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不记得什么时候突然开始关注罗胖(罗振宇),大概是前年吧,哦,好像也不对,是2019年底,当时还未曾听闻新冠。疫情下的三年,感觉时间都变了样。翻了下历史记录,也不知缘何,那年底听了罗胖的时间的朋友,感觉很震撼,并且顺势买了演讲时推荐的其中两本书《香帅财富报告》和《变量》, 也就此开始,每年自己都会看《变量》和《香帅财富报告》,并且据此知道了何帆,香帅,脱不花,刘润等等大佬。那年的香帅出的书《钱从哪里来》给自己感触很深,借此当年在回家的列车上,写了2019年的一个小结,还给2020立了个50本书和百次户外奔跑的flag。
《阅读的方法》1,映入眼帘,当然是自己最近一年,常听得到头条,每天被罗胖敲击的了吧。(去年买了得到会员)自己也想看看罗胖是怎么阅读的,阅读到底有什么好方法,传言罗胖十来分钟就可以翻阅一本书,并且知其书中梗概。因此,对他出的这本书,就更是好奇了。
二、摘记
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观念决定的。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对这个描述,莫名十分赞同。好像处在懵懵懂懂的一个状态,但又好像理解了。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真的很重要,尤其是此刻。之前听闻过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人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往往都是一瞬间选择的;而反复纠结选择的,反而是不怎么重要的决定。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上一层,看一层的风光。
一楼看的景和十楼看的景,十楼和百楼看的景,登上去看过后,自是体会。
是要当圆润而安适的苹果,还是要当自由、创新,但是必然丑陋的生姜?人类文明的大命题,就通过这两个象征摆在了我们面前。想想看,我们人生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没有对错,全乎一心。
面对他人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日〕渡边淳一:《钝感力》
钝感力,高明的智慧。
每当走到岔路口,无论胜算多大,都务必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看清价格,再做选择。
让子弹飞一会,切勿盲从。
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我的足迹会遍布那些遥远的地方。
我知道,在所有通向远方的路径中,阅读是最便捷,也是最有魅力的那一条。
我能否去书里拜访各地风物,将“神山圣湖”收入眼中?
我能否在棋局中观人,品味局外人看不清的复杂性?
我能否借他人之眼窥视历史现场,把头脑中的标签还原成百态众生?
我能否偶尔他顾,寻找书籍中那些被有意隐去的风景?
我能否找到比自己更大、更恒久的事物,寄身其中,让生活充满意义?
我能否将他人极致的行动视为旅行目的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生不过百年。到远方去,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更多景观,是我们的本能冲动。若有幸能在山水之间行走,又何必青灯黄卷地苦读呢?
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但是,一趟远行,真的能够离开书吗?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前不理解,现在自己想法也变了,但其实也还是不理解的状态,但就是觉得怎么能把二者分离,知行合一才该是它本该的模样!都是远方的风景,你得知道,你也得踩一踩呀,或者你踩一踩,你也得知道呀。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日〕山本耀司
是呢,上下求索,唯求己而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
尚不能真正领会,姑且意会之。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反过来也成立:时代的一座山,落在个人眼里,可能不过就是一粒灰。
深表佩服,精辟至极。
在随队行军之外,允许自己出列散步。
时代的洪流,你要跟随,但请不要亦步亦趋!
古人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还能反过来理解:即便只饮一瓢,那也得是从弱水三千的全局里取出来的。否则,我们有可能茫然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全新的解读,想起了对“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解读,内涵深邃,寓意深刻。
保护老旧建筑,实际上保护的是人的互动关系。
看起来不错的新格局,一定暗中毁坏了一些原生合理性。
好在,在知识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找到一条回去的路。
阅读的意义之一吧。
聪明人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意义。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简单点,保持简单点。
意义,没有那么玄虚,不过是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something biggerthan yourself”,然后把自己放进去。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意义的意义。
文明,是通过“历史先例”获得意义;个人,则是通过“人格模板”获得意义。
先例,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
很多人自小生活在一个地方,听过闹市里的人声,看过街上的店铺,但如果没有翻过地方志,没有找过书本里乡贤的遗迹,那就错过了太多宝藏。
小地方不是地方小,是视野小。
文化传播,不只是一份知识从这里拷贝到那里的过程,还是一根根人格火炬彼此点燃、薪尽火传的过程。这样的人走到哪里,就点化哪里,哪里的人就“够得着”那架登天之梯。即使只是让当地人做了一个虚幻的梦,梦醒之后,他们也永远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传播的力量。
一种是学习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另一种是通过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读书和读人。
要驱动他人做一件事,说服和恳求都没有什么力量。更有效的做法是,在对方的情境里植入一个因素,让对方看一眼,就能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方法论有了,怎么落实做还得想想。
“优化”,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没有量化,就没有优化可言。
数字化的重要性。
再好的道理,做不到也是空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知行合一。
“**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有自己特定的约束条件,外人不可能全知。**你给的建议再好,他可能都做不到。”
“所有人的建议,都是毒药,而所有人的经历,都是宝藏”。
建议要慎重,谈自己经历,切勿泛泛而谈。经历,就是最好的建议,自行取舍
有用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行动指令。
莫名想到了潜移默化,以身作则。
眼下的困扰不过是成长中必然的烦恼。这个烦恼结束了,下一个烦恼会不请自来。习惯就好。
多些不同的经历,会释然,更会淡然,坦然的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
所谓“计划”,就是从现实条件往未来演进;所谓“战略”,就是从未来目标向现在倒推。
都很好。
直接行动。先干了再说。
有很多书都在告诉我们:这样其实也行。行动本身就是力量。
是呢,行动本身就是力量。
不确定为什么要去,正是出发的理由。——(日)村上春树
和跑者常说的,不想跑所以才去跑,大概同理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把书比喻成山,这既是在说书多,也是在说读书的顺序:你必须从低处爬到高处,从入门渐至精通,一步步攀登,一步步进阶。
接着还有下句:“学海无涯苦作舟。”把知识比作一片海,把学习者比作一条船,海面无比辽阔,而又处处相同,除了奋力往前划,没有别的办法。
从来不曾如此思考过这两句话的这种深意,有种顿悟感。
专家的“常识”一粒灰,压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
形容贴切。
人的阅读兴趣,都是被一个偶然的机缘激发起来的。
同意,自己现在也有所体会,一个兴趣习惯的兴起,都是和某种机缘有关。所谓因果,必有其因。
每一本书,总是会通向很多别的书。它们既是目的,也是道路;既是道路,也是路标。
所以,有句话形容书籍是进步的阶梯。总会带你到另一个岸边。
原来知识世界不是一座由低到高的山峰,也不存在什么登山的唯一道路。就像我在前言提到的,知识世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时跳到另一个节点,每一本书都和无数的书相关联。在此地碰上的,在别处仍可重逢;在此时错过的,在彼时仍可偶遇。
网状结构,多一条线,就会几何级别的增长。
“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不要害怕影响,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有一个心中的榜样,成长的方向,应该更确切,毕竟这条路,是你自己走的,而不是榜样走的。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美〕史蒂芬·平克
想了一想,着实如此。
“怪谈”之书,既不是人间实相,又和人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关系。
“怪谈”之书,不仅在探查人性的幽深之处,也在探索整个人类文明的边界。
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仰望它们所在的位置,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看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新轮廓。
存在必有其意义。
国家和人一样,历史上的成功会严重地缩小他们的视野,以为只要前提重演,结果就会重演。他们往往忘了,历史的基本“设定”也是会变的。
重演思想,根深蒂固。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空谈。
可以败,但是不认输。
恩,可以败,但不可以输。
人世间的竞争,往往并不是力量和智慧的决胜。博弈双方虽然在下同一盘棋,但是各自脑子里的“设定”并不相通。最后决定胜负的,其实是谁的“设定”更符合时代潮流。
设定、潮流,三分打拼七分天意?偶或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运气。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德〕尼采
兜兜转转,才是现实。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批评要慎言。
I loveyou该如何翻译。有学生翻译为“我爱你”。夏目漱石说,日本人是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的,不如译成“今晚月色真美”。
爱在心头,不如月在树梢头。
因为天上一轮月,人人看得见。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彼此看得见。
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好像我们时常混用了享受和爱好。错把消遣当喜欢。
什么是爱好。他哈哈大笑说,“费劲、费时间、挣钱的事,叫上班;费劲、费时间,还花钱的事,叫爱好”。他这两句话的关键词,其实是“费劲”。
嗯嗯,很有道理感觉。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无聊。——叔本华
痛苦和无聊,也促使我们行动和改变吧。
无聊不是一段劳累生活的尾声,而是一段崭新旅途的序幕。
真正做的知足常乐,超级难。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英〕毛姆
借他人眼,旁观世间。
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
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人为人,情感线!
西方人有“天启四骑士”之说: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人类自古以来共同面对的苦难,也就这四种。而今天,除了死亡仍旧无法避免,其他三者似乎都在渐渐隐去。
我们读过的书,大部分都会遗忘。但如果我们在书中遇到喜欢的人、尊敬的人、有趣的人,他们做事的方式就会留下来,变成清晰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同意,书中的知识真正脑海中记得的,所剩无几,但某些方式,却是伴随着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难,不过是因为我们身上有过多的、毫无必要的负担。这时,如果换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就可以轻装前进。
学会清零,从零出发,轻装简行。
读这类书的目的,不是看别人怎么做,而是要不断地反躬自问:他如果是我,此时会怎么做?
见——识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则可使人严谨。——〔英〕弗朗西斯·培根
备齐纸笔吧!
写作,无非就是对现实世界一一对应的描摹。眼前景、心中事,如实表达出来就好。
现实并不都是这样,但能将眼前景心中事能如实表达出来,应该已算不错的写作了吧。
敬重每一段文字。它会让我们的一生从此不同。
恩。
“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
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第八大洲。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会确定地成长、向好、不退行、不逆转。
我相信,并始终相信。
每本书都是一道打开的幻门,我们的身体无法栖居其间,但心思畅游。这才是立即兑现的穿越,我们可以英雄驰骋疆场,可以神仙逍遥江湖,甚至可以体验花的一生、兽的一生、矿物质的一生。
何需羡慕孙悟空七十二变?我们可以七百二十变、七千二百变、七万二千变……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
我们就这样,以文字抵达理想意义的远方。
——周晓枫:《悦读》
“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阅读,悦读。
没有人是孤独的。
我们都在物种或文明的基因库藏中穿行,各自生长,彼此滋养,并沐浴在时光的恩宠之中。
嗯,生在天地间,呼吸同一方空气。
感谢你。我能想见你捧起书之后好看的样子。
哈哈哈哈,最后的彩虹屁,明知是,但尤甚欢喜。
三、小感
好像这本书摘记的内容蛮多的,不知不觉。全书读完了,阅读的方法,我找到了吗?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好像摸到了一点门槛,但又不确定。
全新的视角,带领领略阅读的方法。下半年,纸质版的,还得再看看,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再去找找门槛,看看能否爬进去。

阅读的方法, 罗振宇,新星出版社,2022-4,9787513348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