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笔记】

计算机应用技术【笔记】

信息与信息系统

一、信息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初阶内容,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的消息或知识,是由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

2、信息的功能

信息运动三要素:

信息的发生者称为“信源”

信息的接收者称为“信宿”

传播信息的媒介称为“载体”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数据:载体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接收者(人或机器)可识别的符号称之为数据。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语义的解释。

数据承载信息的形式有多种类型: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

数据和信息是“形影不离”的,常常把信息处理也可以称之为数据处理、一般情况下,“信息”和“数据”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不加区别的使用

4、信息的特性和类型

(1)信息的特性

信息的特征简单说明
普遍性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为篡改信息会失去价值。
动态性信息随之运动发展其内容形式容量随之时间而改变。
时效性信息的动态性使其使用价值随时间流失而衰减。
识别性通过感官和科学仪器获取、整理和认知信息,是复用信息的前提。
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与人、人与事、物与物间传递。
共享性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无限复制传递。
价值性信息是资源。其应用意味着挖掘并复用其中蕴含的价值。
不完全性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获取。

(2)信息的分类

信息的类型简单说明
按性质语法、语义、语用信息。
按地位客观和主观。
按作用有用、无用和干扰信息
按应用部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经济、市场和管理。
按携带信息的信息性质连续、离散和半连续信息。
按事物运动方式概率、偶发、确定和模糊信息。
按内容消息、资料和知识信息
按社会性社会和自然信息
按空间状态宏观、中观和微观信息
按信源类型内源性和外源性信息
按价值有用、无害和有害信息
按时间性历史、现实和预测信息
按载体文字、声像、实物信息

二、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的一般含义

  1. 广义: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综合。
  2. 中义: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
  3. 狭义:利用家具、网络、广播电视等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各种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2、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

  1. 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为核心,通信技术为支柱。
  2. 实现生产、获取、检索…等相关技术的总称。
  3. 主体技术包括优传感、通信、计算机的控制技术。
2、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应用

1、信息技术的基本特性

  1. 技术性:方法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技术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
  2. 信息性: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

2、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1. 数字化
  2. 高速、大容量化
  3. 智能化
  4. 综合网络化
  5. 柔性化
  6. 个性化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质生产、科学教育、医疗保健、政府、企业 管理和家庭中。

具体表现:

  1.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2. 互联网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
  3. 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便捷的渠道。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 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

三、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1、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1、信息化

  1. **信息化概念:**信息化是充分利用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 信息化的层次:
    1. 产品信息化
    2. 企业信息化
    3. 产业信息化
    4. 国民经济信息化
    5. 社会生活信息化

2、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

  1. 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2. 信息成为比物资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
  3.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 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是社会信息化的源泉
  5. 人类生活不断趋向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概念

  1. 信息系统的概念

    是指进行信息处理的系统。在信息处理系统中使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类完成信息收集、表示、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解释过程,就是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

  2. 信息系统的特点

    1. 涉及的数据量大
    2. 绝大部分数据需长期保存计算机中
    3. 数据为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4. 向用户提供检索、统计等信息服务

2、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

  1. 输入功能
  2. 存储功能
  3. 处理功能
  4. 输出功能
  5. 控制功能

3、应用与发展

  1. 信息系统的应用:
    1. 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
    2. 电子政务运行于政府工作中
    3. 企业管理
    4. 电子商务
    5. 数字化校园
  2. 信息系统的发展
    1.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2. 越来越注视以人为本。
    3. 向协同生态方向发展。
    4. 向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有效的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意识:是个体对于信息的反应,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信息知识:是指进行信息行为需要的相关知识

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信息创造能力。

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行为准则和社会活动规范。

信息安全与法律法规

1、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1、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就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包括:

  • 实体安全
  • 运行安全
  • 信息资产安全
  • 人员安全

2、信息安全的要素

  • 真实性
  • 机密性
  • 完整性
  • 可用性
  • 不可抵赖性
  • 可控性
  • 可审查性

3、信息安全威胁

  • 自然灾害
  • 黑客的威胁与攻击
  • 计算机病毒
  • 垃圾邮件和间谍软件
  • 企业内部信息泄密
信息安全的常用技术

常用技术有以下六种:

  • 认证

    对合法用户进行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获得对公司信息系统的访问,使用认证机制还可以防止合法用户访问他们无权查看的专题研究信息

    1. 身份认证
    2. 报文认证
    3. 访问授权
    4. 数字签名
  • 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就是通过一种方式使信息变得混乱,从而使未被授权的人看不懂,它主要存在两种加密类型,私钥加密和公钥加密。

    1. 私钥加密又称为对称加密,因为用来加密信息的密钥就是解密信息所使用的密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很容易在硬件和软件中实现。
    2. 公钥加密比私钥加密出现的晚,私钥加密使用同一个密钥加密和解密,而公钥加密使用两个密钥,一个用于加密信息,另外一个用于解密信息,公钥加密比私钥加密系统的速度慢得多,不过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
    3. 混合加密机制混合使用公钥和公钥加密,即所谓的电子信封技术。
  • 防火墙技术

    一种位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系统,一项信息安全的防护系统,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

    注意:平常我们在计算机上常见的防火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防火墙是两种概念,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的防火墙,事实上是一个位于计算机和它所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软件,那么这个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和数据包均要经过这个防火墙。

  •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入侵外部入侵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相应入侵。

    入侵检测技术将朝着三个方面发展:

    分布式入侵检测、智能化入侵检测和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入侵检测系统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其主要功能是检测,除此之外还有检测部分阻止不了的入侵,网络遭受威胁程序和评估和入侵事件的恢复等功能

  •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

    VPN是目前解决信息安全的一个最新最成功的技术课题之一,作为虚拟专网,就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使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管道在公共网络中传播,用以在公共通信网络上构建VPN,有两种主流的机制,这两种机制为路由过滤技术和隧道技术,目前VPN主要采用了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 防病毒技术

    1.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2.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处理

      1. 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
      2. 经常用杀毒软件检查系统,以便清除病毒
      3. 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2、知识产权与法律法规

一、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2、知识产权的内容

知识产权可分为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

  1. **专利权:**专利权是依法授予发明创造者或单位对其发明创造成果独占、使用、处分的权利。

    **专利权的主体:**指的是有权提出专利申请和专利权 ,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专利权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2. 商标权

    **商标:**是为了帮助人们区别不同的商品,而专门设计有意识地置于商品表面或其包装物上的一种标记。

    **商标权:**是指商标使用人依法对所使用的商标享有专用权利。

    **商标权的主体:**只申请并取得商标权的法人或自然人。

    **商标权的客体:**指经过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即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和服务商标

  3. 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是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按照法律享有的对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的专有权。

    **著作权的主体:**指著作权所有者,即著作权人,包括作者、继承著作权的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国家。

    **著作权的客体:**指受著作权保护的各种作品。

二、知识产权的特点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6个特点。

  • 无形性:无形财产权
  • 地域性:即有地域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国际性。
  • 时间性:法律对各项权利的保护都有一定的保护期。
  • 专有性:权利人以外的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
  • 确认性:依法审查后才能确认得到保护。
  • 双重性:一些知识产权同时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两种属性。
保护类型保护期限
发明专利自专利申请日起20年
使用新型专利自专利申请日起10年
外观设计专利自专利申请日起10年
公民的作品发表权作者生前终生及死亡后50年
商标权自核准注册之日起10年
商业秘密不确定
三、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1987年10月公安部退出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计算机安全工作的管理规范。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了的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下 :

  1.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5. 《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7.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
  8.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9.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10.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暂行规定》
  11.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

信息处理及技术概述

1、信息处理及其过程

1、信息处理基础

信息处理又称数据处理,是指将收集到的原始信息,采用某中方法和设备,根据需要进行加工,使之转变成为可利用的有效信息的过程。

信息的收集:

  1. 信息的识别
  2. 信息的采集
  3. 信息的表达

信息的存储:

  • 方式、时间、内容、介质

信息的加工:采集到的信息成为有用的信息

信息的传输:实现信息有目的的流动

2、信息处理要求

信息在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三个要素:准确、安全、及时。

准确:准确无误的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安全:不被篡改、丢失、缺损

及时:信息的效用有一定的期限

3、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系统:又称为数据处理系统,是进行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传输的系统。

  1. 计算机服务系统
  2. 监督控制信息系统
  3. 业务信息处理系统
  4. 过程控制系统
  5. 信息传输系统
  6. 计算机辅助系统
  7. 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系统

2、数据处理方法

1、数据的收集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或观测后记录下来的可识别的符号,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真实属性的记录。

数据的收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抽样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等。

2、数据的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
数据连续性离散数据
连续数据
数据有效性有序数据
无序数据
数据的确定性确定性数据
随机数据

3、数据的编码方法

编码:所谓的编码,就 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采用少量的基本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信息。

  • 数值数据采用二进制补码
  • 西文信息采用ASCII码、Unicode码(统一码、万国码)
  • 汉字编码比较复杂,包括汉字输入码、汉字国标码、汉字机内码、汉字点阵和汉字库等
  • 音频编码有:波形编码、参数编码、混合编码
  • 图像编码有:预测编码和交换域编码

4、数据录入方法与输入输出的要求

数据的录入方法:

​ 数据导入、键盘输入、汉字识别、扫描输入、电子文档信息提取等等。

数据的输入要求:

  1. 快速
  2. 准确
  3. 便于更新修改和维护

数据的输出要求:

  1. 输出格式应满足用户要求
  2. 输出结果应简单直观,一目了然
  3. 便于用户阅读,理解和使用

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系统概述

1、计算机发展概述
1、计算机的产生
  • 第一阶段:

    1946-1955逻辑元件电子管

    内存:磁芯鼓机器、汇编语言

  • 第二阶段:

    1956-1963逻辑元件晶体管

    高级语言

    操作系统

  • 第三阶段:

    1964-1971中、小集成电路

    内存:半导体

  • 第四阶段:

    1972-至今超大集成电路

    内存:芯片

    网络操作系统

2、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 高速超导计算机
  • 光计算机
  • 生物计算机
  • 量子计算机
  • 情感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
  • 运算速度快
  • 计算精度高
  •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 自动化程度高
  • 通用性好
4、计算机的应用
  • 科学计算
  • 数据处理
  • 过程控制
  • 辅助系统
  • 网络应用
  • 人工智能
2、计算机系统组成
1、硬件系统

运算器

  • 基本组成

    1. 算数逻辑单元ALU

      进行算数运算(加、减、乘、除等)

      逻辑运算(非、与、或等)

    2. 一系列寄存器

      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和中间结果

  • 主要作用

    1.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从内存中取出数据送到运算器中进行处理
    2. 运算器的操作是在CPU内部进行的,这些操作对使用者来说是感受不到的。

控制器

  • 基本组成

    1. 指令寄存器(IR)

      存放从内存中取出的指令代码

    2. 指令译码器(ID)

      识别和解释指令的操作性质

    3. 程序计数器(PC)

      存放地址码,有自动加1的功能

    4. 操作控制元件

      发出相应控制信号

  • 主要作用

    1. 从内存中依次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并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送向各个部件,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工作
    2. 对计算机的控制是通过输出的电压和脉冲信息来实现

存储器

  1. 内存(主存)
    • 基本组成
      • 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关机数据全部丢失
      • 只读存储器ROM:存放固化软件
      • 高速缓存(Cache):为速度与CPU匹配
    • 功能特点
      • 读取速度快容量小,比运算器速度慢
      • 与运算器、输入/输出设备交换信息
  2. 外存(辅存)
    1. 存储CPU暂时不处理的信息
    2. 不能与CPU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只与内存交换信息
    3. 容量大,存取速度慢

输入设备

  1. 将数据、程序、及其他信息,从人们熟悉的形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接受的信息形式,输入到计算机内部。
  2. 常见的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

  1. 将计算机内部二进制 形式的信息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或其他设备所能接受和识别的信息形式。
  2. 常见的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
2、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

类型举例说明
操作系统DOS:是基于字符界面的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
Windows:是基于图形界面的单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UNIX:通用的交互式的分时操作系统,用于各种计算机
Netware:是基于文件服务和目录服务的网络操作系统
Linux:通用的交互式的分时操作系统,用于各种计算机
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将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
编译程序: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二进制目标程序,再通过连接装配程序,连接成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
解释程序: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用该种语言的解释程序将其逐条解释,逐条执行,执行完后只得结果,而不保存解释后的机器代码
数据库管理系统普及式关系型:FoxPro、Access
大型关系型:Oracle、Sysbase、SQLServe
服务性程序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装配和连接程序、测试程序等

应用软件

平常使用的所有的软件和APP都是应用软件

3、计算机工作原理

请添加图片描述

2、微型计算机

1、微型计算机概念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 微型计算机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所有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操作,即至少配有一个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和一个处理器的计算机。
  2. 微型计算机硬件由5大功能部件组成,即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2、微机硬件结构

机箱和电源

  • 机箱:是电脑主机的外衣,大部分组件固定在机箱内。
  • 电源:
    • 用于向硬盘、光驱、主板等提供电源。
    • 是主机的动力源,直接影响电脑的使用
    • 电源输出不稳定会导致死机、自动重启等现象

主板

  • 主板的作用

    主板(MB)或母板、系统板:将CPU等各种器件和外部设备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

  • 插槽的作用

    为了安装CPU、内存条和声卡、显卡、网卡、电视卡等。

  • 接口的作用

    为了连接磁、光存储设备,打印和扫描等I/O设备以及数码相机、摄像头、调制解调器等多媒体和通信设备。

微处理器

  • 功能

    微机硬件核心,负责控制和协调整个计算机系统工作,通过专门插座安置在主板上。主要是Intel和AMD公司的产品。

  • 主要性能指标

    • 主频:CPU正常工作时的时钟频率。
    • 字长:CPU单位时间内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 高速缓冲存储器:缓冲CPU和内存之间速度上的差异。

内存

  • 随机存储器RAM

    由SRAM静态DRAM动态存储器组成

    • 临时存放等待CPU处理的数据、程序
    • 启动计算机后操作系统常驻内存
    • 外存中需要CPU处理的数据,程序必须调入内存可读可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 只读存储器ROM

    存放固话软件,出厂时厂家装好,只能读不能写入数据。保存某些专用程序

    •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 启动计算机的引导程序(Boot)
    • 汉字字库
    • 各种专用设备的控制程序
  •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 位于内存与CPU之间,存取速度高于内存
    • 可以解决CPU与内存之间速度不相匹配的问题
    • 降低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次数,以提高计算机工作效率
  • 内存的主要性能指标

    • 存储容量:一个存储器中可以容纳的存储单元总数。
    • 存取时间:启动到完成一次存储操作所用时间
    • 存储周期:连续启动两次操作所需间隔的最小时间。

外存

  1. 硬盘

    硬盘的格式化

    1. 厂家用低级格式化划分磁道扇区
    2. 用户的硬盘分区(C:\ D:…)
    3. 高级格式化:定义文件分配表FAT
  2. 光盘

  3. 移动硬盘

  4. U盘

输入设备

  1. 键盘
  2. 鼠标
  3. 图形扫描仪
  4. 麦克风
  5. 摄像头

输出设备

  1. 显示器
  2. 打印机
  3. 绘图仪
  4. 音箱

3、多媒体基础知识

多媒体相关基本概念
1、媒体的概念和分类

媒体

信息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信息存在和表示的一种形式,是信息的载体。

  • 存储信息的实体:磁盘、磁带、磁卡、CF卡、光盘、U盘、mp3等
  • 传播信息的载体: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

多媒体

定义: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

多媒体的特性:

  • 多样性:计算机所能处理信息范围种类的扩大与丰富。
  • 集成性:将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用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信息。
  • 交互性:人使用键盘、鼠标、触摸屏、话筒等,通过计算机程序去控制媒体播放,增加了对媒体信息的注意和理解。
2、多媒体软件系统
  1. 多媒体系统软件

    由多媒体操作系统组成,是控制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的工具,具有灵活传输和处理 多媒体数据的功能。

  2. 多媒体素材编辑软件

    用于采集、整理和编辑各种媒体数据。

    如:数字化声音、图像、视频文件的录制、编辑。

  3. 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

    在多媒体操作系统上开发,供特定应用领域专业人员组织编排多媒体数据并将它们连接成完整多媒体应用系统工具

  4. 多媒体应用软件

    利用媒体编辑工具将大量多媒体数据组织编排形成产品。

音频
1、音频基础知识

音频的概念

所谓音频是指声音采集设备捕捉或生成的声波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并能够重现的声音信息。

音频信息的处理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数字化音频和音频相关计算

数字化音频

音频数字化的质量与采集频率、采样精度和声道数密切相关

  1. 采样频率:等于波形被等分的份数,份数越多质量越好
  2. 采样精度:即每个声音样本所需存储的位数,它反映了度量声音波形幅度的精度
  3. 声道数:即声音通道的个数

采样频率越高、采样精度越高,声道数越多,则音频质量就越好,数字化声音后的数据量也就越大

数字化音频和音频相关计算

音频文件所占磁盘存储容量的计算公式:

存储容量=采样频率(Hz)* 量化位数 *声道数 *时间(秒)/8(单位:字节)

例如:语音信息的采样频率为16KHZ,量化精度为10位,单声道输出,则每小时的数据量约为16000* 10 *1 *3600 /8/1024 /1024 =68.66MB。

3、音频文件的格式
  1. Wave文件(.WAV)可真实记录任何声源发出的声音。在网上无需插件,浏览器支持的波形数字音频文件。
  2. MPEG音频文件(.MP3)音质不如Wav的有损压缩文件,大小是Wav文件的1/10,适合网络上使用,播放时需使用专门的播放器。
  3. WMA文件(.WMA)继MP3后最受欢迎的音乐格式,在压缩比和音质方面都超过MP3,能在较低的采样频率下产生较好的音质。
图形和图像
1、图形图像的概念
  1. 图形是矢量图

    也称为面向对象的图形或绘图图形,在数学上定义为一系列由线连接的点。

    矢量图文件格式:

    AI、EPS、SVG、dwg、dxf、wmf和emf

  2. 图像是位图

    由一系列像素组成,画面离散成m*n个像素所组成的矩阵,所以又称为位图表示法或点阵表示法。

    点阵图文件类型:bmp、pcx、gif、jpg、tiff、psd、cpt

2、图像的数字化
  1. 模拟/数字(A/D转换)

    将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的过程和技术

  2. 图像数字化过程:

    1. 采样:按某时间间隔或空间间隔,采集模拟信号。
    2. 量化: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反映了采样的质量。
    3. 编码:将量化的离散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码0/1表示的形式。

3、图像压缩及文件格式

  1. 无损压缩
    1. 去掉或减少了数据中的冗余,可以将数据压缩到原来的1/2到1/4,压缩比较低。
    2. 常用的无损压缩图像格式有BMP、TIF、PCX、GIF等。
  2. 有损压缩
    1. 压缩后不能将原文件包含的信息完全保留。有损压缩的数据还原后有一定损失,但不影响其信息的表达。
    2. 可以大大提高压缩比(可达10:1甚至100:1)
  3. 文件形式
    1. 压缩静止图像的JPEG标准
    2. 压缩运动图像的MPEG标准
动画和视频
1、基础知识
  1. 动画
    1. 通过对图形的连续播放,给视觉造成一个连续变化的图画
    2. 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都是视觉原理。
  2. 视频
    1. 将一系列静态影像以电信号的方式捕捉、记录、处理、存储、传送重现的各种技术。
    2. 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帧画面以上,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这样连续的画面称为视频。
2、视频的相关计算
3、视频压缩及文件格式
  1. AVI文件:音频视频交互的英文缩写,不需要专门硬件支持就能实现音频与视频压缩处理、播放和存储的文件。
  2. MPEG文件:运动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3. ASF格式:Microsoft公司的影像文件格式。
  4. WMV格式:网上实时观看视频节目的文件压缩格式。
  5. RM格式:Real Networks公司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6. MOV格式:APPLE(美国苹果)公司开发的一种视频格式。

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概述

  1. 安装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核心系统软件;
  2. 对计算机硬件功能的扩充;
  3. 其他软件运行的支撑环境;
  4.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结论: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的一组程序和相关文档的集合。

2、操作系统的作用

  1. 屏蔽硬件物理特性,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便利
  2. 改善人机操作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界面;
  3. 有效管理系统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 合理分配系统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

3、操作系统分类

根据其使用环境、服务对象、系统功能分类:

  1. 批处理
  2. 分时
  3. 实时
  4. 嵌入
  5. 网络
  6. 分布式

4、常见操作系统

  1. MS-DOS

    16位、单用户、单任务、命令式磁盘操作系统 主文件名:1-8个字符,扩展名:1-3个字符。

  2. UNIX

    1. 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由c语言写成
    2. 特点
      1. 可移植性,文件系统树型结构
      2. 开放性:支持网络,方便互联
  3. Linux

    1. 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2. 与UNIX操作系统兼容
  4. Windows

    单用户多任务窗口式操作系统

  5. iOS

    1. 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
    2. 采用触控操作、内置语音命令系统完成操作
  6. Android

    1. Google公司基于Linux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
    2. 操作方式类似iOS

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用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独立的计算机及设备连接在一起,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 萌芽阶段

    60-70年代

    特点:实验性网络

    代表:ARPANET

  • 局域网阶段

    70年代后期

    特点:局域网

    代表:以太网

  • 标准建立阶段

    80年代

    特点:以太网迅速发展IEEE802标准建立

  • Internet盛行

    90年代以后

    特点:Internet盛行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 通信子网:(内层)

主要由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及其软件组成

负责全网的数据传输、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
  1. 有线介质:双绞线、光纤(光缆)

  2. 无线介质:采用电磁波理论

    微波

    激光

    红外线

    蓝牙等

常见的网络设备

  1. 网卡:是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转换为能够通过介质传输的信号
  2. 集线器:对接收信号放大,并向所有端口分发放大的信号,提供所有端口间同步数据通信,整理信号时序,监视网络中工作站工作状况
  3. 交换机:具有集线器的功能,用信息的MAC地址(网卡地址)与端口地址(IP)相对应方式建立信道并通信
  4. 路由器:在不同网络间选择最佳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信息流量控制。是局域网连接广域网的桥梁
网络的分类
  • 按网络覆盖范围

    1. 局域网(LAN):规模小,2公里以内,可以使用质量高、速度较快组网成本低,易于管理。
    2. 城域网(MAN):范围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由多个局域网相连组成比局域网慢,设备较贵。
    3. 广域网(WAN):涵盖范围可以跨省、市、区、国家、州…链接距离大,速度低,设备昂贵。
  • 按拓扑结构

    1. 总线结构:总线结构网络是将各个节点和一根总线相连。网络中所有的结点都通过总线进行信息传输。

      • 优点:安装简单方便、成本低,容易增删节点,某个节点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
      • 缺点:对通信线路(总线)的故障敏感,总线容易阻塞,故障的诊断和故障隔离比较困难。
    2. 环形结构:各节点通过通信线路连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环路上任何节点均可以请求发送信息。

      • 优点:建设成本低,路径选择、通信接口都比较简单,所以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 缺点:当结点过多时,影响传输效率;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删节点,节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故障。
    3. 星型结构:是以中央结点为中心与各个结点连接组成的。

      • 优点:容易增删节点,容易实现网络监控。
      • 缺点:中央结点负担重,中心站发生故障时,整个网络停止工作,共享资源的能力较差。
    4. 树型结构:树型结构是一种分层网,其传输线路可以有多个分支,不形成回路。

      • 优点:分层连接,易扩充。
      • 缺点:对根节点的依赖性过大。发生故障整个网络不能正常工作。
    5. 网状结构:是指各节点通过传输线路互联起来,其中任何一个结点都至少和其他两个结点相连。因而网络是非常可靠,但控制复杂,建网较难、造价高。

    6. 实际的网络可能包含多种拓扑结构。

      将两种或几种网络拓扑结构混合起来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称为混合型拓扑结构

  • 其它方式

网络协议

什么是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在网络中实现通信时必须遵守的约定,由三个要素组成:

  • 语法:通信时双方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 语义:每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所代表的含义。
  • 时序:详细说有事件发生的顺序,也可称为同步。

OSI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模型把网络功能分为7大类:从底到顶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功能规定
第7层(应用层)提供用户和应用程序的接口
第6层(表示层)定义数据的表示方法,使数据以可以理解的格式发送和读取
第5层(会话层)提供网络会话的顺序控制
第4层(传输层)主要提供端两个用户进程间对端的通信
第3层(网络层)提供IP地址寻址,支持网间互联的所有功能
第2层(数据链路层)提供链路层地址的寻址,截止访问控制、差错检测、控制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第1层(物理层)提供建立计算机和网络之间通讯所必须的硬件电路和传输介质

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和。

TCP:用于保证被传送信息的完整性

IP:负责将消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地址与域名

IP地址结构: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二进制表示:由4个字节32位

十进制表示:每个字节范围0255

字节之间用“.”隔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域名

  1. 域名系统(DNS)
    1. 规定了计算机起域名(主机名)的规则
    2. 将域名高速地转换成IP地址
  2. 域名地址的组成:域名地址由字母或数字组成,中间以“.”隔开。其格式为:机器名.网络名.机构名.最高域名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

1、数据库(DB)
  1. 将数据按一定组织方式及结构规范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
  2. 能被多个用户共享
  3. 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加工、控制的专用系统软件
  2. 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3. 在操作系统支持下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3、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
  1.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2. 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
4、E-R模型

实体具有某种或多种特性或特征

属性值:属性(字段)的具体取值

  • 联系分类
    1. 一对一联系(1:1)两个实体集A、B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另一个实体集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
    2. 一对多联系(1:n)实体集A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实体和另一个实体集中多个实体有联系。
    3. 多对多联系(m:n)两个实体集A、B中每个对应于实体集B中多于一个的实体
5、关系运算
  1. 传统的集合运算
    1. 并(R∪S):取R、S中的所有,如有相同,取其一
    2. 差(R-S):由属于R而不属于S的记录组成取R有S没有的,如有相同,都不取
    3. 交(R∪S):由即属于R又属于S的记录组成。取R和S共有的记录
6、数据库设计
  1. 需求分析:调查分析掌握数据类型。
  2. 概念设计:建立抽象的概念模型。
  3.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称为逻辑模式。
  4. 物理设计:对应用任务选定存储结构。
  5. 测试:测试系统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 运行维护: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过程。

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pQjyVolK-1711682592510)]

IP地址与域名

IP地址结构: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二进制表示:由4个字节32位

十进制表示:每个字节范围0255

字节之间用“.”隔开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99HxCQTP-1711682592511)]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i5rskaSj-1711682592511)]

域名

  1. 域名系统(DNS)
    1. 规定了计算机起域名(主机名)的规则
    2. 将域名高速地转换成IP地址
  2. 域名地址的组成:域名地址由字母或数字组成,中间以“.”隔开。其格式为:机器名.网络名.机构名.最高域名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

1、数据库(DB)
  1. 将数据按一定组织方式及结构规范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
  2. 能被多个用户共享
  3. 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加工、控制的专用系统软件
  2. 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3. 在操作系统支持下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3、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
  1.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2. 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
4、E-R模型

实体具有某种或多种特性或特征

属性值:属性(字段)的具体取值

  • 联系分类
    1. 一对一联系(1:1)两个实体集A、B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另一个实体集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
    2. 一对多联系(1:n)实体集A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实体和另一个实体集中多个实体有联系。
    3. 多对多联系(m:n)两个实体集A、B中每个对应于实体集B中多于一个的实体
5、关系运算
  1. 传统的集合运算
    1. 并(R∪S):取R、S中的所有,如有相同,取其一
    2. 差(R-S):由属于R而不属于S的记录组成取R有S没有的,如有相同,都不取
    3. 交(R∪S):由即属于R又属于S的记录组成。取R和S共有的记录
6、数据库设计
  1. 需求分析:调查分析掌握数据类型。
  2. 概念设计:建立抽象的概念模型。
  3.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称为逻辑模式。
  4. 物理设计:对应用任务选定存储结构。
  5. 测试:测试系统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 运行维护: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过程。
  • 7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