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先说结论吧,AN225这东西,虽然吞吐量惊人,但是对空军来说没啥用。



军用运输机这种东西,跟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基洛夫级巡洋舰一样,并不是造的越大越科学,造的越大越“正义”的。

军舰要考虑电磁兼容性,考虑适航性,考虑可靠性,考虑在预定作战海域通过狭窄水道浅滩的因素,军用运输机也要考虑适航性,考虑可靠性,考虑经济性(虽然这个经济性往往是被放在最后一位的)。设计出来的飞机,最后一定是几个因素互相妥协和综合的结果。

就拿军用运输机设计来讲,依次要考虑的是:军队要承担的战役战术任务是什么?要承担这些战役战术任务,往往需要装运哪些技术装备或保障单元?装运上了这些保障单元,应该往哪个战略方向实施投送,预计的投送地域能提供怎样的机场和起降条件?投送到了机场还不止,要保障一定条件下军队与保障装备的投送量,单机的可靠性要达到何种地步?机群规模最好达到何种地步?搞明白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着手设计和装备军用运输机。

而设计出来的军用运输机,起码目前的主要军事强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个或者四个装备等级:

最低一级的是前线机场通勤型的小型运输机,如我军的运-7J型,俄罗斯的安-26型,这种运输机最大载荷量在10吨以下(比如运-7J最大载荷就5吨左右),最大载荷航程大概1000千米,主要任务是在战役纵深的枢纽机场与前线机场乃至野战机场之间承担紧急的人员输送与物资运送任务;

稍微高一级的则是战役战术运输机,这也是目前各国装备数量最大的运输机类型,典型的比如美军的C-130系列,我军的运-9等等。这种运输机的最大载荷量在25到30吨上下,最大载荷航程大约5000到7000千米,主要任务比较多元化,既可以承担由战役纵深的枢纽机场向前沿机场投送的任务,也可以承担由战略纵深机场向战役纵深机场前送的任务,可以适应从3C级飞行区到4F级飞行区,甚至野战机场土质跑道的全部起飞环境;

更高一级的则是战略战役运输机,这是目前各军事强国装备的军用运输机的中坚,比如美军的C-17A,我军的运-20和俄罗斯的伊尔-76MD等等。这种运输机的最大载荷量在60到70吨左右,最大载荷航程大约7000到9000千米,主要承担由战略纵深向战役纵深的枢纽机场实施投送的任务,飞行任务需要准备起码4D级飞行区或4C级飞行区;

再高一级的那就是以安-124与C-5A为代表的战略运输机了,载重量100吨左右,只能承担由战略纵深向战役纵深实施投送的任务,飞行任务需要准备4E级飞行区,在战略和战役使用上受限比较严重,大量的机场都不能用。

而安-225这种巨型运输机,单单是从飞行区准备来讲,就必须准备最高等级的4F级飞行区。别说在中国目前能运作安-225的不超过10个机场,就是在中国陆军未来可能要实施战略投送的中亚、西亚、非洲区域,能运作安-225的机场更是没有几个。

我军装备安-225后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发现它无法向预定的作战区域实施投送,只能蹲在家里看门,而且连窝在家里面搞运输都不利索——全国都没几个机场能用的,远不如安-124使用起来方便。更加上它那六台耗油量巨大的D-18T发动机,就算是军队不要它,让中国民航买来搞货运,这个经济性也非常感人,谁买谁得亏死不可。

实际上,安-225这种东西,就算是在苏联的航空工业体系里,也是一型非常特殊的装备,它的设计之初本来并不是打算作为军用运输机或者民用货机的,而是用来背负式运输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把航天飞机运到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卫星发射场。

冷战结束之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丢在那成了一堆破烂,而安-225在运输大型结构件,整套车辆或者化工设备的业务方面远没有安-124来的经济实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迟早被历史所淘汰几乎是必然的。

除了在设计大型飞机的机体结构方面还有借鉴与参考的意义,安-225对我们真的是意义不大,也不必执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