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ode学习:五大算法之动态规划算法

1 概述

先给出维基百科的概述: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常常适用于有重叠子问题最优子结构性质的问题。
通常许多子问题非常相似,为此动态规划法试图仅仅解决每个子问题一次,从而减少计算量:一旦某个给定子问题的解已经算出,则将其记忆化存储,以便下次需要同一个子问题解之时直接查表,即前一子问题的解为后一子问题的求解提供了实用的信息。
综上:动态规划保存递归时的结果,因而不会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花费时间。
可见,动态规划的本质就是备忘录

2 适用情况

1、最优子结构性质。如果问题的最优解所包含的子问题的解也是最优的,我们就称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即满足最优化原理)。最优子结构性质为动态规划算法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2、无后效性。即子问题的解一旦确定,就不再改变,不受在这之后、包含它的更大的问题的求解决策影响。
3、子问题重叠性质。子问题重叠性质是指在用递归算法自顶向下对问题进行求解时,每次产生的子问题并不总是新问题,有些子问题会被重复计算多次。动态规划算法正是利用了这种子问题的重叠性质,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计算一次,然后将其计算结果保存在一个表格中,当再次需要计算已经计算过的子问题时,只是在表格中简单地查看一下结果,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率。

3 思想

动态规划算法的代码中经常看到dp。可以把dp[n]理解为:当子问题的个数只有n个时,最优解的大小就是dp[n]。而当前的dp[n]会给后面的dp[n+1]、dp[n+2]…等提供参考,最终当n的值取得容器最大值时即得到最优解。

综上,使用动态规划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如下:

1、将问题划分成若干小问题,且前一个小问题的结果可以给后面的问题提供信息(划分问题);
2、找规律,找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对下一个问题的帮助(递推关系);
3、将最前面的几个最小的问题直接给出结果(边界情况);
4、根据递推关系,构造出每个问题的最优解(局部最优解);
5、求得全局最优解。

4 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rob(vector<int>& nums) {
        
        int n = nums.size();
        
        if(n == 0)
            return 0; 
        else if (n == 1)
            return nums[0];        

        int dp[n] = {0};
        
        dp[0] = nums[0];
        dp[1] = (dp[0] > nums[1]) ? dp[0]:nums[1];
        int max = dp[1];   
        
        for(int i = 2; i < n; i++)
        {
            int temp = nums[i] + dp[i-2];
            
            if(temp > dp[i-1])
                dp[i] = temp;
            else
                dp[i] = dp[i-1];
            
            max = dp[i];
        }
        return max;
        
    }
};

dp[n]即到了第n家的时候最大偷窃金额。规律即 最大偷窃金额 = 两家前最大偷窃金额 + 当前这家可偷窃金额。综上即可得到上边的源码。

下面再看一个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ax{不剪这段绳子的最大乘积, 剪这段绳子的最大乘积}
翻译为下面的代码
max(dp[n - 1], length * dp[n - length])
其中:n是绳子的长度,length是减去这一下的长度。由于减去了length,所以绳子的长度变为了n - length,这时我们来找n - length长度的绳子的最大面积就好了。这就是动态规划算法的最本质内容。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a : b;
    }
    
    int cutRope(int number) {
        
        if(number == 2 )
            return 1;
        
        vector<int> dp(number + 1,0);

        dp[0] = 0;
        dp[1] = 1;
        dp[2] = 2;


        if(number >= 3)
        { 
            for (int n = 3; n <= number; n++)//绳子长度
            {
                int m = 0;
                for (int length = 1; length < n; length++)
                {
                    int temp = max(dp[n - 1], length * dp[n - length]);
                    if (temp > m)
                        m = temp;
                }
                dp[n] = m;
            }
        }

        return dp[number];
    }
};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KMP算法是一种字符串匹配算法,用于在一个文本串S内查找一个模式串P的出现位置。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m),其中n为文本串的长度,m为模式串的长度。 KMP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已知信息来避免不必要的字符比较。具体来说,它维护一个next数组,其中next[i]表示当第i个字符匹配失败时,下一次匹配应该从模式串的第next[i]个字符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KMP算法的思想。假设文本串为S="ababababca",模式串为P="abababca",我们想要在S中查找P的出现位置。 首先,我们可以将P的每个前缀和后缀进行比较,得到next数组: | i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P | a | b | a | b | a | b | c | a | | next| 0 | 0 | 1 | 2 | 3 | 4 | 0 | 1 | 接下来,我们从S的第一个字符开始匹配P。当S的第七个字符和P的第七个字符匹配失败时,我们可以利用next[6]=4,将P向右移动4个字符,使得P的第五个字符与S的第七个字符对齐。此时,我们可以发现P的前五个字符和S的前五个字符已经匹配成功了。因此,我们可以继续从S的第六个字符开始匹配P。 当S的第十个字符和P的第八个字符匹配失败时,我们可以利用next[7]=1,将P向右移动一个字符,使得P的第一个字符和S的第十个字符对齐。此时,我们可以发现P的前一个字符和S的第十个字符已经匹配成功了。因此,我们可以继续从S的第十一个字符开始匹配P。 最终,我们可以发现P出现在S的第二个位置。 下面是KMP算法的C++代码实现: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