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山东省物理优质课教案 §1.8电容器的电容
教学课题: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一章静电场 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能够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体会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电容的定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掌握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导引法,实例列举法,观察法等
四、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操作,问题回答,巩固练习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灵敏电流计,导线,电容器,干电池,电阻,感应起电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表,静电计等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通过电容器放电实验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家用电器电路板的图片。

2、了解电容器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已经了解电容器的作用是:容纳电荷。
电容器为什么能够容纳电荷呢?是怎样的结构让它有如此功能呢?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拆开一个电容器让学生观察电容器的内部结构。并提出问题:
问题1、电容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问题2、什么是平行板电容器?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3、探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教师活动:出示电容器充放电的电路图,介绍实验仪器,提出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结合电容器充电演示动画。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
问题1、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问题2、充电完毕,电容器两极板上的带电情况如何?
问题3、充电放电的过程电路中的能量如何转化?
问题4、总结什么叫做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并明确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4、电容概念的建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何来量度一个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大小呢?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当电容器带上电荷以后,两极板间会有电势差,教师出示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的电容器带电量与电势差数据表格。
提出问题:通过数据,探究电容器带电量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电容器带电量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关系。
同一电容器,Q与U的比值不变,不同电容器Q与U的比值不同。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把电容器与水容器(水杯)进行类比,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并不能表示其储存电荷本领的大小。而Q与U的比值就反映了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得出电容的概念:
1、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2、公式C=Q/U
3、单位 1C/V=1F(法拉) 1F=106μF=1012pF
教师活动:为加深理解强调两点:
(1) 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只与电容器的本身结构有关。
(2)公式 C=Q/U,是比值定义式,
所以不能认为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Q,U无关。
5、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测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大小与电容器本身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可能与两极板间的距离,两极板的正对面积,两极板间的电介质等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先介绍原理:控制变量法。然后介绍仪器,电容表的原理与用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其相应关系。并完成实验表格: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通过视频介绍另一种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决定因素的实验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现象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更精确的实验表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相对介电常数ε成 正比,跟正对面积S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得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6、常用电容器:
教师活动:用常用电容器教学展示板,向学生介绍常用电容器。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在教室中找一个电容器。
7、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本课所研究过的问题并提问学生

七、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完成课本课后"问题与练习"和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2、课外探究:查找网络,收集相关电容器的资料;或到电器维修部,收集废弃电容器,并对其进行研究,提升对电容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