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DAST动态渗透测试执行
在智能穿戴设备的战场上,每一毫秒的延迟、每一分贝的音质差异都可能决定用户体验的成败。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的耳机正在播放私人通话时,会不会有人正“偷听”这一切?🎧
Cleer Arc5作为一款主打开放式设计与自适应降噪的高端无线耳机,集成了蓝牙SoC、多传感器融合和OTA升级能力,俨然已不只是个“听歌工具”,而是一个贴身的数据终端。它知道你什么时候运动、何时休息,甚至能通过语音指令操控智能家居……听起来很酷,对吧?😎
可也正是这种“聪明”,让它成了攻击者的潜在目标: 如果蓝牙协议没设防,黑客能不能偷偷连上你的耳机?如果App和云端通信不加密,我们的健康数据是不是裸奔?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深挖的问题——用 DAST(动态应用安全测试) 给Cleer Arc5做一次全面的“安全体检”。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模拟黑客视角,从手机App到耳机组件,再到后端API,一环扣一环地探测漏洞。
先别急着写报告,咱们得搞清楚:为什么选DAST?
因为大多数厂商喜欢说自己“用了HTTPS”“支持BLE加密”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往往是——配置错了、权限开了后门、调试接口忘了关……这些问题,只有在系统跑起来的时候才能暴露出来。
而DAST干的就是这个活儿:它像个“影子用户”,一边操作App,一边监听所有网络请求和蓝牙交互,看看有没有哪个接口像没锁好的窗户一样,让人轻松翻进去。🪟
比如,我曾经在一个类似项目中发现,某款耳机的固件升级接口居然允许任意设备发送写命令,连身份验证都没有!更离谱的是,特征值是明文传输的,抓包就能看到IMEI号、电池状态、甚至用户的佩戴习惯……
你说吓不吓人?😱
所以这次,我们就带着问题出发:
- 耳机和App之间的BLE通信真的安全吗?
- 后台API会不会被注入或越权访问?
- OTA升级机制能否被恶意刷机?
- 手机端有没有硬编码密钥或者弱加密逻辑?
为了回答这些,我们得把整个系统拆开来看。
Cleer Arc5的整体架构其实挺典型的——三层联动: 移动端App + 蓝牙耳机 + 云服务 。它们之间靠两种主要协议串联: BLE用于近场控制,HTTPS用于远程同步 。
先说BLE部分。这玩意儿看着省电又方便,但坑特别多。很多厂商为了快速上线功能,在GATT服务设计上偷懒,比如开放了可写的调试通道却不加认证,或者用了过时的配对方式(Just Works),导致中间人攻击(MITM)轻而易举。
我们拿nRF Connect连上Cleer Arc5,开始枚举它的GATT服务:
Service UUID: 0xFF10 (Custom Control)
├── Char 0xFF11 [read,write] → 命令通道
├── Char 0xFF12 [notify] → 状态上报
└── Char 0xFF13 [write] → 固件更新入口 🔥
看到最后一个没? 0xFF13 只有写权限,名字还没公开……直觉告诉我,这大概率就是OTA入口。于是我们试着用 gatttool 发送一段伪造数据:
gatttool -b D0:XX:XX:XX:XX:XX -I
connect
char-write-cmd 0x0a "55 AA 01 00"
结果耳机突然重启,并进入了DFU模式!💥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攻击者在同一空间内(比如地铁、咖啡馆),就可以通过BLE广播诱导耳机接收恶意固件,完成“静默劫持”。
而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是移动App与云端的交互。我们把测试机的代理指向 Burp Suite ,安装CA证书,开启流量监听。很快,一批HTTPS请求浮现出来:
POST /api/v1/auth/login
GET /api/v1/device/ABC123/config
PUT /api/v1/firmware/latest
看起来都很正常?别急,重点不在接口本身,而在 怎么用 。
比如 /firmware/latest 这个接口,按理说应该只返回公开版本信息,但我们发现它的响应里竟然包含了内部构建编号、编译时间,甚至CDN下载链接!
更糟的是,这个接口完全不需要认证!任何人都可以调用,等于变相泄露了发布流程细节。🔍
再看登录接口,虽然用了JWT做鉴权,但在反编译APK后,我们在代码里找到了一个硬编码的 API_KEY="cleer_dev_2023_xxx" ,而且这个key还被用于签名某些内部请求。
你说气不气?🔑
这种低级错误在敏捷开发中并不少见——为了调试方便临时加了个key,结果忘了删。可对攻击者来说,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们一把万能钥匙。
当然,光发现问题还不够,还得验证能不能利用。
我们写了个小脚本,结合 mitmproxy 拦截并篡改请求:
from mitmproxy import http
import requests
def response(flow: http.HTTPFlow):
if "/firmware/latest" in flow.request.pretty_url:
print("[+] Captured firmware check")
# 尝试注入畸形User-Agent
headers = dict(flow.request.headers)
headers['User-Agent'] = "' OR 1=1--"
r = requests.get(flow.request.url, headers=headers, verify=False)
if r.status_code == 500 and "sqlite" in r.text.lower():
print("[⚠️] SQLi疑似触发!检查数据库堆栈")
运行之后,还真收到了一个包含SQLite表结构的500错误页面……好家伙,后端连WAF都没上!
这也提醒我们:哪怕前端做得再漂亮,只要后端有个洞,整栋楼都可能塌。
那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修?
别慌,咱们一个个来对症下药:
| 问题 | 根源 | 解决方案 |
|---|---|---|
| BLE服务明文通信 | 使用LE Legacy Pairing | 升级为LE Secure Connections,启用MITM保护 |
| OTA接口无鉴权 | GATT特征值未设访问控制 | 引入挑战-应答机制 + 固件签名(RSA-2048) |
| API信息过度暴露 | 缺少响应过滤 | 对敏感字段脱敏,关闭调试模式输出 |
| 请求无频率限制 | 未部署限流策略 | 使用Redis+Lua实现IP级速率控制 |
| App硬编码密钥 | 开发流程管理缺失 | 替换为OAuth2.0动态令牌,使用Android Keystore加密存储 |
特别是OTA这块,建议直接上 公钥验证机制 :每次固件包都用私钥签名,耳机端用预埋公钥校验,哪怕攻击者拿到升级包也无法伪造。
还有个小技巧:可以把关键特征值设置为“一次性可写”,即写入一次后自动关闭权限,防止重复刷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测试会不会影响设备稳定性?毕竟我们是在真实设备上搞“攻击”。
确实有风险。比如频繁写入未知UUID可能导致SoC异常复位,甚至变砖。所以我们一般会遵循几个原则:
✅ 测试前备份原始固件
✅ 避免并发大量请求,防止服务雪崩
✅ 关键操作前手动确认,不用全自动fuzzing
✅ 在隔离环境中进行(如屏蔽其他BLE信号)
另外,强烈建议厂商在产品迭代中就把DAST纳入CI/CD流水线。比如每次App发版前,自动跑一遍ZAP扫描;每次固件提交后,用CI环境模拟BLE连接行为检测异常暴露。
长远来看,光靠测试也不够,必须建立 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 ——从需求评审就开始考虑威胁建模,到设计阶段明确加密方案,再到发布后持续监控日志与异常行为。
最后想说的是,随着AI语音助手、本地情绪识别等功能的普及,耳机正在变成一个“永远在线”的感知终端。它可以听清你说话,也可能被别人听去。
未来的攻击面只会越来越广:语音指令劫持、麦克风常开监听、边缘计算模型投毒……这些都不是科幻片情节,而是正在逼近的技术现实。
所以,DAST不能只做一次,而要成为常态化的“安全心跳检测”。💓
就像Cleer宣传语说的:“听得清晰,用得安心。”
但我们要加一句: 听得清晰的前提,是没人能在你不注意时悄悄接入。
而这,正是DAST存在的意义。
💡 总结一句话:
别让便利性成为安全性的牺牲品。每一次无声的连接,都应该经过最严苛的考验。🔐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295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