病人尽管毒素的清除效果最好但死亡率最高、腹膜表面透明质酸层的假想、葡聚糖降解理论等。这些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腹透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1999年1月—2002年1月 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肾内科教授、肾内科副主任

1999年7月—至今 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

2000年9月—2002年1月 中山医科大学肾脏内科博士生导师

1999年回国后,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腹膜表面层的超微结构,证实了透明质酸层的理论。证实了水平衡紊乱在腹透中的意义,对腹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次被邀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讲座。2000年在广州成功组织国际腹透新进展研讨会。2001年荣获国际腹透学会的最高奖-----John F. Maher 奖。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及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获卫生部优秀科技人才。

2002年1月—至今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1月—2002年2月 加拿大Toronto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02年11月—至今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

2002年成为国际腹透学会亚洲核心小组成员,建立了我国目前最好的腹透中心。在北京成功组织国际腹透新进展学习班。目前正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透系列产品,并正在为产业化积极努力。获高校青年教师基金(霍英东基金)资助。获国际腹透学会亚洲会议最佳论文摘要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