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狭义论:一个进化中的“社交”网络

30 篇文章 1 订阅
12 篇文章 0 订阅

对Web3.0最通常的解释是—去中心化网络,但站在“第二代互联网”与“第三代互联网”十字路口的网络居民,对此种解释的理解甚是晦涩,这个释义多少有些广义,那该如何站在狭义的角度认识Web3.0?我们在其中是个怎样的参与角色?我们又该怎样去掌握或使用它?我们不妨带着这几个问题,重新认识和理解一下字面和狭义上的Web3.0。

(一)互联网发展简史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创建了万维网(WorldWideWeb,缩写为tripleW、WWW),通常我们所讲的Web便是指万维网。万维网是Internet上最早的应用程序之一,它使人们可以轻松浏览创作者发布的内容。

74568aa3bea7766941584d8ec66ebcd2.png

Web1.0

Web1.0由常规计算机提供动力,采用“窗口式”静态网站,进行单向资讯传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是互联网诞生初期的Yahoo、Netscape乃至后来的百度等搜寻引擎,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些搜索引擎“定位”到各个预先排版好的静态网页,以获取网站展示的内容。用户对于这些在网站上只能“看到”的内容,并不拥有自行修订的权力,因此,早期采用Web1.0的搜寻引擎便是靠着使用者的点击量获取利润,使用者多为内容的消费者,而非内容的创作者。

Web1.0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构建它;同时也是只读的,这意味着,每千名浏览Web的用户中,只有少数人具有发布内容的技术技能。“只读”是第一代Web的共识性标签。

Web2.0

2005年前后,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兴网站一改传统的“只读”式静态网站形式,而是颠覆性地带来了Web2.0。这些网站上,人们可以创建自己的网页或者内容,这种可参与性很快地促进了Web的广泛普及,发展至今,火遍全球的各种Blog(Weblog)网页及WeChat、Tik Tok等应用也是Web2.0的优秀代表作。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前为Web提供算力的计算机逐渐演变成大型集中式数据中心。同时,这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网站,也在开放的Web上缓慢地建造起“围墙”,网络构建者在高墙之内可以随意(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支配用户的使用数据或者知识产物,很多用户却全然不知。随后智能手机的发明加速了这种现象。在Web2.0提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比如上个月刚购置了房产此时正在看手机的你,已经接到了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读+写”便是第二代Web的共识性标签。

54f385bbd25f568fca9cebcac03a59e7.png

Web3.0

当下时代正是互联网由Web2.0向Web3.0发展的新阶段,很多“网络居民”正由Web2.0向Web3.0乔迁,那么什么是Web3.0?

广义的说法是:Web3.0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行文之初,笔者也提到了,这理解起来难免有些晦涩。其相关解读如下:

在Web3.0的世界中,互联网的价值最终归于用户,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容易。区块链技术因为有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信息加密、数据权益通证化等特点,成了Web3.0最强大的驱动力,也是Web3.0这个世界的底层基础设施。以及通证经济、数字资产的出现,也让用户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实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用户既是使用者,也是创作者,又是维护者,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是Open Data(开放数据),属于Web3.0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Web3.0通过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以及所有人共同协作的意识形态,更加以用户为中心、专注于使事情更加人性化的、透明的、安全的互联网,计算机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认为,Web3.0的变化将使互联网更加智能,让人们的生活更轻松。Web3.0将具有众多优势,比如为网络带来隐私保护和反垄断、更安全和持久的网络服务、数据所有权归于个人、具有公共的区块链网络、高度的互操作性。因此Web3.0顺理成章地被打上了“读+写+拥有”的共识性标签。

(二)如何从狭义角度理解Web3.0?

所有的Web都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数据门户。除了管理这些数据门户的技术开发人员和服务器持有者,这些数据门户最重要的参与者便是广大互联网用户。而用户作为现行网络的推广者和协同编辑者,最最常用的还是各类交互,主要包括信息展示和传递。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现行Web实质上是用户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构建的一个巨型“社交”网络,Web3.0只是突破性的赋予了用户在这些“社交”节点上的数据所有权。

“社交”一词,字面意义为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心理活动下,几个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体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竞争、合作、聊天等。传统意义是指人文社会,但互联网的繁荣,将“社交”一词发挥到了极致,人们通过各类Web,大致产生了以下社交活动:

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交”:常见的是QQ、微信等私域流量的Web或者应用,用户可以点对点的进行交流,传达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是双向互动的。

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交”:常见的是Twitter、微博等广域流量的Web或应用,用户可以点到群体的进行交流或发起意见征集,以散布信息或者获取信息,此种信息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三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交”:常见的是各类B2B平台,代表如阿里巴巴,参与此类社交的即便是个体,也代表的是其群体发生信息输送或获取。以此衍生出来的便是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体现形式便有了聊天、合作、竞争等。

3a14e70294a9af2bc0e080f3ce09af10.png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站在狭义的角度认识Web3.0?综上所述,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Web3.0便是用户掌控其信息(数据)所有权的节点式“社交”网络。这也正好回答了用户在Web3.0中扮演的角色一问题:用户即节点。

引入一个非常典型的“六度分离理论”: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abd3eebc0d51cf5e76e3dd49ce8d627f.png

而Web3.0作为巨型“社交”网络的载体,在节点的独立性、数据的去中心化性、匿名性,通过不可篡改和代币交往等功能将传统世界的6人直接转变成了0链接节点,即用户与用户之间只要通过Web3.0网络便可直接建立联系。由此得出结论:Web3.0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即一个进化中的“社交”网络。

作为节点身份的“互联网居民”,我们掌握或使用Web3.0的场景堪比宏级,但现在仍在早期。如,我们的知识产出不在像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中心化的管理和认证平台来统一审核和展示,区块链本身特性就赋予了用户数据的不可篡改和所有性;我们所持有的资产也可以通过区块链予以流通和存储;点对点交流将变得更加便捷;转账也可以突破银行的各种壁垒进行得更加顺利;社区的管理不再集中于对高层管理的依赖;参与一些项目决策的投票;不再有频繁的用户信息、数据泄露导致的各种骚然……同时,我们也将看到Web3.0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匿名身份带来的信息交换不确定性,使用范围仍然不适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行等。

进化论让人类走向了生物链的金字塔巅;同样的,互联网进化将会使Web3.0走向未来“社交”的顶部,但这个过程就如区块链技术的普及一样,我们任重道远。

本文内容来自于OpenFiDAO,由“酷宇宙”负责整理,其不代表酷宇宙的观点和立场。如需详细了解或加入社群,请点击联系我们进行交流。

此文为酷宇宙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转自酷宇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