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础学习篇(一):MBR和GPT磁盘分区表

在Linux系统中,并不像Windows一样是有分区的,例如C,D,E,F盘,而是一个一个文件组成了Linux操作系统。但在早期,Linux为了兼容Windows,使用的是兼容Windows的MBR(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导记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一个磁盘分区表——MBR。

MBR

MBR下的磁盘分区表主要分为主要分区(用P表示)和扩展分区(用E表示),而扩展分区下又可以分为逻辑分区。由于硬盘的限制,主要分区和扩展分区合起来最多只能有4个,同时,由于操作系统的限制,扩展分区只能有1个。我也不想它这样,可这就是这么规定的,我也没办法😂。而且我们在命令行中查看分区时会发现一个小小的细节,例如:

/dev/sda1
/dev/sda2
/dev/sda5
/dev/sda6
/dev/sda7
/dev/sda8
/dev/sda9

你们会发现,为什么会跳过3和4?这个要归咎于我们的主要分区和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从5开始,就开始给逻辑分区用了,所以无论你使用的是什么磁盘,只要是MBR的,统统要保留sda1~sda4给主要分区和扩展分区使用,但有时候我们并不能都用到4个,例如在P+E的环境下,我们只用到了1和2,而3和4就没用了,颇有几分宁缺毋滥的意思在里面。

GPT

不过到了GPT(GUID Partition Table),似乎就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了, GPT将所有区块以LBA(Logical Block Address,逻辑区块地址)来规划,而第一个LBA称为LBA0(从0开始编号)。值得注意的是,GPT使用34个LBA区块来记录分区信息,同时为了安全起见,GPT在磁盘的最后还有34个LBA来作为备份。下面详细介绍LBA

LBA0(MBR兼容区块):
和MBR差不多,但为了标识是GPT格式,会在这个区块放入一个特殊标志符,

LBA1(GPT表头记录):
记录了分区表的本身的位置和大小,同时也记录了备份的GPT放置的位置,以及分区表的校验码(CRC32),操作系统通过这个校验码来判断GPT是否正确,若有误,就会去找备份的GPT,从而恢复GPT的正常运行。

LBA2~LBA34(实际记录分区信息处):
从LBA2开始,每个LBA都可以记录4组分区记录,所以默认情况下,总共有4*32=128组分区记录。

与MBR不同的是,GPT分区已经没有所谓的主,扩展,逻辑分区的概念了,每个组可以独立存在,那么每个也可以视为主要分区,当然也可以拿来格式化使用。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