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协议栈丢包统计,记一次linux下串口数据丢包解决过程

项目中两个芯片之间用串口进行通信,由于传输格式中有校验位,在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总是校验失败。于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串口丢数据有两种情况(明显排除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不对),第一种是信道也就是串口线或者连接口不行,无法承受很高的波特率(我使用的波特率是921600),第二种就是接收端由于某种原因丢数据。通过观察我排除了第一种情况,因为如果是信道承受不了太高的波特率的话那平时的小段小段的...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项目中两个芯片之间用串口进行通信,由于传输格式中有校验位,在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总是校验失败。于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串口丢数据有两种情况(明显排除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不对),第一种是信道也就是串口线或者连接口不行,无法承受很高的波特率(我使用的波特率是921600),第二种就是接收端由于某种原因丢数据。通过观察我排除了第一种情况,因为如果是信道承受不了太高的波特率的话那平时的小段小段的数据也可能会丢包,而明显我的情况是只有在一次传输大量数据(大概512字节以上)时才会丢数据。所以问题出在接收端的处理流程。

于是借此机会也了解了一般linux中串口接收数据的处理流程。我们都知道应用层通过select和read来及时的读取串口的数据,而读取的数据其实是内存里的FIFO缓冲区的数据。而串口模块的数据从RXD最终到内存里的FIFO会经过几个流程,大概如下图所示(这里我们仅分析串口接收端即RXD的处理流程):

c4e11ee806fd0767a37bd3dc91798e7b.png

图1 串口接收端处理流程

如图所示,串并转换模块将来自于RXD传输线上的数据转换成对应的一段数据,比如8位数据位一位停止位无校验位的情况下,就是转换成9bit的数据。然后将其中传输的数据部分写入到模块自带的硬件FIFO中(有了硬件FIFO,cpu就不用每接收到一个字节触发一次中断了)。当硬件FIFO达到设定的阈值时触发串口中断,串口中断处理程序通过配置DMA来搬运存在硬FIFO里的数据到内存里开辟的软FIFO里。应用层通过read()等接口读取内存中FIFO的数据。

接收端发生了丢失

  • 3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