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层级组织起来的大量数据。在建筑学的学习中,数据库的积累伴随学习始终,也会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设计的最大借鉴。快题的6小时设计过程,数据库更是成为了重要的辅助方法。
数据库两个原则:
一是广度——同类型案例足够多,才能拥有足够的选择范围;
二是深度——不要每个案例都浅尝辄止,关键案例要重点分析,吃透并活用;
如何建立数据库?
(小编主要准备的是清华的考试,就以清华为例啦)
主要流程如下——
首先,给题库分类;
其次,梳理基本解题要素;
最后,针对题目类型与解题要素积累案例;
题库——目标学校历年来考试类型都是什么?
题库的积累并不是要求我们去背诵题目的要求或者研究历年来的出题逻辑(一般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出题模式),而是让我们心里对目标学校的出题风格、类型有一个大概的感知。
以清华为例,清华的出题风格整体比较自由,功能上大概率以活动中心+特定功能的公共建筑为主,面积3000-4000平米上下,比较大。同时,限制条件不复杂,设计关键点清晰,会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能力的空间,不会刻意在题目里挖坑。
随便上网搜集一些历年快题主要考察点有:
方形基地+无高差:
2019学生活动中心(这朵奇葩)加入了限高的元素,基地面积紧张,难点在于做出特色


三角形或者类三角形基地
2018乡村博物馆
2015办公与活动中心
2014社区服务中心



线形基地(或折线形基地的多轴线处理)
2017市民活动中心
2012艺术中心


高差+景观轴线处理
2013社区文化站
2010烈士纪念馆


可以看出,清华历年考察的建筑都以较大尺度公关活动类建筑为主,会着重考虑对基地条件的回应(轴线or异形基地or高差和景观);限制条件1-2个,很少故意挖坑。因此想要脱颖而出需要设计中存在一些亮点空间。(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分析图必不可少,清华一般要求6h两张A1,速度也是关键)
案例库——针对题目类型,建立起的可以随时调用案例库
针对题库分类可以看出,案例的积累也会分为整体性和局部性。
积累案例库时要注意对每个案例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疯狂存图。思考的时候可以调用的案例有多少决定了你的案例库有多大。一般来讲积累的案例可以有三类:
- 1、 按照题目类型。比如滨河/临景观类案例;山地案例;特殊地形案例(三角形、梯形);高差案例;古镇/传统小肌理区域与坡屋顶案例;以及矩形平地的一些特殊处理方式
- 2、 按照功能类型。这部分案例以量为主。比如,入口空间如何设计?体块穿插部分如何设计?如何做出一个有意思的中庭?坡屋顶建筑可以有什么处理形式?
- 3、 针对亮点空间。部分案例的尺度可能不符合快题要求,可是其中部分亮点空间可以瞬间将我们的设计与他人区分开来。这种空间可以整合成“原件”,设计时置入各种设计题目之中即可。
平时有意识的总结归纳自己日常的积累:按照题目类型,按照图纸类型划分案例种类,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半小时设计训练。(不建议按照功能类型积累案例,原因之后会讲到)
思路库——部分优秀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掌握思路和组织方式(整体性思路或者局部组织思路)
其实就是案例库部分的延申。
思路库就是对积累的海量案例的总结,碰到某类题型后,瞬间联想相应的案例类型,并且快速提炼这些案例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了解这些设计点的来源。并且选取合适的案例借鉴到快题设计中去。一般而言,思考和设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使用案例库时我们在关注什么?
- 属于什么类型?——公共活动类(讲究动静分区、活动空间重点设计);酒店类(流线与私密性组织,采光需求);博物馆类(空间序列,展馆组织)等
- 适用尺度?——首先,不要选择上万平米案例的操作手法做参考;其次,快速计算建筑面积、基地面积,结合层数对总平面占地率有一个大概的估计。
- 空间组织模式?——有哪些大空间,小空间,以及主要流线组织
- 亮点空间与万能构件?——设计中关键空间是哪个?可以结合哪个亮点空间?
【最终目的是形成案例原件】
上面讲的比较理论化,以三角形/梯形基地为例~
三角形和类三角形基地在近十年清华快题里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并且常常配合景观或者轴线,需要大家对斜边的处理以及不同方向上的景观做出不同的回应。2019年保研快题也对“三角形基地+活动中心+滨河景观”这一经典三件套进行了考察。
- 例题:清华大学2014年社区活动中心
基本解题要素:斜边处理+空间组织

- 案例:
精分析案例——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设计以“山”“海”“城”为概念,在近似的三角形基地中,用三个方向的体块形成三个取景框,对应展厅、剧院等功能,并形成一条城市通向海边的室内街巷。


平面组织:
平面上以一个基本顺应基地的多边形体块为主,三个体量从二层嵌入建筑体中,形成三个通高的大空间,对应不同功能。
一层平面一条主要流线贯穿了建筑两端,形成一个条形展厅。辅助空间组织在展厅两侧。

二层平面沿展廊部分挖出通高,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展厅对应部分为二层展厅或者通高,辅助空间对应。

三层平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盒子嵌入主体块的组织逻辑,并且引入大台阶增强建筑与城市的连接。

场地处理:
从三层平面就可以看出,设计对三角形地块主要的处理模式为:
斜边呼应场地倾斜;
台阶引入场地人流;
三个方向体块嵌入强调三遍方向性(可以灵活应用在景观类题目中);
斜边与直边碰撞处空间通高处理,强化空间交错感:

亮点空间:
其实设计做到以上两步就已经很丰富了。不过在绘制分析图时除了生成概念分析图,如果可以提取出专门的亮点空间作为分析,并结合公共建筑所需要的交流空间设计,会使自己的设计脱颖而出。这个案例中可以提取的亮点空间自然是室内“街道”的设计:
首先,他很好的回应了斜边的倾斜性,用一系列锯齿状的空间退进,增强了室内街道的丰富度:


其次,二三层通高空间没有挖成一整块,使得连廊与通高与下方不完全对应,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感(可以配合小剖面分析与室内小透视),类似的设计还有王澍的宁波博物馆。



另一个值得阅读的就是穿插部分:通高的体块嵌入后体块穿插感觉明显,略微出挑配合大台阶夹出了入口空间。


以及一套可以借鉴的分析图:



图片出处及完整案例
设计互联 |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 槇综合计画事务所www.archdaily.cn
- 粗关联案例——
三角形空间或者斜边处理的比较好的还有比如贝聿铭的东馆,斜向切割、三个三角形交错形成的丰富空间。尺度过大,不过内凹的入口空间值得借鉴。


安藤忠雄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主要手段为大屋顶+方盒子
用大屋顶呼应地形,发行体块与屋顶交接处形成丰富的室外活动区域


还有比如上海世贸广场更新

【粗关联案例指有一定可借鉴性但总体尺度、功能等不太合适的建筑;比如后面几个案例由于尺度和功能问题就被PASS了】
来我们复习一下案例中的要点:
重点处理斜边与直边的碰撞;
三个盒子形成体块穿插,强调方向感;
核心部分通高处理,形成亮点空间;
大台阶引入人流,从夹层进入通高盒子,加强与场地联系。
因此回应在快题中就是:(小编在考场上画了套完整运用这个思路的,不过没有手机,暂且拿日常训练的做替代了)




最终效果(忽略水印,小编原图丢了,新兴是个好快题班嘻嘻)


为什么以这个思维建立案例库?
一般来讲,小编建议以基地条件而不是建筑功能建立案例库。
快题尺度相近,功能类似。即使功能不同,主要还是考察公共空间(大空间、小空间)与辅助空间(主要是小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清晰的流线结构和配套的楼梯卫生间等。
因此,针对题目类型进行整理比针对功能整理有更好的适应性。同一个针对三角形基地的操作案例,通过修改特定空间就能适应不同功能需求的题目。并且其中的亮点空间还是可以保留的~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筑独行侠~

分享建筑学习路上点滴心得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