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古代汉语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古代汉语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试读(部分内容)

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
1.编排方式
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如、适、之、嫁、徂、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①部首编排法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声母,下字韵母及声调相组合。
夸kuā←苦(k-)+瓜(-uā)
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如“福”在《说文解字注》中标注为“方六(lù)切”,依据现代汉语的读法来拼合为“fù”,肯定是有误的。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
一般工具书往往是侧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
1.特点用途
(1)以字为侧重点
《说文字典》 9353字
《康熙字典》 47000多字
《汉语大字典》 56000多字
《中华大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新华字典》
(2)以词为侧重点
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
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
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
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
应了解各类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而其他工具书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
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例证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意。
2.体例
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
这里主要介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经籍纂诂》的体例。
(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
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
(2)《康熙字典》
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①②③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
(3)《经籍纂诂》
清代阮元主编,出版于清嘉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这一切反映最为迅速。
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