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锁详解---COOKIE

目录

 

分布式锁:

   定义: 

   设计的分布式锁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实现分布式锁的三种方式: 

一种效率比较高数据表级别的加锁;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

基于zookeeper的实现:

获取锁的流程:

zookeeper获取锁总结:

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实际操作:

            获取锁;

             解锁:

三种实现方式的对比:


分布式锁:

   定义: 

          在分布式集群的环境下,面临着多台服务器有着相同的数据,所以绝对不能多个服务器多个线程同时操纵这个方法的情况,所以分布式锁的目的就是在同一时间中,在这一个集群中,只有一个线程在调用这个方法。

 

 

设计的分布式锁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1.      高可用的获取和释放
  2.      非阻塞式的获取锁:  具有最快失败原则
  3.      防止死锁:   超时自动解锁;
  4.      解铃还须系玲人:   谁获取的锁必须由那个人来解锁;
  5.      锁具有可重入性;

 

 

实现分布式锁的三种方式: 

  

  • 基于数据库实现排他锁;
  • 基于redis实现;
  • 基于zookeeper的实现;

 

 

一种效率比较高数据表级别的加锁;

示例: 

   基于在数据库上加锁的乐观锁:  下面是一个高并发场景下 ,   购买商品减库存的操作;

   @Update("update tb_stock set stock = stock - #{num} where sku_id = #{skuId} and stock >= #{num}")

    int decreaseStock(@Param("skuId") Long skuId, @Param("num") Integer num);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

用数据库实现分布式锁的方式和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方式类似,这里采用数据库表的唯一键的形式。如果同一个时刻,多个线程同时向一个表中插入同样的记录,由于唯一键的原因,只能有一个线程插入成功。流程图如下:

 

基于zookeeper的实现:

    

 

Zookeeper:是一个node 树 的数据结构;

Node的类型:

 1.持久节点 (PERSISTENT)

默认的节点类型。创建节点的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 。

 

2.持久节点顺序节点(PERSISTENT_SEQUENTIAL)

所谓顺序节点,就是在创建节点时,Zookeeper根据创建的时间顺序给节点名称进行编号:

 

3.临时节点(EPHEMERAL)

和持久节点相反,当创建节点的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临时节点会被删除:

 

4.临时顺序节点(EPHEMERAL_SEQUENTIAL)

顾名思义,临时顺序节点结合和临时节点和顺序节点的特点:在创建节点时,Zookeeper根据创建的时间顺序给该节点名称进行编号;当创建节点的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临时节点会被删除

 

获取锁的流程:

 

 

1.首先,在Zookeeper当中创建一个持久节点ParentLock。当第一个客户端想要获得锁时,需要在ParentLock这个节点下面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 Lock1。

2.之后,Client1查找ParentLock下面所有的临时顺序节点并排序,判断自己所创建的节点Lock1是不是顺序最靠前的一个。如果是第一个节点,则成功获得锁。

3.这时候,如果再有一个客户端 Client2 前来获取锁,则在ParentLock下载再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Lock2。Client2查找ParentLock下面所有的临时顺序节点并排序,判断自己所创建的节点Lock2是不是顺序最靠前的一个,结果发现节点Lock2并不是最小的。

4.于是,Client2向排序仅比它靠前的节点Lock1注册Watcher,用于监听Lock1节点是否存在。这意味着Client2抢锁失败,进入了等待状态。

5.这时候,如果又有一个客户端Client3前来获取锁,则在ParentLock下载再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Lock3。

6.Client3查找ParentLock下面所有的临时顺序节点并排序,判断自己所创建的节点Lock3是不是顺序最靠前的一个,结果同样发现节点Lock3并不是最小的。

于是,Client3向排序仅比它靠前的节点Lock2注册Watcher,用于监听Lock2节点是否存在。这意味着Client3同样抢锁失败,进入了等待状态。

7.这样一来,Client1得到了锁,Client2监听了Lock1,Client3监听了Lock2。这恰恰形成了一个等待队列,很像是Java当中ReentrantLock所依赖的

8.由于Client2一直监听着Lock1的存在状态,当Lock1节点被删除,Client2会立刻收到通知。这时候Client2会再次查询ParentLock下面的所有节点,确认自己创建的节点Lock2是不是目前最小的节点。如果是最小,则Client2顺理成章获得了锁。

9.同理,如果Client2也因为任务完成或者节点崩溃而删除了节点Lock2,那么Client3就会接到通知。最终,Client3成功得到了锁。

 

zookeeper获取锁总结:

缺点:

    1.  性能上可能并没有缓存服务那么高。因为每次在创建锁和释放锁的过程中,都要动态创建、销毁瞬时节点来实现锁功能。

        ZK中创建和删除节点只能通过Leader服务器来执行,然后将数据同不到所有的Follower机器上。 

    2.  其实,使用Zookeeper也有可能带来并发问题,只是并不常见而已。考虑这样的情况,由于网络抖动,客户端可ZK集群              的  session连接断了,那么zk以为客户端挂了,就会删除临时节点,这时候其他客户端就可以获取到分布式锁了。就可能            产生并发问题。这个问题不常见是因为zk有重试机制,一旦zk集群检测不到客户端的心跳,就会重试,Curator客户端支持          多种重试策略。多次重试之后还不行的话才会删除临时节点。(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重试策略也比较重要,要在锁的粒            度和并发之间找一个平衡。)

 

总而言之,zookeeper实现锁的保障性还是比较高的;

方案:

    可以直接使用zookeeper第三方库Curator客户端,这个客户端中封装了一个可重入的锁服务。

    Curator提供的InterProcessMutex是分布式锁的实现。acquire方法用户获取锁,release方法用于释放锁。

释放锁:

释放锁分为两种情况:

    1.任务完成,客户端显示释放

     当任务完成时,Client1会显示调用删除节点Lock1的指令。

     2.任务执行过程中,客户端崩溃

获得锁的Client1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如果Duang的一声崩溃,则会断开与Zookeeper服务端的链接。根据临时节点的特             性,相关联的节点Lock1会随之自动删除。

 

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实际操作:

            1.获取锁;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LOCK_SUCCESS = "OK";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T_IF_NOT_EXIST = "NX";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T_WITH_EXPIRE_TIME = "PX";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RELEASE_SUCCESS = 1L;
    /**
     * 尝试获取分布式锁
     * @param jedis Redis客户端
     * @param lockKey 锁
     * @param requestId 请求标识
     * @param expireTime 超期时间
     * @return 是否获取成功
     */
    public static boolean tryGetDistributedLock(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int expireTime) {

        String result = jedis.set(lockKey, requestId, SET_IF_NOT_EXIST, SET_WITH_EXPIRE_TIME, expireTime);

        if (LOCK_SUCCESS.equals(resul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这里需要注意的点:   看是否能够获取这个 锁,和 如果没有的话设置锁 这两步操作是原子性的,不然就会出现并发问题;

 

 

解读程序:

加锁就一行代码:

jedis.set(String key, String value, String nxxx, String expx, int time)

这个set()方法一共有五个形参:

 

第一个为key,我们使用key来当锁,因为key是唯一的。

第二个为value,我们传的是requestId,很多童鞋可能不明白,有key作为锁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用到value?原因就是我们在上面讲到可靠性时,分布式锁要满足第四个条件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给value赋值为requestId,我们就知道这把锁是哪个请求加的了,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有依据。requestId可以使用UUID.randomUUID().toString()方法生成。

 

第三个为nxxx,这个参数我们填的是NX,意思是SET IF NOT EXIST,即当key不存在时,我们进行set操作;若key已经存在,则不做任何操作;

 

第四个为expx,这个参数我们传的是PX,意思是我们要给这个key加一个过期的设置,具体时间由第五个参数决定。

 

 

第五个为time,与第四个参数相呼应,代表key的过期时间。

 

总的来说,执行上面的set()方法就只会导致两种结果:

  1. 当前没有锁(key不存在),那么就进行加锁操作,并对锁设置个有效期,同时value表示加锁的客户端
  2.  已有锁存在,不做任何操作。

我们的加锁代码满足我们可靠性里描述的三个条件。

首先,set()加入了NX参数,可以保证如果已有key存在,则函数不会调用成功,也就是只有一个客户端能持有锁,满足互斥性。

其次,由于我们对锁设置了过期时间,即使锁的持有者后续发生崩溃而没有解锁,锁也会因为到了过期时间而自动解锁(即key被删除),不会发生死锁。

最后,因为我们将value赋值为requestId,代表加锁的客户端请求标识,那么在客户端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校验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端。由于我们只考虑Redis单机部署的场景,所以容错性我们暂不考虑。

 

 

解锁: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RELEASE_SUCCESS = 1L;
    /**
     * 释放分布式锁
     * @param jedis Redis客户端
     * @param lockKey 锁
     * @param requestId 请求标识
     * @return 是否释放成功
     */
    public static boolean releaseDistributedLock(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

        String script = "if redis.call('get', 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 KEYS[1]) else return 0 end";
        Object result = jedis.eval(script,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lockKey),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requestId));

        if (RELEASE_SUCCESS.equals(resul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可以看到,我们解锁只需要两行代码就搞定了!第一行代码,我们写了一个简单的Lua脚本代码,上一次见到这个编程语言还是在《黑客与画家》里,没想到这次居然用上了。第二行代码,我们将Lua代码传到jedis.eval()方法里,并使参数KEYS[1]赋值为lockKey,ARGV[1]赋值为requestId。eval()方法是将Lua代码交给Redis服务端执行。

 

那么这段Lua代码的功能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首先获取锁对应的value值,检查是否与requestId相等,如果相等则删除锁(解锁)(确保这两个操作也是原子性的)。那么为什么要使用Lua语言来实现呢?因为要确保上述操作是原子性的。关于非原子性会带来什么问题,可以阅读【解锁代码-错误示例2】 。那么为什么执行eval()方法可以确保原子性,源于Redis的特性,下面是官网对eval命令的部分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在eval命令执行Lua代码的时候,Lua代码将被当成一个命令去执行,并且直到eval命令执行完成,Redis才会执行其他命令。

 

 

 

redis锁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1.加锁和解锁的非原子性操作:

  1.        查看是否有锁;
  2.        有锁直接返回,没锁创建锁,同时设置超时时间;

    2.  数据在锁的有效期内没有完成; 

解决方式: 设置守护线程来增加锁的有效时间;

 

 

 

 

三种实现方式的对比:

从性能角度(从高到低)

缓存 > Zookeeper >= 数据库

从可靠性角度(从高到低)

Zookeeper > 缓存 > 数据库

3.1、zookeeper分布式锁实现简单,集群自己来保证数据一致性,但是会存在建立无用节点且多节点之间需要同步数据的问题,因此一般适合于并发量小的场景使用,例如定时任务的运行等。

3.2、redis分布式锁(非redlock)由于redis自己的高性能原因,会有很好的性能,但是极端情况下会存在两个客户端获取锁(可以通过监控leader故障和运维措施来缓解和解决该问题),因此适用于高并发的场景。

3.3、database分布式锁由于数据库本身的限制:性能不高且不满足高可用(即是存在备份,也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因此,工作中很难见到真正使用数据库来作为分布式锁的解决方案,这里使用数据库实现主要是为了理解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