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中阅读,关注公众号:
CodeFit
。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不要忘了 点赞、分享 和 关注 我的公众号:
CodeFit
,为我的持续创作提供一些动力。
前言
如果你读完,你会发现这是一篇正经的文章。
我们常常会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快速地判断,并把某些行为标记为 懒惰
。
但是这种直接的评判忽略了很多行为背后存在的复杂背景和情境因素。
下文是通过反思我最近的一个讲座经历以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 懒惰
这个问题,其中我发现了对别人做评判时,往往会忽略很多的潜在因素表现。
理解情境和背景的重要性
心理学里提到的一个观点:当你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时,很可能是因为你缺少他们背景的信息。
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尤其是当时所处的情境
和背景
。
将他人的行为简单归结为个人因素
,往往就忽略
了他们所处的环境
和所面临的困难
。
真实案例:课堂上的 “懒惰” 行为
最近两个月,我经常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讲授一节 AI 通识课
,这个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逃课
、在上课期间睡觉
或者因关注其他事情
而不听课
。
一开始我感到困惑,然后将这些行为归因于学生个人的懒惰
。
但在这个期间,我阅读到了一篇心理学家写的关于懒惰
的文章,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些同学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
不同背景和需求
我开始意识到不同阶段各个专业的同学都在有着他们自己的日常挑战和压力。
事实上,学生们的背景各异(大部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这门课程并非他们自主选择,而是学校为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所做的安排。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有繁重的专业课程负担,而这个 AI 课程只是他们学业中的一小部分。
会计专业的同学不听课,是因为需要应对即将到来的会计证书考试,另外则是有的同学则会认为这些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知识根本不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同学则可能是正在面临寻找实习的压力,从而选择课堂上分心或者干脆不来。
另外还有的学生对 AI 知识
感到陌生且对于掌握它并没有足够的信心,逃课或课堂分心可能是他们应对的一种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都影响着他们在这堂课上的表现。
用同理心而不是直接评判来得出结论
我当然可以让没做好的同学直接挂科,但是用 同理心
而不是简单的 评判态度
来看待学生的行为是更重要的。理解他们所处的情境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扩展视角:随处可见的 “懒惰” 行为
这种理解情境的视角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
-
工作中的拖延
:许多人在工作中会拖延任务,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他们感到压力过大、任务过于繁重或缺乏明确的指引。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资源,提升工作效率。 -
社交中的退缩
: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退缩或冷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社交焦虑或过去的负面经历导致的不安全感。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和接纳他们。 -
健康管理中的挑战
:一些人难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或者面临其他生活压力。通过理解他们的背景,我们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帮助。
结论
通过反思我这两个月的课堂行为,我意识到,所谓的 懒惰
实际上是由于多种看不见的障碍所导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切换情景
的视角技巧,以及使用同理心
去理解他人的行为,这样可以让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克服所遇见的问题。
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分享,并关注 CodeFit,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更多的精彩内容。
同时,你的 支持 和 反馈 对我非常重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互动。
谢谢大家,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