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触发器实战应用指南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触发器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于自动执行特定操作的数据库对象,如INSERT、UPDATE或DELETE等。本文讨论了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创建语法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触发器可扩展SQL功能,维护数据完整性,并且影响数据库性能。文章提供了SQL代码示例,并探讨了触发器在保持数据一致性、审计追踪和实施业务规则中的应用。文章还指出了创建触发器的步骤,并强调了在设计数据库时考虑触发器性能的重要性。 触发器例子

1. 触发器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和概念

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存储程序,它会在数据库系统中发生特定事件时自动执行。这些事件通常包括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触发器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自动化处理和维护数据完整性的需求,它们能够执行复杂的业务规则和数据校验,而无需手动编写代码来处理每个操作。

触发器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强大工具,它们可以在满足某些前提条件下,如特定时间或者发生某些操作后,自动触发预定义的SQL语句。这使得数据库管理员或开发者能够更好地控制数据库的行为,同时减少应用层的代码复杂性。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包括它们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优势和潜在风险。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触发器以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并提供触发器的最佳实践指南,以确保其高效且可靠地运行。接下来的章节将会更深入地介绍触发器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性能考量。

2. 创建触发器的基本语法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创建触发器的基本语法,这是实现数据库自动化处理的关键。我们会分析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语法差异,并通过具体的示例来演示如何构建触发器。此外,我们还将详细讨论触发器的调试技巧,以确保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2.1 触发器的基本构成

2.1.1 触发器的定义和结构

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的存储过程,它与表事件(如INSERT、UPDATE、DELETE)相关联,并自动执行。触发器可以用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自动执行复杂的业务逻辑,或者为数据库操作生成日志等。

触发器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 触发器名称:用于唯一标识触发器的名称。 - 触发事件:定义触发器将响应的数据库事件,例如INSERT、UPDATE或DELETE。 - 触发条件:可选部分,用于指定一个布尔表达式,只有在该表达式为真时触发器才会执行。 - 触发操作:在满足触发条件时,需要执行的操作。这部分可以是复杂的逻辑或多个SQL语句。

2.1.2 触发器的类型和区别

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触发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 行级触发器:在触发事件影响到每一行数据时都会触发执行。 - 语句级触发器:在触发事件影响到表的任何行之前仅触发一次。

了解触发器的类型和区别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触发器将如何响应数据库事件。行级触发器提供了更强的控制能力,但可能会引起性能问题。语句级触发器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更有效率。

2.2 触发器的创建语法详解

2.2.1 MySQL中的触发器创建语法

在MySQL中,创建触发器的语法如下:

CREATE TRIGGER trigger_name
{ BEFORE | AFTER } { INSERT | UPDATE | DELETE }
ON table_name FOR EACH ROW
BEGIN
    -- 触发器逻辑代码
END;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创建一个MySQL触发器。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after_insert_test_table
AFTER INSERT ON test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INSERT INTO trigger_log (description) VALUES ('New row inserted.');
END;
DELIMITER ;

在这个示例中,每当 test_table 表中有新的行被插入后,都会向 trigger_log 表中插入一条日志记录。

2.2.2 SQL Server中的触发器创建语法

SQL Server使用类似的语法结构来创建触发器:

CREATE TRIGGER trigger_name
ON table_name
{ { FOR | AFTER } { { INSERT } [ ,...n ] | { UPDATE } [ ,...n ] | { DELETE } [ ,...n ] } }
AS
-- 触发器逻辑代码

以下是创建SQL Server触发器的一个示例:

CREATE TRIGGER tr_after_insert
AFTER INSERT ON test_table
AS
BEGIN
    INSERT INTO trigger_log (description) VALUES ('New row inserted.');
END;

这段代码与MySQL示例类似,都是在 test_table 表中插入新记录后记录日志。

2.2.3 Oracle中的触发器创建语法

Oracle触发器的创建语法也类似,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trigger_name
{ BEFORE | AFTER } { INSERT | UPDATE | DELETE }
ON table_name
[ FOR EACH { ROW | STATEMENT } ]
BEGIN
    -- 触发器逻辑代码
END;

在Oracle中,创建触发器的示例如下: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tr_after_insert
AFTER INSERT ON test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INSERT INTO trigger_log (description) VALUES ('New row inserted.');
END;
/

在Oracle中,触发器创建后必须用斜杠( / )来结束定义。

2.3 触发器示例与调试

2.3.1 简单触发器的创建和测试

我们已经通过上述示例看到了触发器的基本创建过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测试案例,以检查触发器是否如预期那样工作:

INSERT INTO test_table (column1, column2) VALUES (value1, value2);

执行这个插入操作后,检查 trigger_log 表,应该可以看到与新插入的行相对应的日志记录。

2.3.2 触发器调试技巧

调试触发器时,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 使用 RAISE_APPLICATION_ERROR 来显示错误消息,帮助定位触发器逻辑中的问题。 - 检查数据库中的日志表,以确认触发器是否触发并记录了预期的操作。 - 使用事务管理语句如 ROLLBACK 来撤销触发器操作,便于反复测试触发器逻辑。 - 使用 SET TRIGGER 语句来临时禁用触发器,排除触发器逻辑错误干扰。

通过这些步骤,您可以确保触发器在实际应用中稳定运行,且能够按预期执行其功能。

3. 触发器在维护数据一致性中的应用

3.1 触发器与事务管理

3.1.1 触发器在事务中的角色

数据库事务管理是确保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关键部分。触发器可以与事务紧密集成,以增强对数据操作的控制。在事务执行的各个阶段,触发器可以被设置为在特定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自动执行,从而保证事务的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ACID属性)。

触发器在事务中的角色可以多样化,如:

  • 在事务提交之前进行数据的最终检查。
  • 在事务回滚之后执行数据的清理操作。
  • 在事务中自动记录操作日志或更改历史。

触发器通过在数据操作前后介入,使得复杂的业务规则可以在数据库层面得到强制执行,减少了应用程序的负担,并且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数据状态。

3.1.2 保证数据一致性的触发器设计

设计一个能够保证数据一致性的触发器需要遵循一些关键原则:

  • 最小化触发器的作用范围 :触发器应该仅影响必要的数据,避免对数据库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 明确触发条件和动作 :触发器应当在明确的条件下触发,执行预定义的动作。
  • 考虑事务边界 :触发器应当在事务的边界内执行,确保其行为能够被事务正确管理。

下面是一个MySQL触发器设计的简单例子,用于在插入操作后自动更新一个计数器表: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after_insert_order
AFTER INSERT ON orders
FOR EACH ROW
BEGIN
    UPDATE counter_table SET total_orders = total_orders + 1;
END;
DELIMITER ;

在上述例子中,每当 orders 表中新插入一条记录后, counter_table 表中的 total_orders 字段就会自动增加。

3.2 触发器与约束的区别和联系

3.2.1 触发器与外键约束的对比

触发器和约束都是保证数据库数据完整性的机制,但它们在功能和应用上有所不同。外键约束主要用于维护不同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通过拒绝不符合参照关系的数据来防止数据丢失。触发器则可以执行更复杂的操作,除了参照完整性,还可以实现其他业务规则。

触发器与外键约束的主要对比点包括:

  • 操作类型 :外键约束主要防止无效数据的插入或更新,而触发器可以执行任意的SQL语句,实现业务逻辑。
  • 执行时机 :外键约束在数据操作执行时立即生效,而触发器可以设置在数据操作的前后。
  • 灵活性 :触发器提供了更高程度的灵活性,可以执行复杂的检查和数据修改操作。

3.2.2 触发器与检查约束的互补性

检查约束(CHECK constraints)是数据库中用来限制列值的范围的一种机制。触发器与检查约束在功能上有所重叠,但触发器更加强大和灵活,能够实现跨多个列或表的复杂验证。

  • 范围限制 :检查约束通常用于限制单个列的值。触发器可以检查多个列的值的组合。
  • 错误处理 :当违反检查约束时,数据库操作会直接失败。触发器可以提供更多的错误处理选项,例如记录错误日志、进行数据转换等。
  • 动态条件 :检查约束通常只允许静态条件。触发器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决定是否允许某个数据操作。

3.3 触发器在级联操作中的应用

3.3.1 级联更新与删除触发器示例

级联操作是数据库设计中用来维护数据一致性的技术之一,它允许在修改或删除一条记录时,自动更新或删除与之相关的其他记录。虽然许多数据库系统(如MySQL、SQL Server)提供了内置的级联删除和更新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触发器来实现级联操作可能更为灵活。

以下是一个触发器示例,实现当删除 orders 表中的一条记录时,自动删除 order_details 表中相关联的记录: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before_order_delete
BEFORE DELETE ON orders
FOR EACH ROW
BEGIN
    DELETE FROM order_details WHERE order_details.order_id = OLD.id;
END;
DELIMITER ;

在上述代码中, BEFORE DELETE ON orders 定义了触发器将在删除 orders 表中的记录之前执行, OLD.id 代表被删除记录的 id 字段值。

3.3.2 触发器在多表同步更新中的作用

在复杂的数据库设计中,多个表可能需要同步更新以保持数据一致性。这时,手动维护每个表可能会很困难且容易出错。使用触发器可以自动化这一过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同步。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订单系统,其中包含订单表 orders 和客户表 customers ,每当订单状态更新时,客户表中的相关信息也需要相应更新。我们可以使用触发器来实现这一需求: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after_order_update
AFTER UPDATE ON orders
FOR EACH ROW
BEGIN
    IF OLD.status <> NEW.status THEN
        UPDATE customers SET total_orders = total_orders + 1 WHERE id = NEW.customer_id;
    END IF;
END;
DELIMITER ;

上述触发器在 orders 表的状态字段被更新后执行,如果状态发生变化,则同步更新 customers 表中的 total_orders 字段。

请注意,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必须仔细设计触发器来避免无限循环和死锁的问题。例如,在更新 orders 表的同一操作中又去更新 customers 表,可能会造成循环触发。为避免这种情况,触发器可以设计成只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执行,或者使用数据库事务来控制操作的顺序。

4. 触发器在审计和日志记录中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中,审计和日志记录是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流程合规的关键组成部分。触发器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内置功能,可以自动化地记录数据变更和用户操作,成为实施审计和日志记录的重要工具。

4.1 触发器在审计中的应用

4.1.1 审计触发器的创建和管理

审计触发器的创建和管理是确保数据库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政策的重要步骤。审计触发器可以记录关键表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以备将来审查。

CREATE TRIGGER audit_trigger
AFTER INSERT ON sensitive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 插入审计日志到审计表中
  INSERT INTO audit_log (user_id, action, action_time, details)
  VALUES (CURRENT_USER(), 'INSERT', NOW(), NEW.*);
END;

在上述示例中,每当在 sensitive_table 表中插入新记录时,触发器 audit_trigger 会被激活。触发器执行后,新记录的详细信息会被插入到 audit_log 表中。为了增强审计功能,可以将此触发器与时间戳结合,记录谁在何时执行了什么操作。

4.1.2 审计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审计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是为了从审计日志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SQL查询是审计数据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SELECT user_id, COUNT(*) AS action_count
FROM audit_log
WHERE action IN ('INSERT', 'UPDATE', 'DELETE')
GROUP BY user_id
ORDER BY action_count DESC;

上述查询可以用于生成审计报告,显示了用户对敏感数据操作的频率。这样的报告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异常操作模式或评估特定用户的权限使用情况。

4.2 触发器在日志记录中的应用

4.2.1 数据变更日志的自动记录

数据变更日志的自动记录对于追踪和回溯数据库中的数据变更至关重要。触发器可以用来自动记录每次数据变更的细节。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data_change_log
AFTER UPDATE ON data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IF OLD.column_name <> NEW.column_name THEN
    INSERT INTO change_log (table_name, record_id, column_name, old_value, new_value, change_time)
    VALUES ('data_table', OLD.id, 'column_name', OLD.column_name, NEW.column_name, NOW());
  END IF;
END;

DELIMITER ;

在上面的触发器中,如果 data_table 表的 column_name 列发生变化,那么变化前后的值都会被记录在 change_log 表中。这为数据变更的历史提供了详细的审计跟踪。

4.2.2 异常操作的监控与报警

异常操作的监控与报警是为了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并及时采取行动。触发器可用于检测不寻常的操作模式或未授权的数据库访问尝试。

CREATE TRIGGER access_alert
AFTER CONNECT ON DATABASE
FOR EACH STATEMENT
BEGIN
  IF CURRENT_USER() NOT IN ('expected_user_list') THEN
    INSERT INTO alert_log (user_name, access_time, access_type)
    VALUES (CURRENT_USER(), NOW(), 'UNAUTHORIZED');
  END IF;
END;

在该示例中,每当有未在预期用户列表中的用户尝试连接到数据库时,触发器 access_alert 会自动记录此事件到 alert_log 表中。系统管理员可以定期审查 alert_log 表,以识别和调查潜在的安全威胁。

4.3 触发器与其他日志技术的结合

4.3.1 触发器与应用日志的整合

触发器与应用日志的整合能够使开发者和系统管理员在应用层面上获取数据库操作的详细信息。这对于确保应用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一致性至关重要。

CREATE TRIGGER app_log_integration
BEFORE INSERT ON application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 将应用程序日志消息格式化为JSON格式
  SET @app_log_msg = JSON_OBJECT('event_type', 'INSERT', 'table_name', 'application_table', 'data', JSON_OBJECT('id', NEW.id, 'name', NEW.name));
  -- 将JSON格式的应用日志消息写入到应用程序日志服务
  CALL app_log_service(@app_log_msg);
END;

在此场景中,触发器在每次向 application_table 表插入新记录之前,都会生成一个JSON格式的应用程序日志消息,并将其传递给一个假设的 app_log_service 服务,该服务负责将日志消息发送到外部应用程序日志服务。

4.3.2 触发器与系统日志的交互使用

触发器与系统日志的交互使用对于系统级事件的审计和监控至关重要。系统管理员可以利用触发器来记录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关键事件。

CREATE TRIGGER system_event_log
AFTER LOGON ON DATABASE
FOR EACH STATEMENT
BEGIN
  -- 向系统日志中记录登录事件
  SET @log_msg = CONCAT('User ', CURRENT_USER(), ' logged in at ', NOW());
  -- 将消息追加到系统日志文件(假设是使用syslog服务)
  CALL syslog(@log_msg);
END;

上述触发器在任何用户登录到数据库时激活,它将登录事件的消息格式化为字符串,并使用一个假设的 syslog 函数将其记录到系统日志。这有助于追踪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和访问模式。

触发器在审计和日志记录中的应用提供了监控数据库操作和用户行为的强大手段。通过对关键操作的自动记录和异常情况的及时通知,触发器为维护企业数据安全和业务合规提供了有效支持。在下一章节,我们将探讨触发器在实施复杂业务规则方面的应用。

5. 触发器用于实施复杂业务规则的实例

触发器不仅仅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或作为审计的一部分,它们还可以用来实施复杂业务规则。在实际的业务流程中,这些规则可能涉及到权限控制、流程自动化等多个方面。本章将探讨触发器如何在这些高级场景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使用触发器解决实际问题。

5.1 触发器在权限控制中的应用

5.1.1 触发器实现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

在复杂的业务系统中,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常见的权限管理方式。触发器可以在用户试图访问或修改数据时,检查其角色和权限。

CREATE TRIGGER CheckRoleAccess
BEFORE INSERT ON sensitive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 检查当前用户的角色是否允许执行插入操作
    IF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user_roles WHERE user_id = NEW.user_id AND role = 'allowed_role') THEN
        SIGNAL SQLSTATE '45000' SET MESSAGE_TEXT = 'Access denied.';
    END IF;
END;

在上述代码示例中, CheckRoleAccess 触发器会在向 sensitive_table 表中插入新数据前执行。如果当前用户的角色不是被允许的,则触发器会抛出一个错误,阻止操作。

5.1.2 触发器在数据访问控制中的作用

除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外,触发器也可以用于记录谁在什么时候访问了敏感数据,或者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动态调整数据视图。

CREATE TRIGGER LogAccess
AFTER SELECT ON sensitive_table
FOR EACH ROW
BEGIN
    INSERT INTO access_log(user_id, table_name, access_time)
    VALUES (CURRENT_USER(), 'sensitive_table', NOW());
END;

LogAccess 触发器会在对 sensitive_table 表的任何选择操作后触发,将用户ID、表名和当前时间记录到日志表 access_log 中。

5.2 触发器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

5.2.1 触发器在订单处理流程中的运用

在订单处理系统中,触发器可以自动执行如库存减量、发票生成等任务,确保订单流程的完整性。

CREATE TRIGGER UpdateInventory
AFTER INSERT ON orders
FOR EACH ROW
BEGIN
    UPDATE inventory SET quantity = quantity - NEW.quantity
    WHERE product_id = NEW.product_id;
END;

UpdateInventory 触发器会在订单表 orders 中插入新订单后执行。它自动更新库存表 inventory ,以反映订单中产品的减少。

5.2.2 触发器在库存管理中的动态调整

库存管理中可能会有复杂的业务逻辑,例如低库存警告、自动补货等。触发器可以在库存量低于某个阈值时执行补货操作。

CREATE TRIGGER CheckStockLevel
AFTER UPDATE OF quantity ON inventory
FOR EACH ROW
BEGIN
    IF NEW.quantity <= 10 AND OLD.quantity > 10 THEN
        -- 自动向供应商发送补货请求
        CALL SendReplenishmentRequest(NEW.product_id);
    END IF;
END;

CheckStockLevel 触发器会在库存表 inventory 更新后触发,检查特定产品库存是否低于预设的警告水平(例如10个单位),如果是,则调用一个存储过程 SendReplenishmentRequest 来处理补货请求。

5.3 高级触发器示例分析

5.3.1 复杂业务逻辑的触发器实现

有时候,业务逻辑可能涉及到多个表的更新和复杂的条件判断。使用触发器可以确保这些操作的原子性。

CREATE TRIGGER ProcessOrderPayment
AFTER UPDATE ON orders
FOR EACH ROW
BEGIN
    IF NEW.state = 'paid' THEN
        -- 处理支付后操作,例如发货和更新状态
        UPDATE shipments SET status = 'shipped' WHERE order_id = NEW.id;
        UPDATE orders SET state = 'shipped' WHERE id = NEW.id;
    END IF;
END;

ProcessOrderPayment 触发器会在订单状态更新为 "paid" 时触发,触发器会进一步处理支付后的工作流程,包括更新发货表和订单状态。

5.3.2 触发器在数据安全策略中的应用

数据安全策略要求严格,触发器可以在数据被访问前验证用户权限或加密数据。

CREATE TRIGGER VerifyAccess
BEFORE SELECT ON confidential_data
FOR EACH ROW
BEGIN
    -- 确保只有特定用户可以访问敏感数据
    IF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user_access WHERE user_id = CURRENT_USER()) THEN
        SIGNAL SQLSTATE '45000' SET MESSAGE_TEXT = 'Access denied.';
    END IF;
END;

VerifyAccess 触发器会在用户试图访问 confidential_data 表之前执行。它检查用户是否有权访问这些数据,如果没有,则阻止查询。

触发器可以实现复杂业务规则,例如权限控制、业务流程自动化等。但使用触发器时,必须注意它们可能对数据库性能产生的影响,并遵循最佳实践来设计触发器,以避免潜在的问题。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触发器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于自动执行特定操作的数据库对象,如INSERT、UPDATE或DELETE等。本文讨论了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创建语法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触发器可扩展SQL功能,维护数据完整性,并且影响数据库性能。文章提供了SQL代码示例,并探讨了触发器在保持数据一致性、审计追踪和实施业务规则中的应用。文章还指出了创建触发器的步骤,并强调了在设计数据库时考虑触发器性能的重要性。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 28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1 目标检测的定义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的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各类物体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目标检测任务可分为两个关键的子任务,目标定位和目标分类。首先检测图像中目标的位置(目标定位),然后给出每个目标的具体类别(目标分类)。输出结果是一个边界框(称为Bounding-box,一般形式为(x1,y1,x2,y2),表示框的左上角坐标和右下角坐标),一个置信度分数(Confidence Score),表示边界框中是否包含检测对象的概率和各个类别的概率(首先得到类别概率,经过Softmax可得到类别标签)。 1.1 Two stage方法 目前主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类:Two stage和One stage。Two stage方法将目标检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Region Proposal 生成阶段,主要用于生成潜在的目标候选框(Bounding-box proposals)。这个阶段通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一些技巧(如选择性搜索)来生成候选框。第二个阶段是分类和位置精修阶段,将第一个阶段生成的候选框输入到另一个 CNN 中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对候选框的位置进行微调。Two stage 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缺点是速度相对较慢。 常见Tow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R-CNN系列、SPPNet等。 1.2 One stage方法 One stage方法直接利用模型提取特征值,并利用这些特征值进行目标的分类和定位,不需要生成Region Proposal。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因为省略了Region Proposal生成的过程。One stage方法的缺点是准确度相对较低,因为它没有对潜在的目标进行预先筛选。 常见的One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YOLO系列、SSD系列和RetinaNet等。 2 常见名词解释 2.1 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 目标检测模型一般会给出目标的多个预测边界框,对成百上千的预测边界框都进行调整肯定是不可行的,需要对这些结果先进行一个大体的挑选。NMS称为非极大值抑制,作用是从众多预测边界框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结果,这样可以加快算法效率,其主要流程如下: 设定一个置信度分数阈值,将置信度分数小于阈值的直接过滤掉 将剩下框的置信度分数从大到小排序,选中值最大的框 遍历其余的框,如果和当前框的重叠面积(IOU)大于设定的阈值(一般为0.7),就将框删除(超过设定阈值,认为两个框的里面的物体属于同一个类别) 从未处理的框中继续选一个置信度分数最大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框处理完毕 2.2 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 定义了两个边界框的重叠度,当预测边界框和真实边界框差异很小时,或重叠度很大时,表示模型产生的预测边界框很准确。边界框A、B的IOU计算公式为: 2.3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即均值平均精度,是评估目标检测模型效果的最重要指标,这个值介于0到1之间,且越大越好。mAP是AP(Average Precision)的平均值,那么首先需要了解AP的概念。想要了解AP的概念,还要首先了解目标检测中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 首先我们设置置信度阈值(Confidence Threshold)和IoU阈值(一般设置为0.5,也会衡量0.75以及0.9的mAP值): 当一个预测边界框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TP)时,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Confidence Score > Confidence Threshold 预测类别匹配真实值(Ground truth)的类别 预测边界框的IoU大于设定的IoU阈值 不满足条件2或条件3,则认为是False Positive(FP)。当对应同一个真值有多个预测结果时,只有最高置信度分数的预测结果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其余被认为是False Positive。 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如下图所示: Precision表示TP与预测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Recall表示TP与真实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改变不同的置信度阈值,可以获得多组Precision和Recall,Recall放X轴,Precision放Y轴,可以画出一个Precision-Recall曲线,简称P-R
1 目标检测的定义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的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各类物体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目标检测任务可分为两个关键的子任务,目标定位和目标分类。首先检测图像中目标的位置(目标定位),然后给出每个目标的具体类别(目标分类)。输出结果是一个边界框(称为Bounding-box,一般形式为(x1,y1,x2,y2),表示框的左上角坐标和右下角坐标),一个置信度分数(Confidence Score),表示边界框中是否包含检测对象的概率和各个类别的概率(首先得到类别概率,经过Softmax可得到类别标签)。 1.1 Two stage方法 目前主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类:Two stage和One stage。Two stage方法将目标检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Region Proposal 生成阶段,主要用于生成潜在的目标候选框(Bounding-box proposals)。这个阶段通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一些技巧(如选择性搜索)来生成候选框。第二个阶段是分类和位置精修阶段,将第一个阶段生成的候选框输入到另一个 CNN 中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对候选框的位置进行微调。Two stage 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缺点是速度相对较慢。 常见Tow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R-CNN系列、SPPNet等。 1.2 One stage方法 One stage方法直接利用模型提取特征值,并利用这些特征值进行目标的分类和定位,不需要生成Region Proposal。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因为省略了Region Proposal生成的过程。One stage方法的缺点是准确度相对较低,因为它没有对潜在的目标进行预先筛选。 常见的One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YOLO系列、SSD系列和RetinaNet等。 2 常见名词解释 2.1 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 目标检测模型一般会给出目标的多个预测边界框,对成百上千的预测边界框都进行调整肯定是不可行的,需要对这些结果先进行一个大体的挑选。NMS称为非极大值抑制,作用是从众多预测边界框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结果,这样可以加快算法效率,其主要流程如下: 设定一个置信度分数阈值,将置信度分数小于阈值的直接过滤掉 将剩下框的置信度分数从大到小排序,选中值最大的框 遍历其余的框,如果和当前框的重叠面积(IOU)大于设定的阈值(一般为0.7),就将框删除(超过设定阈值,认为两个框的里面的物体属于同一个类别) 从未处理的框中继续选一个置信度分数最大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框处理完毕 2.2 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 定义了两个边界框的重叠度,当预测边界框和真实边界框差异很小时,或重叠度很大时,表示模型产生的预测边界框很准确。边界框A、B的IOU计算公式为: 2.3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即均值平均精度,是评估目标检测模型效果的最重要指标,这个值介于0到1之间,且越大越好。mAP是AP(Average Precision)的平均值,那么首先需要了解AP的概念。想要了解AP的概念,还要首先了解目标检测中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 首先我们设置置信度阈值(Confidence Threshold)和IoU阈值(一般设置为0.5,也会衡量0.75以及0.9的mAP值): 当一个预测边界框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TP)时,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Confidence Score > Confidence Threshold 预测类别匹配真实值(Ground truth)的类别 预测边界框的IoU大于设定的IoU阈值 不满足条件2或条件3,则认为是False Positive(FP)。当对应同一个真值有多个预测结果时,只有最高置信度分数的预测结果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其余被认为是False Positive。 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如下图所示: Precision表示TP与预测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Recall表示TP与真实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改变不同的置信度阈值,可以获得多组Precision和Recall,Recall放X轴,Precision放Y轴,可以画出一个Precision-Recall曲线,简称P-R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