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数据库性能调整实战指南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Oracle数据库作为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佼佼者,其性能调整是关键技能之一。本培训资料全面覆盖了性能调整的基础概念与高级技术,包括SQL查询优化、索引设计、存储结构调整、内存分配和并发控制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学习,读者能够掌握Oracle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实用方法,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减少资源消耗,进而提升业务效率。培训资料适合初学者及有一定经验的DBA,旨在通过实践案例和监控工具的介绍,培养数据库性能调优专家。 oracle数据库培训资料

1. Oracle数据库性能调整概念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Oracle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平台,其性能表现直接影响到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性能调整是数据库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涉及对数据库系统各个层面的优化,以确保系统能以最佳状态运行。

性能调整不仅包括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如CPU、内存和磁盘I/O,还涉及到软件层面,如数据库参数的设置、SQL查询的优化、存储结构的设计和内存管理策略。数据库管理员(DBA)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潜在的瓶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

理解Oracle数据库性能调整的概念,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工作原理、性能监控的方法,以及各种优化技术的应用。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性能调整的基本理念,为接下来深入每个具体性能优化话题奠定基础。

2. SQL查询优化技术

2.1 SQL查询的基本原理

2.1.1 SQL查询的执行流程

在深入探讨SQL查询优化之前,理解其基本的执行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当一个SQL查询语句提交给数据库时,它会经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语法分析 :数据库首先检查SQL语句的语法是否正确,生成解析树。
  2. 语义分析 :检查查询中引用的对象(比如表和字段)是否存在于数据库中。
  3. 查询优化 :查询优化器根据统计信息生成多个执行计划,并从中选择最优的一个。
  4. 执行计划执行 :按照优化器选择的执行计划执行SQL语句。
  5. 结果处理 :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

这一连串的步骤中,查询优化阶段对最终的执行效率影响最大。不同的执行计划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性能表现。

代码块示例展示一个简单的查询语句,并解释其执行流程。

-- 示例SQL查询语句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 10;

执行流程解析: - 语法分析 :数据库将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 10; 这个语句转换成解析树。 - 语义分析 :数据库验证 employees 表是否存在,并检查 department_id 字段是否为有效字段。 - 查询优化 :优化器可能会选择对 department_id 进行索引扫描,或者如果统计信息显示 department_id 为10的行数非常多,它可能会选择全表扫描。 - 执行计划执行 :根据优化器选择的执行计划执行查询。 - 结果处理 :将查询结果展示给用户。

2.1.2 查询优化器的作用与选择

查询优化器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件,它负责决定如何最有效地执行SQL语句。优化器的工作依赖于统计信息、索引信息、查询成本估算和内置的启发式规则。

优化器主要有以下两类执行计划选择策略:

  • 基于规则的优化(Rule-based Optimization, RBO) :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为SQL语句生成执行计划。这种方法往往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紧密相关,可移植性差,已逐步被淘汰。
  • 基于成本的优化(Cost-based Optimization, CBO) :根据统计信息估算查询执行的成本(如CPU、I/O次数等),选择成本最小的执行计划。这种方法更加通用,优化器的智能性也更高。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成本的优化是主流。优化器会生成多份可能的执行计划,然后对比这些计划的成本,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执行计划。

代码块示例演示如何查看优化器生成的执行计划。

-- 查看执行计划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 10;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上述示例中, EXPLAIN PLAN 语句用于生成执行计划,而 DBMS_XPLAN.DISPLAY 函数用于展示该计划。通过分析输出,我们可以了解优化器选择的执行路径。

2.2 SQL性能的常见问题

2.2.1 理解全表扫描与索引扫描的区别

在Oracle数据库中,执行查询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全表扫描和索引扫描。全表扫描涉及到遍历整个表的数据块,而索引扫描则是利用索引来快速定位数据。

  • 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 FTS) :全表扫描不依赖索引,而是读取表中的每一个数据块,扫描所有的行。当表中的数据量不是很大或者查询不能有效利用索引时,全表扫描可能是合理的。但如果表很大,那么全表扫描可能非常耗时。
  • 索引扫描(Index Scan) :当查询可以利用索引时,数据库执行索引扫描,只访问索引和必要的数据块。索引扫描又分为两种:索引唯一扫描和索引范围扫描。

代码块展示一个索引扫描的示例。

--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dx_dept_id ON employees(department_id);

-- 执行索引扫描查询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 10;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在上述代码块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针对 department_id 字段的索引,然后执行了一个带有条件的查询。通过 EXPLAIN PLAN DBMS_XPLAN.DISPLAY 函数,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库选择的执行计划是索引扫描。

2.2.2 连接操作的性能考量

在执行多表连接时,性能考量尤为重要。连接操作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连接的类型、连接条件的索引使用、被连接表的大小等。

  • 嵌套循环连接(Nested Loop Join) :适用于小表与大表连接的场景,其中外循环通常扫描小表,内循环扫描大表,并利用索引进行快速查找。
  • 哈希连接(Hash Join) :适用于大表与大表的连接,创建一个哈希表用于快速匹配。
  • 排序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当连接条件上没有可用的索引时,排序合并连接可能会被使用。它首先对每个表按照连接键进行排序,然后合并两个已排序的结果集。

在多表连接的查询中,通常优先使用能够利用索引的连接类型和连接条件。如果可能,将连接操作中涉及到的列建立合适的索引会显著提升查询性能。

代码块展示一个嵌套循环连接的示例。

-- 假设有两个表:orders 和 customers
-- orders表包含customer_id列,customers表也有一个customer_id列用于连接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orders 
JOIN customers ON orders.customer_id = customers.customer_id;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在上述代码块中,我们通过一个连接查询获取了订单和客户的详细信息。优化器会根据统计信息和可用索引来决定使用哪种连接策略。通过执行计划,我们可以分析和优化查询。

2.3 高效SQL语句的编写技巧

2.3.1 避免SELECT *

在编写SQL查询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SELECT * 。使用 SELECT * 意味着从数据库中检索所有列,这在数据量大时会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 增加I/O消耗 :数据库需要从磁盘读取更多的数据块到内存。
  • 增加网络负载 :如果查询是远程执行的,更多的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传输。
  • 减少缓存效率 :由于返回更多的数据,缓存被使用的效率降低,需要更多内存空间。

代码块示例演示如何使用具体的列名替代 SELECT *

-- 不推荐的写法
SELECT * FROM employees;

-- 推荐的写法
SELECT employee_id, first_name, last_name, department_id FROM employees;

在上述代码块中,我们推荐使用具体的列名列表,这样不仅提高了查询效率,而且也有助于维护SQL语句的可读性。

2.3.2 利用EXPLAIN PLAN分析查询计划

EXPLAIN PLAN 命令是一个重要的SQL优化工具。它提供了一种方式,让我们可以预览SQL语句的执行计划,而无需真正执行这个查询。

对于复杂的SQL语句,我们可以通过 EXPLAIN PLAN 来理解优化器是如何执行查询的,以及它选择的路径是否是最优的。如果发现优化器的执行计划不是最佳选择,开发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添加或修改索引,调整查询语句等,以提高执行效率。

代码块示例展示如何使用 EXPLAIN PLAN 来获取查询计划。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employee_id, e.first_name, e.last_name, d.department_name 
FROM employees e, departments d 
WHERE e.department_id = d.department_id;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

通过分析 EXPLAIN PLAN 的输出结果,可以有效地诊断和优化SQL语句,从而改进整个数据库应用的性能。

以上章节为第二章内容,接下来将是第三章内容。

3. 索引设计与应用

3.1 索引的种类及其选择

3.1.1 B-tree索引的原理与适用场景

B-tree索引是Oracle数据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索引类型,它通过维护索引键的排序顺序,有效地支持数据的快速检索。B-tree索引能够同时支持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特别适用于数据分布比较均匀的场景。

在理解B-tree索引的工作原理之前,需要先明白索引中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的概念。在B-tree索引中,非叶子节点用于快速定位到包含目标数据的叶子节点。索引项在叶子节点中是有序的,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快速检索。

B-tree索引适用于: - 数据量大且经常被查询的列。 - 列中值分布较为均匀的场景,以避免出现“索引偏斜”。 - 包含等值查询或者范围查询的场景。

代码示例:

CREATE INDEX idx_exampl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逻辑分析与参数说明: 在创建B-tree索引时, CREATE INDEX 语句指定了索引名称 idx_example 以及要索引的表 table_name 和列 column_name 。索引的列应该选择那些常用于WHERE子句和JOIN条件的列,这样的列能够显著提高查询性能。

3.1.2 Bitmap索引的特点与优势

Bitmap索引是另一种索引类型,它使用位图来表示数据值和行位置的对应关系,适用于包含有限、离散值的列。由于位图索引使用位操作(AND、OR、NOT)来处理多个索引项,因此特别适用于执行复杂查询(如多个条件的OR连接)的场景。

位图索引的特点包括: - 占用空间小,索引键值被转换成位图,且可以共享。 - 在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中表现优异,尤其在执行聚合操作时。 - 在高并发情况下效率很高,因为位图索引在多个会话中可以共享。 - 适用于多列组合查询,特别是当这些列的组合值不是很多的时候。

然而,位图索引在高并发的OLTP系统中并不推荐,因为其在并发插入和更新操作时可能成为性能瓶颈。

代码示例:

CREATE BITMAP INDEX idx_bitmap_exampl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逻辑分析与参数说明: 创建位图索引时,使用的是 CREATE BITMAP INDEX 语句,其中 idx_bitmap_example 是索引名称, table_name 是表名, column_name 是要建立索引的列名。位图索引适用于OLAP环境中多值离散的列,如性别、婚姻状况等,因为它可以高效处理包含多个条件的查询语句。

3.2 索引的创建与维护

3.2.1 创建索引的最佳实践

创建索引是数据库性能优化中的一项关键活动。以下是创建索引时的一些最佳实践: - 在列上有大量重复值时,通常只有少量唯一值的列适合创建位图索引。 - 对于经常用于查询的列,特别是那些作为JOIN操作的连接条件或者查询条件的列,应该考虑建立索引。 - 在创建索引之前,先分析数据分布和查询模式。使用 ANALYZE TABLE 命令可以收集统计信息,有助于优化器更好地做出决策。 - 避免在经常更新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的维护会增加DML操作的成本。

代码示例:

BEGIN
  DBMS_STATS.GATHER_TABLE_STATS OWNNAME => NULL, TABNAME => 'table_name', ESTIMATE_PERCENT => 100, METHOD_OPT => 'FOR ALL INDEXED COLUMNS';
END;

逻辑分析与参数说明: 在创建索引之前,使用 DBMS_STATS 包中的 GATHER_TABLE_STATS 过程来收集表的统计信息,这对于后续索引的创建和查询优化器的决策至关重要。 OWNNAME 参数为NULL表示针对当前用户下的表, TABNAME 指定了表名, ESTIMATE_PERCENT 参数设置为100来保证完全的采样, METHOD_OPT 参数定义了统计信息收集的策略,这里表示为所有索引列收集统计信息。

3.2.2 索引的监控与重建策略

索引的监控和重建是数据库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确保索引保持最优状态,从而提供最佳查询性能。

监控索引的方法包括: - 监控索引的使用情况,可以通过查询 V$ACCESS V$INDEX_USAGE 视图来实现。 - 监控索引的存储空间利用率,使用 DBA_INDEXES 视图来查看索引的 PCT USED PCT FREE 列。

重建索引的策略通常包括: - 定期重建不再使用的索引,可以使用 DBMS_SPACE_ADMIN.REBUILD_INDEX 过程。 - 如果索引由于插入、更新、删除操作而产生很多碎片,应该重建索引以减少物理存储空间的浪费,并提升访问效率。

代码示例:

BEGIN
  DBMS_SPACE_ADMIN.REBUILD_INDEX('owner', 'index_name');
END;

逻辑分析与参数说明: DBMS_SPACE_ADMIN.REBUILD_INDEX 过程用于重建指定的索引。参数 'owner' 'index_name' 分别指明了索引的所有者和索引名称。重建索引可以减少碎片化,并可能提高访问性能,特别是当索引由于数据修改操作变得不再高效时。

3.3 索引的性能影响

3.3.1 索引对增删改查操作的影响

索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操作(增删改查)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索引设计可以显著提升查询性能,但是也可能对增删改操作带来负面效果。

对于查询操作: - 索引可以加快查找过程,尤其是当表很大时。 - 索引减少了需要扫描的数据量,使得查询更快返回结果。

对于插入操作: - 索引会减慢插入速度,因为需要在索引数据结构中添加新的项。 - 在大量插入数据时,禁用索引或使用在线索引构建可以提高性能。

对于更新和删除操作: - 更新或删除操作可能需要在索引中查找并更新或删除相应的索引项。 - 如果操作涉及的列上有索引,那么需要更新这些索引,这可能会增加额外的开销。

3.3.2 大表和小表的索引策略差异

大表和小表的索引策略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基于数据量和查询模式的不同。

对于大表: - 大表上的索引通常是为了提高查询效率,特别是在涉及连接操作时。 - 由于数据量大,索引的维护成本(如插入、更新、删除操作)相较于查询性能的提升显得不那么重要。 - 对于大表来说,创建复合索引(即基于多个列的索引)通常比单独索引更有效。

对于小表: - 小表上的索引可能反而会降低性能,特别是在频繁进行插入操作的情况下。 - 如果查询只需要扫描小表的全部数据,那么使用全表扫描可能比使用索引更高效。 - 小表的索引可能主要用于连接操作,或是为了支持某些查询中的特定条件。

总的来说,索引的创建和维护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数据模式以及查询特性来权衡考虑。在设计索引策略时,应避免“一刀切”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制最优化的方案。

4. 存储结构调整技巧

4.1 表空间与数据文件管理

表空间是数据库的逻辑存储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数据文件组成,表空间在物理上对应于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文件。合理地管理表空间和数据文件对于数据库性能至关重要。

4.1.1 表空间的概念与作用

表空间是Oracle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的逻辑容器。它不仅是一个逻辑结构,还能反映出数据的物理存储情况。表空间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段,比如数据段、索引段和临时段等。段是对象(如表或索引)的物理存储的逻辑单元,由一个或多个区(extent)组成,区是由连续的数据库块(data block)组成。

表空间的创建和管理对数据库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数据访问速度和磁盘空间的有效利用。正确的表空间设计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更好地进行数据的备份、恢复和迁移,同时优化资源的使用。

4.1.2 自动与手动管理数据文件

在Oracle数据库中,数据文件可以设置为自动扩展(Autoextend)或固定大小(Uniform size)两种类型。

  • 自动扩展数据文件 允许数据文件在需要更多空间时自动增长。这对于快速空间增长的需求非常有用,但可能会导致磁盘空间的过度消耗。管理员可以通过设置最大文件大小来限制这种无限制的增长。

  • 手动管理数据文件 提供了更精细的控制,管理员需要预先分配足够的空间,并在需要时手动增加空间。这种方式避免了自动扩展可能造成的性能波动,但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劳动强度。

选择合适的数据文件管理策略,需要根据业务需求、数据访问模式和系统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 示例:创建一个带有自动扩展属性的数据文件
CREATE TABLESPACE ts_example
    DATAFILE 'C:\Oracle\oradata\ts_example.dbf' SIZE 100M
    AUTOEXTEND ON
    NEXT 50M MAXSIZE UNLIMITED;

上述代码创建了一个名为 ts_example 的表空间,并指定了一个初始大小为100MB的数据文件。文件将会在需要时自动扩展,每次扩展50MB,且没有上限。

4.2 段、区与数据块的优化

4.2.1 段的空间管理原理

段是Oracle数据库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逻辑单元,它是表空间中数据的集合。段由区组成,而区由连续的数据块组成。数据块是Oracle数据库I/O操作的最小单位。

空间管理的优化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回收段空间。正确的管理可以减少空间碎片,提升数据的连续性,从而提升查询性能和降低存储成本。

4.2.2 区的分配与回收策略

区的分配和回收是Oracle数据库空间管理的核心部分。数据库系统通过分配区来提供存储空间,随着数据的增删,空闲区也会产生。管理好这些空闲区,对于数据库性能至关重要。

  • 连续的空闲区分配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提升全表扫描的效率。
  • 空闲区的合并 :系统定期执行空闲区合并,可以回收未被使用的空间,防止空间碎片化。
-- 示例:合并表空间中的空闲空间
ALTER TABLESPACE ts_example COALESCE;

上述命令将对指定的表空间进行空间合并操作,通过减少空闲区的数量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4.3 数据库存储的监控与调整

4.3.1 监控存储空间使用情况

为了确保数据库性能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及时监控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 使用Enterprise Manager (EM) :EM是Oracle提供的图形化管理工具,它能够提供详细的存储空间使用情况报告,包括表空间、数据文件、段等各个级别的存储使用情况。

  • 利用DBA视图 :DBA视图提供了关于数据库存储空间使用情况的详细信息,例如 DBA_SEGMENTS DBA_DATA_FILES DBA_TABLESPACES 等。

4.3.2 调整存储参数以提升性能

存储参数的调整是优化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关键参数包括:

  • PCTINCREASE :在自动扩展数据文件时,新扩展部分与原有部分相比增长的百分比。
  • NEXT :数据文件在自动扩展时将增加的下一个空间大小。
  • MAXSIZE :数据文件自动扩展时的最大限制。

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针对不同的使用情况和性能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存储空间管理。

-- 示例:调整表空间的存储参数
ALTER TABLESPACE ts_example AUTOEXTEND ON MAXSIZE 5G;

上述代码将指定表空间的 ts_example 的数据文件自动扩展上限设置为5GB。

通过上述章节的介绍,读者应当掌握表空间与数据文件管理、段、区与数据块的优化以及如何监控与调整数据库存储来提升整体性能。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内存分配与SGA优化的策略和技巧。

5. 内存分配与SGA优化

5.1 SGA结构详解

5.1.1 SGA各组件的作用与配置

在Oracle数据库中,系统全局区(System Global Area,简称SGA)是服务器内存中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信息的区域。SGA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组件:

  • 数据库缓冲区缓存(Database Buffer Cache) :用于存储最近使用过的数据块,以减少物理I/O操作,提高数据检索效率。
  • 共享池(Shared Pool) :包括库缓存(Library Cache)和数据字典缓存(Data Dictionary Cache),用于存放SQL和PL/SQL语句以及相关的执行计划。
  • 重做日志缓冲区(Redo Log Buffer) :存储重做日志条目,这些条目记录了对数据库所做的所有更改,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能够恢复数据。
  • 大型池(Large Pool) Java池(Java Pool) :提供内存区域用于特殊用途,如RMAN操作和Java执行环境。

SGA的配置需要在数据库启动时通过参数文件进行设置,例如:

SGA_TARGET = 1G
DB_CACHE_SIZE = 500M
SHARED_POOL_SIZE = 200M

其中 SGA_TARGET 是一个动态参数,可以通过 ALTER SYSTEM 命令动态调整整个SGA的大小,而其他组件的大小则可以单独设置,但它们的总和不能超过 SGA_TARGET 指定的大小。

5.1.2 SGA的大小调整与内存限制

调整SGA大小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负载和物理内存容量进行。过小的SGA无法有效地缓存数据和重做信息,可能导致过多的磁盘I/O操作,而过大的SGA则可能会导致内存不足,影响系统整体性能。

例如,增加共享池的大小可以减少硬解析的次数,但过大的共享池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化。要调整SGA组件的大小,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ALTER SYSTEM SET SHARED_POOL_SIZE = 500M SCOPE=BOTH;

此外,需要留意操作系统对内存的限制,如Linux的 /proc/sys/vm/overcommit_memory 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中的行为。

5.2 内存分配策略

5.2.1 自动内存管理(AMM)与手动内存管理

Oracle提供两种内存管理方式:自动内存管理(AMM)和手动内存管理。

  • 自动内存管理 :通过 MEMORY_TARGET MEMORY_MAX_TARGET 参数来控制,Oracle数据库会自动管理SGA和PGA(程序全局区)的内存分配,简化了内存管理,更适合现代多核服务器和云计算环境。 sql ALTER SYSTEM SET MEMORY_TARGET = 1G SCOPE=BOTH;

  • 手动内存管理 :SGA各组件的大小由数据库管理员根据具体需求手动设置。这种方式允许对内存使用进行更精细的控制,但管理起来更为复杂,需要对数据库的工作负载有深入了解。

5.2.2 内存争用与调整建议

内存争用是指多个进程试图访问同一内存资源时发生的竞争。内存争用会导致性能问题,如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和缓存命中率下降。

为了缓解内存争用,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建议:

  • 增加SGA组件的大小 ,特别是数据库缓冲区缓存和共享池,减少硬解析的发生。
  • 启用并行查询操作 ,利用多进程加快数据处理速度。
  • 使用自动内存管理 ,让Oracle自动平衡内存资源。
  • 监控内存使用情况 ,使用如 V$SGASTAT V$MEMORY_TARGET_ADVICE 等视图来监控内存使用。

5.3 内存优化实践

5.3.1 缓存命中率分析与优化

缓存命中率是指请求的数据在SGA中找到的比例。高命中率意味着数据库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内存资源,降低I/O操作。

分析缓存命中率可以使用以下SQL查询:

SELECT name, value FROM v$sysstat WHERE name IN ('physical reads', 'db block gets', 'consistent gets');

如果 consistent gets db block gets physical reads 的比率较低,可以考虑增加数据库缓冲区缓存的大小。

5.3.2 调优内存中的PGA与UGA配置

程序全局区(PGA)是为每个用户进程分配的内存区域,包括排序区、会话内存等。用户全局区(UGA)是存储用户会话信息的地方。

PGA和UGA的配置是通过 PGA_AGGREGATE_TARGET SORT_AREA_SIZE 等参数进行管理。调整这些参数时,需注意PGA的使用不应超过操作系统可用内存。

调整PGA的大小:

ALTER SYSTEM SET PGA_AGGREGATE_TARGET = 500M SCOPE=BOTH;

PGA和UGA的优化涉及深入的监控和分析,包括跟踪PGA内存使用情况,合理调整排序区大小,以及优化并行查询等。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和整体性能。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Oracle数据库作为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佼佼者,其性能调整是关键技能之一。本培训资料全面覆盖了性能调整的基础概念与高级技术,包括SQL查询优化、索引设计、存储结构调整、内存分配和并发控制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学习,读者能够掌握Oracle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实用方法,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减少资源消耗,进而提升业务效率。培训资料适合初学者及有一定经验的DBA,旨在通过实践案例和监控工具的介绍,培养数据库性能调优专家。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