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一个理科女生的牛马成长记录】

一个理科女生的牛马成长记录

第一章 成长历程

文章目录

  • 一个理科女生的牛马成长记录
    • 第一章 成长历程
  • 前言
  • 一、我的学生时代
    • 2003-2019
    • 2019-2021
  • 我的牛马时代
    • 入职前的抉择
    • 正式入职
      • 初入职场第一年
      • 职场矛盾
        • 领导篇


前言

作为一个95后,我从小到大都是在按部就班地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鲜少有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的处境和状态的时间。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习惯性地按照父母、朋友、社会的规划,扮演着一个乖乖女的角色,认真完成每一个成长阶段“应该”做的事情,这同时也给予了我一种“不会出错”的安全感。

毕业之后,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我逐渐感到了麻木和疲惫,自媒体时代的浪潮、退休年龄的改革、失业裁员潮的出现、房价楼市的跳水,这些事情似乎正在打破曾经的社会格局,烦躁和不安在我心中逐渐积蓄,这种纷扰像一层纱,遮得我看不清现在,看不懂过去,看不见未来。我想要思考清楚,成长的二十余载,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的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以后要怎么生活。

我猜想,应该通过一种方式,来回顾和思考我的过去、现在,才有可能得出未来的解。

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对过去一段职场和学习时光的反思,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如果能在这些思考中得出一些有利于职场人的经验,也是我所期盼的。同时,各位看客在阅览的时候如果有类似的感悟或相反的观点,抑或是对故事中一些人或事有些看法,都十分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一、我的学生时代

2003-2019

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三线小城市,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我的父母是本本分分的国企员工,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但也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而吵吵闹闹。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在每个家长们口中的“转折点”都没有掉队,高考的时候四平八稳考上了北方的一所211院校,开启了我4年的东北生活。

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我,有些迷茫。

在此之前的12年学习生活中,似乎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为了这个可怕而神圣的目标,能有多苦有多苦,风雨无阻,严寒酷暑。每年的寒暑假,还会跟着同班的同学去老师家里补习。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减负”的政策,对于老师私下的补习管的不严,我们除了假期会去补习外,有时候周末也会去。有的是在老师家的客厅,小小的客厅里摆了好多排简易的桌椅,大家挤在那里,埋头做着题。有的是在老师租的车库里,混合着霉菌和汽油的味道,我在那里麻木地做完了很多很多的题。

我一直是一个很被动的人,很被动的性格。之所以参加这些培训班,是因为“大家都去那个老师家补习”,所以做题对我来说就是在做一个“应该去做的事情”,我甚至没有想过,这有没有必要,我到底在学什么,这个题到底是什么知识点。在我的认知里,补习是一种“安全感”。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学习状态看似很累很充实,其实毫无意义,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再说回我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一团乱麻。

大一的时候,我过得相当迷茫,先是莫名其妙和班长在军训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从关系不错的同学变成了男朋友,然后又以光速在一周内散伙,原因是,我并不是喜欢这个男生,牵手拥抱亲吻都让我很排斥。室友说我这就是小学生恋爱能力,连什么是谈恋爱都不知道,我则是给自己找了个听起来很高级的心理问题:回避型人格。大一到大二,我堕落地吃吃喝喝,无所事事,以至于160的身高,从100斤飙升到了130斤。放假回家把我妈惊了一个大跟头,拉着我在一个暑假狂减15斤。大三,我开始准备托福,提高绩点。这一年我频繁奔波于新东方和学校之间,顺利地把托福成绩一次达到目标,成绩也拔升到全系前30。大四的时候,我和室友的交集减少,她开始了考研和毕设,而我除了等待申请学校的offer外,也就是做做毕设了。大四下学期,我收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美研生活就要开始了。

2019-2021

毕业季的暑假,我没有浪漫的情侣毕业旅行(是的,我的大学生活单身了四年,我将大部分的原因归结于160厘米120斤的微胖身材,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回避型人格中缺乏了点女性的温柔…),而是抱着西瓜,一边啃一边在论坛里搜罗信息,约同伴一起出发,联系当地的慈善组织接机,然后了解租房信息,提前寻找室友,确定入住时间等琐事,老爸和老妈则帮着收拾行李,然后教我一些简单的快手菜,偶尔发发感慨,回忆回忆小时候。当时的我即将只身前往大洋彼岸并独自生活两年,开启未知的冒险旅程,但整个人的状态并没有太过激动期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克制自己情绪的波动,可能是出于怕乐极生悲的原因,以至于到如今,我已经演变成泼自己冷水的消极行为。

大三的时候我参加过学校的游学活动,在英国待了一个月,那一个月里的我和平时的我好像有点不一样,但当时没有细想。当我踏上美国的土地时,那种奇异的感觉又一次涌了上来,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种戴上面具的感觉。在异国他乡的人是可以没有过去的,国内密不透风的关系和背景网络,将你的过去牢牢绑定,无法摆脱。但是在这里,你可以是一个全新的人设,没有过去和未来的特别版本。美国读书期间,我看到了很多不同阶级中国人的生活百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三观。在美国生活的内容有平淡也有刺激,和中国朋友上课自习是平淡,和男朋友自驾美国有刺激,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看过银河,玩过枪,谈了恋爱,经历了疫情。2020年的冬天,我们在纽约度假,新闻里传来了武汉疫情的新闻,当时不明白,这一条短短的新闻改变了全世界未来的三年。

2021年3月我们回了国,那时的疫情防控很严,需要经历各种检查和隔离,但不管怎样,两年美国生活到此结束,我的学生时代也到了一个终点。自此,漫漫的牛马生活开始了。

我的牛马时代

在写下这章的时候,我已经换了一份新的工作,新的环境让我萌生了要反思第一份工作得失进退的想法。由于后面要回忆和思考的事情或人可能会涉及到我和其他人的隐私,下面的叙述中凡是涉及公司、产品、人的都是代称。另外因为我从小语文就很差,加上鲜少有这样自省的机会,叙述逻辑和言辞上大概是有些差强人意的,不过主要目的是为了思考,也就没那么所谓了。

入职前的抉择

因为疫情的愈演愈烈和对家人的思念,我和男朋友没有过多的考虑留在美国工作,毕业后直接就开始准备回国。那时的我们完全不懂工作是什么,打工人和学生到底有什么区别。我的认知告诉我,毕业了就要工作,工作要找专业对口的,城市不能太落后的,工资不能太低,公司不能没有规模和名气之类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又天真又勇敢,属于干啥啥不行,还啥都想要的那种幼稚的状态。

从年初找到了三月份,我的手上拿到了差不多3个offer,有一个外企在苏E,一个国企研究所在沪A,还有一个上市公司在鄂A。当时比较看重offer的工资和行业,所以虽然外企是965,但是由于工资比其它两个要低3~5k,而且行业比较传统,所以最先就放弃了苏E。沪A的研究所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属于国家的重要发展领域,是很多家长十分青睐的方向,当时几乎就要立刻签下来。至少我的父母都十分期望我选择这个。紧接着我们收到了鄂A的offer,这使我们陷入了纠结的局面。

我和他在沪A都有offer,都是研究所,他甚至手头还有一个沪A的小规模外企的offer,且比当时研究所的薪资要高出3k左右。而鄂A的是上市公司的一个小子公司,成立时间短。私企对于我们那个年代一直在体制内或者国企内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来说,难以接受。私企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状态,是朝不保夕,动荡不安。对他们而言,老老实实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才是最稳妥最好正确的选择。

我和男朋友陷入了一段十分纠结的状态。

一方面,沪A几乎是很多年轻人毕业后首选的梦想之地,它很繁华,很神秘,充满了未知,给人一种遍地都是实现梦想的机会。宽阔的马路,行色匆匆的白领,高楼大厦,奢华商场,豪车云集…所以沪A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是充满了诱惑力。更何况,研究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学习成果的终极体现,是学术和事业结合的完美升华,这样多重的buff叠加在一起,自然是充满了诱惑力。

另一方面,鄂A是普通的一线城市,典型的国企城市,新兴科技企业不多,但是男朋友是本地人,车房不愁,吃喝无忧,工作之后的我们可以在他父母的照顾下过得十分惬意,工资也跟沪A基本持平。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offer来自于一家私企,且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父母对这一点充满了质疑和不安。

现在的我不知道放弃沪A对我未来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但是在沪A经历了想找一个超市买个拖把,然后再找一个饭店随便对付一口,结果开车花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疲惫不堪。从我的研究所到他的公司,跨越了整个上海,哪怕是从研究所到沪A的内环,就需要将近两个小时。这样日复一日的长途奔袭肯定会让人崩溃,再加上和研究所沟通的过程中,聊出了一些不确定的问题,比如签订合同是一个和研究所不相关的小公司,工资体现不清晰等,在纠结了一周之后,我们选择了回到鄂A。

在纠结的期间,有过和父母因为看法的不同而产生激烈的争执,也有男朋友对我自始至终十分坚定的选择,也有父母和我们的促膝长谈,更有最后父母对我们的全力支持。我很感激当时每个人对我的保护和关心,也因为自己一些焦虑和烦躁在言语上对他们造成了压力和伤害而感到抱歉,但是我对男朋友的认知,父母对于男朋友的看法,我和父母的感情,以及我和男朋友的感情,都在这段时间的交流后变得更加深刻而全面。我不后悔曾经历过这段纠结难受的时期,也不后悔做出的选择。

正式入职

初入职场第一年

初入职场的那天,负责面试和对接我的小组领导:Z哥,笑意盈盈地来接我,圆脸大眼睛圆鼻头,带着金属细框眼镜,远远地冲我招手微笑,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平易近人,当时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笑呵呵的年轻组长,居然令很多人厌恶排斥。现在每每想到这种强烈的对比,都不由得感慨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令人难以预料,自己当初真真是初生牛犊了。

说回入职当天,办公室很大,采光很好,每个人的工位是敞开式的,桌上一盆绿萝样的阔叶植物,绿油油的,给人一种呼吸顺畅的清爽感。在简单和小组成员互相介绍了之后,他就回了工位,我要在OA上申请一些权限。当时我们一个大组两个领导,说是大组,其实不过十来个人。整个组一个博士,其它都是研究生。理工科的人大多比较内向,没有过多的寒暄,就各自低着头默默不作声了。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比我入职早一个月的Q哥,年纪稍长一岁,高高愣愣的一个大男孩,说话慢悠悠,总是下意识地皱着眉头,但却不失礼貌热情,十分耐心地回答我的一些问题。中午吃饭的时候,Z哥领着我们一个大组的人一起去食堂,席间有人闷着头大口吃着,有人聊着项目上的技术问题。我和Q哥先熟络的早一点,所以全程基本上就是跟他沟通,没有太主动和其他人搭话,默默听着。职场生活刚刚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想我就已经犯了两点错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快地与某一些或某一个员工的关系走得近。

过早地暴露情绪这一点很明显是社会经验缺乏的表现,我听到他们聊一些技术问题的时候,心想这些人真是一丝不苟,吃饭也不放松,遂抬眉撇了撇嘴。这一表情如果落在别人眼里,大概率会被揣测误解,当时的自己还是太不谨慎了。其次就是和某一个员工关系较好,这一点在整个第一份工作的期间都使我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了解形势和利害关系的情况下,盲目地与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有明显的亲近无异于开盲盒式自杀行为,随意站队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并且很可能让你错失了获取更多或更好资源的机会。这两点,很可惜我在学生期间都没有学会,以至于工作第一天就踩了坑。

学生时代和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区别,社会危机四伏,你在明处的时候,有无数的眼睛在盯着你,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将自己的情绪外露。同时,保持中立能让你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信息,调整行为,独善其身。

那时候的我很焦虑,事实上我一直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此刻的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高考后遗症”。想起我大一、研一和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每次到了一个新环境时的前几个月我都处于对周围其他人和信息的恐惧中,这种恐惧源于“排名落后”的担忧。大一的时候我担心自己考入的分数低,努力地打听大家在各省的高考排名和分数,每一次作业和考试都十分紧张自己所处的名次和成绩,生怕自己“掉队”。研一的时候,身边的人个性更加鲜明,每个人都有很清晰或者很张扬的想法和表现力,这让我再一次陷入了“我要掉队了”“我跟不上了”的焦虑恐惧之中。等到了工作的时候,这种间歇性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又一次将我吞没。看到别人流畅地汇报自己的工作内容,我都处于极大的恐惧之中,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对未来的工作内容感到紧张。

学生期间这种焦虑和紧张敦促着我比别人更早地学习,更多地利用时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一直认为这是好事,所以从来都不尝试排解。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学生时期这种紧绷的状态让我觉得自己获得了收益,保持十足的学习劲头。但是步入社会之后,“不松驰”的心态可能带来的弊大于利,至少有一点,这种学生心态很容易被人利用。

入职两三个月之后,我开始接手一些简单的方案开发,这时候我主要是和Z哥和另一个高个子严肃的同事:T哥,共事。因为公司几乎都是应届生,所以我下意识的以学生的状态和他们交流。T哥虽然是个高高瘦瘦且严肃的人,但腼腆温和,说话声音小小的柔柔的,而且回答问题都很有耐心,所以我和T哥也很快熟悉了起来,很多项目上不了解的事情我都会去咨询他,他一般都是十分谦虚地回答,然后慢慢的他会让我接手一些小的任务,协助他做测试一类的,以便让我快速上手。因为比较柔和,所以他和我们几个新入职的同事关系相处的也比较融洽,相比于另一个高高黑黑的C哥和总是戴着N95口罩的S哥来说,我们都认为他更像是我们的学长,有事没事的玩笑也比其他同事要更多一点。随着项目的开发进度,Z哥作为组长,逐渐只负责各类方案评审以及问题决议,T哥成为了我们组在这个项目中的负责人,他主要安排和协助组内其它参与该项目的同事,其实也就是两三个新员工。

这里要插一段对于我们公司上班制度的补充解释,以便于后续的叙述。我们是高新科技初创公司,也就是说,要加班。上下班不打卡,986,这里的6有一段时间改成了大小周,但基本上一直都是三单一休,节假日不特殊处理,加班强度比较高。正因如此,平时到了晚上下班的时间,我都是直接拎包就走,然后周六因为都是各种培训和评审会议,所以没什么事情的话也都是晚到早走,摸摸鱼放松放松。

有一次,因为有点累,晚饭后我直接回了家,没有留在那里继续测试方案,T哥到测试区没有找到我在上班,发了脾气,说晚上怎么不来测试,我当时觉得惹他生气了十分内疚。但一般情况下,我都没有和他产生什么冲突,平时还是正常相处,有说有笑。说回Z哥这边,我们刚入职那会,Z哥每天都很忙碌,除了会议就是低着头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但是入职了差不多俩月之后,一些新同事和Z哥之间开始了各种矛盾冲突。首当其冲的就是我旁边的Q哥,从我入职到最后离职的这三四年间,Z哥对Q哥的各种pua和欺压都没有停止过,虽然不排除每个人处事方式的问题,但从他们的故事中我觉得也可以参透点职场社交的小tips。

职场矛盾

职场矛盾包括了各种社交矛盾和能力竞争,首先我想到的是我们感受最深刻的社交矛盾。

领导篇

入职一两个月后,我们这个小组的新员工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一起吃饭八卦摸鱼。大家聊着聊着开始有默契地吐槽起Z哥,例如看到他每天在电脑上刷新闻、频繁地接水上厕所摸鱼,要不就是抱着小电脑在小办公室里一呆就是一下午。其实这些只是领导个人的工作状态,与员工无关,不应该因为这个而做什么评价,我们当时却有些愤世嫉俗,觉得他是个老油条。后来渐渐的,我们在方案评审的过程中,能很明显地感觉到Z哥的不在线,不了解项目进度,对方案原理不清楚,没有对方案的客观评价和优化建议,整个人都不在状态,也给不出什么中肯的指导。当我们和组外对接的时候,对任务的难度、完成时长毫无概念,本应作为团队领头人的他,对团队内部的指导和协助、对团队外部的沟通和对接都没有什么贡献,在部门领导参与的会议中说些不痛不痒的车轱辘话等等,这些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连其它组和部门的同事都能看出来。Z哥最擅长的估计只有对组员的精神压迫和PUA了。这个先按下不表。

Z哥当起了甩手掌柜,安排T哥处理我所在的项目中我们组每个人的任务分配和进度推进。交由一个工作经验只有一年的应届生来处理这些任务无异于给本就心不齐的小组添乱,任务量分配混乱,对任务进度没有把握,处理不好各类组织工作导致任务积压,然后ddl的一周内推给其它成员完成,等等。因为Z哥的不作为和摆烂,导致一个入职一年的应届生将参与该项目的员工怨声载道,加上没有技术领头人的指导,我们组在所有项目上的表现越来越差,最终连续全组多轮绩效垫底,第三年的时候Z哥被撤职,我们被分配到了其它的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Z哥恨得牙痒痒实在是没有必要。在职场中,遇到什么样的领导和团队负责人无法避免,这是我们作为普通员工无法选择的。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埋怨,因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方式的不合理,或是领导不作为,逃避责任,导致整组的绩效和表现受到牵连。但是作为普通员工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提升自己,做好项目对接、工作成果的记录,避免替领导或负责人背黑锅,同时也能留存自己工作量和能力的证明材料,以便能随时抓住机会。如果公司一直对这类领导放任不管,无视项目受到的影响,那就应该尽早争取其它更好的工作机会,避免一拖再拖。

  • 28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