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千呼万唤始出来,德云社团综《德云斗笑社》第一期终于开播啦!粉丝们可乐坏了。
这也难怪,德云社大半年不开箱,粉丝们就指着小角儿们的综艺续命呢。
好在,好饭不怕晚。大幕拉开,咱慢慢体味。
第一期节目看下来,观众们不仅体会到久违的开心,还看出了郭德纲训徒的种种玄机。
节目一开始,就直接吊足了观众胃口:
德云社掌门人郭德纲设家宴款待自己的几个徒弟,栾云平、烧饼、张鹤伦、孟鹤堂、周九良、张九龄、王九龙、尚九熙、秦霄贤……
云鹤九霄悉数到场,这饭局上会有多少包袱多少坑呢?

德云班主请客,就请徒弟们吃面条,郭老师这有点太抠门了吧?
郭老师不愧是文化人,理由老高大上了:面条是中国传统美食,吃起来也讲究,春夏秋冬要吃十几种菜码……
今天家宴也为徒弟们备好了拌面的五碗炒菜,依次掀开碗,每个盖子里藏着一个话题,都是德云社徒弟们上过的热评。

谁觉得这个热评跟自己有关,就把菜认领了加自己的面里。
听上去像是福利,可您看了这菜名,就得在心里说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师父还是亲的狠!

第一碗菜:香蕉炒西红柿
热评话题:现在的相声演员成偶像了,膨胀了
话题刚一公布,烧饼得得瑟瑟地把手举了起来,被师父一句“去~”,给哄走了。哈哈,烧饼做梦都想做偶像。
师兄弟们目光齐刷刷地扫向“秦霄傻”,老秦怯怯地不敢抬头,被王九龙一把揪起来。结果,师父说,九龙,你也算一个吧。
德云社新生代小鲜肉深受粉丝追捧,就容易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水平真的不错了。
这碗难以下咽的香蕉炒西红柿及时给孩子们提个醒,认清自己,别膨胀!

第二碗菜:月饼炒橘子瓜
热评话题:上节目太多,业务水平明显下降。
孟鹤堂老老实实地举了手,毕竟这两年参加《相声有新人》、《欢乐喜剧人》,就没闲着。
搭档周九良开始没吱声,师父一句“相声一个人说的呀?”九良乖乖举手。
老秦也赶紧认领:业务能力一直很差。
堂良业务能力一直很稳定,但是,频频录节目参赛,必然耽误业务提升,观众的要求也会更高。
师父这碗菜是提醒二位,别原地不动吃老本,得继续努力。

第三碗菜:巧克力蒸茄子
热评话题:整天蹦迪,机场走秀,整得像个爱豆一样。
张九龄先认领再道歉。老秦直接从椅子上蹦起来:怎么老有我呀!九龙九熙也跑不了。

想当初,大师兄张云雷凭一己之力,用太平歌词、京评梆曲把小姑娘们从夜店拉回剧场,让她们爱上传统艺术。
结果,秦霄贤又凭蹦迪实力把姑娘们送回夜店。
几个小角儿是不是心里也委屈:年轻人蹦个迪怎么了?为啥别人能跳,我们不能?
为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偶像,就要用自己的行为正向引导粉丝。
这方面,都得向大师兄张云雷学习。大师兄多厉害,粉丝们在迪厅也是唱着《毓贞》《大西厢》在蹦。

第四碗菜:凉拌鱼腥草
热评话题:可以听,但笑不出来
张鹤伦打开盖子就笑傻了:我都不敢说,这话题的照片是高老师和栾队。
栾云平一边认领一边小声“反抗”:相声不就是听的嘛。
高峰栾云平无疑是德云社基本功最扎实的一对,但是过于沉稳的风格不太吸引年轻观众。
不过,很敬佩两位老师不刻意讨好粉丝,有自己的坚守。
这次郭老师带栾云平上节目,也是为了给高栾扬万儿。
这碗菜吃下去,也是希望“爱徒”的相声又好听又好笑,来年商演火爆。

- 第五碗菜:酸奶炒鸡蛋
热评话题:基本功真的不行,全靠粉丝捧。
可怜的老秦,被师父直接“赐”了这碗菜。
看得出,师父很认可老秦以“抖音表演艺术家”方式走红,“先被观众记住”,这是郭老师一直的捧角儿“法宝”。
但是,师父对老秦的业务能力也是真着急。家宴上一次次给老秦“加菜”,就是在点醒他,督促他提高业务。

剧情突变,这个热评的图片居然是张鹤伦。
张鹤伦显然不服,为自己辩解道:我的基本“哄”(功)还行呀。
真是自杀式辩解,一张口嘴就瓢了,秒变大型打脸现场。
其实,张鹤伦业务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既然成了角儿,就要有更高的标准。
就像师父对老秦说的话:
如果你就满足于有300个粉丝捧你,那现在就够了。如果你想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认可你,那就得有真本事。

德云家宴正式开始。各位小角儿拿着筷子拌着面,一个个吃面的表情却都是欲哭无泪——真的太难吃了。
难吃就对了。郭德纲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说相声其实就是一个吃饭的手艺,跟剃头的修脚的一样。
相声这手艺看着容易,会说话就行,但吃好了是真难。
估计这几位小角儿深有体会:
师父的家宴没那么好吃呀!
你要没点能耐,这座你坐不住。你要没点远见,这坐您坐不稳。

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宴,开成了训徒大会,彰显郭德纲的大智慧:
把网上的热评拿来让徒弟们各自认领,然后自己吃进去。
这是师父在告诉徒弟们——
你犯下的每一个错误,每一个失误,总有一天要自己买单。不管多难吃,跪着也要吃下去。
学会自我反省,以后谨言慎行,提高业务,对得起观众。

郭德纲把严肃的训徒用游戏的方式呈现,也另有深层的目的——
把德云社在网上真真假假的热评事件,在嬉笑怒骂中逐一化解。
这也是告诉徒弟们,德云社没事儿不惹事儿,有事儿也不怕事儿。有师父在,啥都不叫事儿。
再者说了,有人批评德云社,那也是因为喜欢咱们,师父就是从一路的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正应了《德云斗笑社》开场那句:
训徒之中藏玄机,
功名皆从骂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